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幻》20

再分析一下万有引力和逃逸速度,先列几个公式:
万有引力F=GMm/R'^2 ,g=GM/r^2,第一宇宙速度GM/r^2=(V1)^2/r→V1=√(GM/r)第二宇宙逃逸速度V=√2(GM/r),r天体自身半径(一物体的动能等于该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时的该物体的速率,代表物体不会再因为引力而无法到达更远的地方)恰好等于第一宇宙速度的根号2倍。天体史瓦西半径Rs=2GM/c^2 (即以最大光速逃逸临界)
先设想一下,质量体在光速逃逸临界处,动能=mv^2/2=mc^2/2,当在这个速度时物体内部一切热能电磁能等内部运动能都统一体现在这个动能上,因为不可超光速,这就是一种光速临界极限态下,物体内部运动温度变为绝对0度。前面说过逃逸速度下物体动能等于物体重力势能,两者相加就是在时空体内的总能了即mc^2/2十mc^2/2=mc^2=E,从动能公式即可思维推导出爱因斯坦质能方程。mgh=mGMh/R^2=mGM/R=FR=mc^2/2,如果在这个丌时空里作力程F=2R=2c的等价,则FR=2c^2=mc^2/2→m=4,这个4的含义是物质作相变逃逸后,时空粒子粗糙度增加4倍,即4个精微时空粒子组成一个新时空粒子,在这个新时空中质量就是以这样新的时空粒子来衡量的。同时→c=√(2FR/m),和第二宇宙速度公式V=√2(GM/r)比较一下,F等价G,R等价M,r等价m,即时空体内相对质量可用史瓦西半径或周长来衡量比较。再分析下动量Ft=mv=mc=Rt=ct=丌c→t=丌,(动量有方向故F=R作等价表示方向分化后的力)表示随势能坠落为0,速度正好完成一个丌度转向。可想象成纵轴一有∥力逃逸时被无∥力拉回振荡的情形。丌代表时空粒子本征质量,时间周期,空间是做时间丌的变向,即丌形成角度也可体现角度的转变。本征质量和本征时间是纵轴性的属性,故它们都有线性合一性没有发散性,空间由纵向t变相而来拥有发散性,但横向世界分离合一为发散就失去箭头,只有重新映射回纵轴才能看到它的箭头运动。电没有永远固定方向的箭头,而磁有。箭头是两种不可分割极性永恒互证而永恒所生。比如时间总在永恒灭生之中。
当能量光(推力的电磁力也是光力)接近质量体,会产生起伏波的堆挤,因质量体对周边时空粒子的扭曲,时空粒子在时空体旋转向的线速度变慢,进入质量体周围的光也会被弯曲转向,所以一般惯性光也不易能切割时空粒子,而遇到质量体阻挡而产波的堆挤,会扰动起伏状态,从而加速运动的质量体相对质量会变大。
拥有当初纵轴切口处那般高能光的情况亦罕见,不过人类倒是可以制造很多高能状态,撞出了一大批宇宙中很难稳定存在的粒子,它们很多寿命都极其短暂。很多时候能量转化为物质,并非新增封装了时空粒子,而是把一些极性被封或半封状态打开,外泄极性改变,对周围时空体扭曲增强。引力和时空粒子弯曲弹力,电磁正负苛引斥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它们都在特定封域因强度数量级差异而显示各自的主导作用。
虽然一切都是有∥无振荡的生象,但不像时空的延绵,不像物质的有形,力无形但却似乎有力程所限,而且从每个所属层级看,力似乎不会弯曲,只会合成。如果力在它的有∥无振荡周期内走的是真正的直线,这个意义是什么?姑且认为力在作用的瞬间是真正的直线效应,但这个所谓瞬间又拿什么来衡量?每个层级的时间都是有量子性的,而力的瞬间甚至应该小于这个量子。而且前面为什么可以用相变的圆半径代表力呢?
