《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22 汉景帝刘启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2、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
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死后称孝景帝。他在位十六年,继续执行法家路线,集中力量打击诸侯割据势力,发展农业生产,部署防御匈奴。
刘启即位时,不少诸侯王实力强大,阴谋叛乱,诸侯封国同中央政权的矛盾更加尖锐化。景帝三年,他接受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开始削减了楚、赵、胶西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当时势力最大的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苗川王、胶东王等,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七国武装叛乱,妄图推翻景帝,夺取皇位。刘启受内奸袁盎[1]的挑拨和欺骗,平叛的决心一度动摇,错杀了晁错。但不久刘启就弄清了事实真相,认识到吴王濞“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2]。于是就按照文帝临死时的遗嘱:“有缓急,周亚夫[3]真可任将兵。”[4]立即封周亚夫为太尉,统率大军迅速地平定了七国之乱,并追斩吴王濞于丹徒[5]随后,刘启下令把诸侯王国主要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取消王国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等官职,裁减官员的人数,降低官员的职权,并明确规定“诸侯王不得复治国”,王国的政事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吏主持[6]。这样,实际上剥夺了诸侯王的政治权力,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刘启坚持“法治”,主张加强地主阶级专政。他说:“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又说:“夫吏者,民之师也。”[7]他对违反国家法纪的奴隶主旧势力,实行坚决的镇压。大中大夫邓通是文帝的宠臣、四川的大富商,他开发铜山,铸钱牟利,比侯王还富,破坏国家财政经济,刘启就下令抄他的家,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济南响氏大族,横行乡邑,地方官不敢过问,刘启特派执法较严的郅都为济南太守,严惩恶霸,使法治路线得以贯彻。
刘启和刘恒一样,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非常重视农业,认为“农,天下之本也”[8]。他一再下令“劝农桑,益种树”,“以备灾害”[9]。他反对官吏征发农民去“采黄金珠玉”[10],违反的要办罪。刘启还大力提倡养马,为抗击匈奴作准备。在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统治的四十年内,由于他们推行法家路线,由于广大农民的辛勤耕作,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据史书记载,到景帝后期,全国粮仓里堆满了粮食;牛马的数量大增;国家的财源富足,“京师之钱累巨方”[11]。这就为汉武帝削弱诸侯封国和打击匈奴侵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刘启虽然基本上执行了法家路线,削弱了诸侯王势力,但他并未消灭分封制;他不能及时识破吴王刘濞和袁盎的阴谋诡计,错杀了晁错,这是一个大错误。
注:
[1] 曾当过吴王濞的丞相。
[2] 《前汉书·晁错列传》。
[3] 即周勃的儿子。
[4] 《资治通鉴·汉记孝景皇帝下》。
[5] 《前汉书·景帝纪》。
[6] 《前汉书·百官公卿表》。
[7] 《前汉书·景帝纪》。
[8] 《前汉书·景帝纪》。
[9] 《前汉书·景帝纪》。
[10] 《前汉书·景帝纪》。
[11] 《前汉书·景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