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现实主义佳作】《为了活着,微笑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第一次接触《活着》,是在高一,从余华先生的原著小说开始,后来多亏这反复无常的疫情,笔者的大学中期迎来了可观的个人闲余时间,重读名著,深悟真意,仅用两天。
第一次阅读时,纵然心中有所触动,也不过平静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再也没泛起什么大的波浪。
后来又过了很久,一时兴起,看了这部电影《活着》。
其实电影与原著还是存在不少不同的,不过依笔者来看,是一部不错的改编电影。
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之前一直是个纨绔好赌的富贵少爷,仿佛一朝之间,他拥有的家业,房产通通离他而去,还有他那个活活气死老父亲。殊不知以后他还会失去的更多。这仅仅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影片中,都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家珍、春生、凤霞、二喜、有庆、王教授……他们的生活好像都是悲惨的,每一个人都在命运中苦苦挣扎,“活着”一词在这竟显得艰难无比。

从《活着》这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窥得一些历史的进程。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笔者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终究还是不能完全感受身处那个时代的无奈与痛苦。
活着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活着,有时候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和决心。有句老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与其痛快地结束生命倒不如好好活着。
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时常常喜欢将他和原著作对比从而来评定它的艺术价值,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有它的不可取之处。
小说与电影本是两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其呈现手法自然不同,小说主要是作者的匠心独具,而电影短暂的时长考验的是导演的执行水平及其团队成员们对于小说的理解和演绎。
如果非要将《活着》的原著与电影进行比较的话,我只想说前者让我懂得生活遭遇的困难远没有也远不会比承受苦难的内心强大,而后者告诉我生活可能会经历无数坎坷悲伤离别,但要相信只要活着,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两个《活着》都有体现人在艰难生存环境下可悲的顽强与坚韧,都有体现 “在绝望中生存,以向死而生的姿态活着!”
而关于电影对原著的改动,我觉得是合理且到位的,导演将整个故事上升到一个相对温和的基调上,喜忧参半的表现手法也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也更能被观众接受。
乡村转至城镇的改变使得人物所在生存环境不会显得太过苦闷,对于台词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地触动观影人的内心,从而引发我们去思考活着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

一、线索
影片开头以悠长哀伤的音乐缓缓进入,对背景音乐的处理也拿捏得很好,足够感染观者的内心,以绵长的音乐讲述悲伤的故事使影片生动而又独具韵味。
四十年代的内战与打倒地主消灭剥削、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与大跃进、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以及以后的生活,这是光影世界里的福贵的一生。

人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都在荧屏上被演绎,有限时间里我们见证着的时间跨度所包含的故事是令人心酸的,只能感叹生命之短暂生活之不易。
其中皮影是贯穿整个影片的线索之物,影片开头徐家少爷在赌场技惊四座的那一唱就注定两者会有所联系。
皮影陪伴福贵讨生活上战场一路奔波,之后在66-76年的十年时期被烧毁,最后皮影箱子成了馒头装小鸡的场所,是一种岁月的见证,我的是福贵这一生的缩影。

波折的经历就像是福贵一生的坎坷,也曾风光也曾苟活,千疮百孔但依然活着。其实生活的盛衰荣辱大抵如此,一波三折的人生才更加叫人难以忘怀。
我想导演选用皮影来做这部影片的相关之物自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皮影戏是中华民间传统戏剧艺术,生动而又传神。
现在的我们,不能去说那个年代的愚蠢与无知,而应该更多去关注手艺匠人的生活,保护好先辈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先祖一脉相传的智慧匠心,才是我辈最该做的。

二、人物
看了好几次电影,笔者对影片里徐福贵的父亲印象一直很深,老先生年轻时也曾花天酒地,老了儿子不争气,面对债主时的他镇定自若,俨然一个封建大家长的派头。
签字画押后拿起拐杖要打福贵,最终却气绝身亡,老先生对福贵是恨铁不成钢却又无可奈何的。
我们在年少时总要经历一些或轻狂或无知的岁月,等年老时成熟了,对生活多了理解或说是接受,甚至是屈服了这本就不美好的社会。而面对年少的遗憾便会希望儿女们不要走我们的老路,可是谁都要在青春迷宫里走一遭,都是要体会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才会收敛……

