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系列:超越星辰飞向宇宙的边缘,第二站,探索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质量是太阳的1/1000,也是八大行星中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成为由90%的氢和10%的氦组成,是一颗想要变成恒星却失败的行星。木星的质量不足以点燃内部的核聚变,连最基本的氘氚聚变的条件都无法达到,所以木星并不具备核聚变的能力。

由于要调试系统,所以我们的星舰并没有全功率开放,我们仍以正常的速度用时一年达到了木星的外侧轨道。从这里看到的木星异常美丽,尤其是那个已经刮了300年漩涡风暴的大红斑,美丽得让人迷醉。不过这里是极其危险的,大红斑的风速达到了每小时650公里左右。我们的任务是探索木星,并且在木卫三上建立补给站。

首先我们需要星舰释放无人探测器到木星上观察,我们给三艘星舰分别起名叫探索号,前进号和新时代号。探索号负责对木星内部进行观察,所以释放无人机的任务由探索号进行。探索号进入近木星同步轨道后开始释放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具有耐高压,高温的能力,并且有强劲的聚变发动机。在工程师注满燃料并检测完设备一切正常后,随着船长的命令下达,探测器飞向了木星的大红斑。

随着探测器向大红斑飞去,探测器逐渐感受到了强大的电磁辐射,说明大红斑不仅是风暴横行,这里的电压也非常强,这里充满着放电现象。进入大红斑,探测器拍摄到的场景让人难忘,这里的气体和尘埃随着风暴飞速转动,比地球上的12级台风还要强大。探测器跟随着风暴眼的转动也旋转着,不用担心探测器会损坏,急速的旋转也能给探测器充能。在下落的过程中,探测器收集了这里的气体成分,几乎都是由氢气组成,氢气中含有少量的重氢,随着继续下落,中氢的比例越来越大,但也仅仅是在百分之零点几的数字上徘徊。气体成分中还含有少量的水和甲烷以及其他气体,但占比极其微小。

大红斑几乎有三个地球直径那么大,一个微小的探测器在这里显得如此渺小。随着重力对探测器的加速,探测器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探测器和气体的摩擦也使得温度急剧升高。为了稳定探测器的姿态,船长下令让探测器开启发动机降低下落速度。在发动机开启后,强大的等离子流从尾部喷射而出,探测器的下落速度终于得到了控制。但这时候探测器已经进入了木星大气层的中层,这里随处可见都是厚厚的气体云层,若不是探测器使用的量子通讯技术,早就无法联系到探索号了。在下降了几个小时后,探测器发现这里的大气压已经从表面10倍地球的大气压变成了2000多倍,越往下气压强度越大,到达核心处的大气压差不多要达到5000倍地球大气压。

不过我们的探测器到不了那里,因为穿过了5000公里左右的大气层探测器遇到了固态氢壳,这里的成分也是氢,但已经被极强的压力压缩成了固态。探测器终于可以着陆到这里,不过这里的温度已经达到了上万度,探测器也只能坚持48个小时。船长明白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机会,他下令让探测器释放3台微型钻孔机,这种钻孔机由人类合成的一种特殊金属制成,处于元素周期表之外的一种物质。神奇的是这种物质在合成后就异常坚固并且由于单个原子质量超过了极限,导致其异常稳定,就算用氢弹轰击也不能让它发生裂变反应,我们将这种元素命名为究极钢。这5个小时的时间内,探测器开启了超强的磁场护盾,为钻孔机传回的数据进行中继操作,将数据发回探索号。

随着钻孔机的深入,在3个小时内就突破了固态氢,进入了金属氢层,这里的氢被高压压成了金属状态非常坚硬,在长达20个小时的时间不停地工作中仍然没有到达木星内核。虽然这种钻孔机的速度极快,几乎是往下掉的速度,可是木星的半径太大了,加上温度越来越高似乎也快到达极限。随着几台钻孔机的运转,其中已经损坏了两台,还剩最后一台,如果不能成功地进入木星内核,这次的探测任务就会直接宣告失败。探索号上的众人都非常焦急,船长冷静地思考后要求控制人员将钻孔机全功率开放,因为在全功率开放时,其释放的能量可以抵抗气压和高温,在微型钻孔机四周形成一个保护罩。

就在最后的几分钟内,转孔机终于遇到了异常坚硬的物质,随着画面暂停,众人终于看到了木星内核的样子,那是全部由重金属元素组成的一个内核,这里的温度已经达到了数万度高温,压强几乎是地球的一亿倍。根据传输回来的数据计算,木星内核差不多相当于2-3个地球大小,但遗憾的是这里的温度和压力仍然达不到点燃核聚变的地步,所以木星终其一生都只能是一颗恒星。

在收回了探测器后,我们对探测器收集的木星物质样本进行了分析,木星在理论上是可以进行能源补充的,在其表面虽然有强烈的风暴,但同时也有强大的电能和风暴中的重氢元素,如果不是这些风暴,重氢也不会被吹到表面上。那么,在木卫三建立能源补给站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接下来就需要看前进号对木卫三的探测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