量子性是因为节点性封装的存在,而每个层级的所谓弯曲只体现在节点的弯曲上,至于节点之间的弯曲并不是这个层级所能体会的。力的瞬间直线性,正是体现在这个不可体会弯曲的区间性质,振荡复合叠加镶套,形成不同大小的平衡节点,形成各层级的封装界限。力也是有层级的,但每个层级世界只能体会到它的瞬间直线性。所以可以认为力总是直线作用。它其实是有∥无振荡的区间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本源无法分解它。当生成一个01之间的有∥无之念时,这个01之间不可弯曲不可分析和分解,有∥无之念有大有小,但都不可分解期间念起的过程。力程很可能对应于单位有∥无振荡的不可解析的区间。力的作用距离会受体系所限,就算是万有引力,它也是作用在规范给它的体系当中,只能明显引起同向勃起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之外的作用只是勃起抖动引起的角差性微扰。一个直线性的有∥无振荡可相变为一个剖面为扇形的振荡区域,这个区域可包含不同强度大小的分振荡,在同时会有小箭头和总箭头相反或成夹角,引斥力可以分化,作用域可以分化,但在这个扇形区域合成的总箭头总是呈直线性射线方式。单位力不可弯曲但可彼此合成,象的弯曲只是力的合成效果,但力可以被截断阻隔。可以想象一节长的直线力线段,可以被打成碎节,但无论怎么细碎,打断后的碎节也都是绝对直的。这种振荡的打碎机制造成了象的弯曲。象的弯曲形成力的分化和作用域。
空间中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也是以这不可分割的念起为标尺,一个物体要形成自我封闭的个性时空存在,可以比喻成一个无限性直线所识弯曲为一个封闭域如圆(而绝对的圆不存在),封闭的多边形,在念起标尺长度相同下,弯折次数少的,感受的时空节点少,,所封闭的面积也小,比较起来他所占据的时空能,大小尺寸就要小。大的盒子能装下小的盒子,而小的盒子则不能装下大的盒子,就在于数字封闭能力的比较意义下的差异。但在十字相变结构中,同频的一个纵轴力的振荡,化为横轴上的力的振荡,力程会缩短,这样纵轴世界弯折次数少的封闭体,也能封闭横轴上弯折次数多的封闭体,就是说从时空感觉上一个小的东西可以封闭包含一个感觉上尺寸大的东西。从我们的时空经验来说,扩张后的宇宙总是包含以往比较小的宇宙,未来包含住过去,而所有宇宙的一切,其实是可以包含在大爆炸那刻,纵轴上更小的点域空间里。这种包含关系也是时间箭头感产生的原因之一,绝对时间本无箭头,在所有有∥无之念起的止达点都可能会形成时间点,时间点遍布所有的可能点上,只有相对时间会因为有∥无之念起的转变方向而产生箭头,因为我们分离之识被封闭隔离无法绝对穿透而造成。空间的丰富性并不取决于尺度的大小,而在于觉察力对起伏形变的感受密集程度,当我们乘坐飞船在宇宙中穿行时,我们的觉察层级上升到天体级别,它们自身的丰富性收缩到一个曲度封闭点内,在这样一个巨大空洞的世界旅行,甚至比在我们自家的后花园散步更为枯燥简单。
一个弯曲柔软的R不可能撑起一个能正常可控有序前行的车轱辘。从000——001到0-1之间可能会产生弯曲相变,精度趋势不同会造成弯曲,所谓弯曲都是可由0和1组成的不同层级数字组来表示,是一种有∥无偏向的转化趋势。单位振荡为什么没有被封闭在原有∥无之间而保持稳定恒有呢?因为没有绝对的0000……和1111……,也没有绝对完美的封装,不做理想化处理我们就不能研究和认识任何一件东西,一个概念,和一条数理规律,法则。建立有序“观想”,形成结构世界,必须个体可界,必须取约,这也造就了本源体幻想的控制世界,总是一个约数,从而总会有由于精度问题引起的量子不确定性所决定的无法绝对控制的部分。从000——001和0-1之间这样不同精度层级的有∥无之念起瞬间,层级内是不可弯曲也不可分解的,就是说从层级的各节点层视角是无法观测这个节点间念起的过程,而念起却能因取约的变化感受节点的弯曲相变。相对于消灭时空和物质,消灭力的念起对本源更为艰难。一切弯曲的后的万类幻象,是由这个念起所肇因,本源的自身圆满就藏在这个有∥无念起之间,因为它是直的,而取约后,各种不同精度的念起被叠加了,这念起就无法再被原有的有∥无之间循环封闭,就开始停不下来。
本源的主观性取约,舍弃了对幻像的绝对控制,不可控制的细微精度化作了个体的自由意志。本源靠此制造了一个有一定规范性的,个体分化,丰富奇妙的幻像世界,并且还有可能与其他本源的念想发生交互干扰。然而如果把分化的细微个体的自由意志和本源取约后规范化的结构世界做合成的话,可能依旧是一个封闭性振荡。如果一个封闭性圆绕横向平面振荡的母性本源体被封闭性纵向直线振荡的父性本源体穿刺,形成十字穿心,会发生什么呢?待后再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