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水门桥》: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一人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整个故事切口很小,展开却很大,影片延续了《长津湖》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追求。相较于《长津湖》,这部电影场景更集中,故事更突出,剧情更加连贯,《长津湖》第一部多次出征连在一起较为拖沓,让人找不到重点;而《水门桥》坚守任务,更能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气概。

《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电影《长津湖》的续集,讲述了七连战士们在结束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之后,又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和更猛烈的火力,他们将在美陆战一师撤退路线上的咽喉之处——水门桥阻击敌军,任务会更加艰巨,战斗场面会更加激烈,为赢得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也会令人更加动容。

作为一部大情节的军事题材片无疑是合格的,但叙事效率和意蕴上似乎还有待加强。影片中的战友情和亲情得到了充分体现,导演利用群像刻画英雄们的义无反顾,恰到好处的抒情,随即投身战事令观影没有多余的呼吸时间,与美军胶着时也刻画了敌对方的策略,也突出了紧凑感。而利用大远景拍出导弹大规模的破坏,其中策略暂停镜头,模型和现实场景切换,手雷爆炸后耳鸣杂音也很有意思。

“这是我们的边界,祖国的方向,新中国万岁!” 影片中还是有些地方震撼到我。看着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冲上前,义无反顾地赴死,我想到了一句话“我们说前辈伟大,他们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伟大,他们牺牲,却不知道是否能换来明天的和平,他们义无反顾地冲上前,不知道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当一个个英雄倒下,伍千里、余从戎、指挥员,七连只剩下了伍万里一人。“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一人。”让你破防的并不是只回来了一人,而是那些千千万万至死未回的人。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评价电影说,总体来说观感很复杂,一方面对志愿军抱有最大的敬意,另一方面又觉得影片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志愿军爱国爱家的大无畏精神,可能是过多的煽情和太多的血腥冲淡了观影时的感受,远不如“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带来的心灵共鸣。

战争让“我”变成“我们”。当有了一个敌对的“他们”包围着时,“我们”才成为一个足够凝聚的共同体,手足相连。历史召唤侍从,整体召唤个体,每一个渺小的个体融入了大海之中,不再有地位、年龄、阶层的差距,每个人都从日常生活中被拉了出来,成为一根丝线,被编织进了史诗图案的挂毯之中,有了成为英雄的可能。

战争事实远比电影残酷得多,那些评论刻意煽情的我无法理解,那不是一场戏,更不是故事,那么多的战士牺牲在了战场,他们明知冒死却仍然迎头而上,为的不是个人,也未曾想过个人,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看电影的我们,多少人尸骨无存,留在战场无法回家,我们永远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