说回徐福贵,人物其实挺简单的,刚开始是玩劣不堪的大少爷,一朝家被自己败光后妻离爹死,窘迫的生活逼得他不得不放下少爷的身份做起了平民百姓,家珍回来后福贵的家也就完整了,自此以后他就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好好活着。
当然他曾经也是个爱面子的人,记得他输掉家产前家珍去找他,他赢了一把不肯就此收手,反倒觉得家珍来找他是触了他的霉头,丢了他的颜面,所以他训斥了家珍。
败家后福贵拿着自家的东西出去买,又张不开嘴去招揽生意,他自小衣食无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嘴的生活,但为了活着,他终究也放下了所谓的尊严与面子。

输光家产的他手足无措,连家珍离开他都傻傻地不知挽留,反应过来后他大哭着应该也在后悔着,看着往日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父亲被自己气死,母亲生着病,妻子又回了娘家,这时的福贵应该是彻底从那个纸醉金迷的国度里清醒过来了。
一朝一夕少爷一无所有了,赌博就是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生活的变数很大,这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福贵这样的人。
原著与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鲜活存在于世,每个人又都是善良的,也就更加使我坚信人性本善的道理。
活在世上就该与人为善,好好地活。

三、语言(潜台词)
福贵:“没有老王八蛋哪来的小王八蛋?”(只这一句话便把他的父亲气得够呛,其顽劣的脾性也是显露无遗。)
家珍:“我什么都不图,就图和你过个安生日子!”(这句话多次出现,也是这个“傻”女人一生的追求,影片最后算是圆了她的梦,只是她的有庆和凤霞都没了……)

春生:“我要是能开上汽车死都愿意。”(这句话其实是为后来的事故做了铺垫,很是讽刺。)
春生:“福贵,咱们可得活着回去!”
福贵:“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 两者的对话深刻点题,好好活着也是福贵一生的追求。)

春生:“怎么会是你的儿子呢?”(真是可笑,难道是别人家的孩子你就内心不会有波澜了吗,你就不用负责任了吗?

四、戏外
“国师” 张艺谋先生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人说《活着》是前期张导最好的没有“大场面”的文艺优作。
看了《活着》之后觉得徐福贵这人似乎非葛优莫属,言语里眼神里都是戏,巩俐也演得很好,他们都不像是在演绎某人,倒像就是那人一般。

五、不同
怎么说,我觉得电影还是没有把活着的含义说得透彻深刻,我们也能看到导演在努力淡化意识形态去讲述历史本身,但相比其他与那个时期有关的电影是不够好的。
对这部电影导演妥协了很多,我们能够看到影片里基本没有大恶之人,反倒处处是温情,生活的残酷并没有抹杀人们善良的本性,这是好的,但“活着”的主题表现得不够深刻。
例如有庆的死似乎是区长春生误伤却被家珍多年记恨的处理是不合理的,弱化了权力的作用反倒是有些不与现实接轨了。
还有对春生和牛镇长的后来没交代清楚,使得整个故事的线条不够清晰等等。

六、活着
凤霞与有庆的姐弟之情是整部电影暖心的地方之一,凤霞被欺负有庆护着他姐,有庆死后凤霞去砸区长的车这些片段都有体现。
家珍对富贵的不离不弃,富贵对家庭的依恋,对妻儿的关爱,以及久别重逢的喜悦都是影片温情之处。
万二喜的耿直与凤霞的善良,二者的结合是天大的喜事,他们的婚礼也是这个影片难得的喜景。
影片结尾福贵、家珍、二喜、馒头吃饭的场景温暖得令笔者不禁落泪,尽管笔者知道原著小说的结局是只剩下福贵一人,但笔者喜欢导演这样的改动……活着,就这样温情下去,就这样幸福下去吧!

人就是更乐于接受这样喜剧式的结尾,即使我们都知道现实的残酷……
原著与电影都想告诉我们生活有诸多不平,但终究归于宁静,那何不以微笑的方式好好活着呢?
不但要活着还要好好活着,只有活着,才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