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影子的人,看得见阳光,却看不见太阳。孤独的打开方式——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曾经看到过孤独,感受过孤独。在这个偌大的社会里,到底有多少人陷入了孤独中,又有多少精神内耗的“患者”,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都清楚的是,这个数字不会小。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够帮到大家。

01
首先还是先来明确几个概念。
①官方释义中,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也就是说,孤独的主要诱因在于个人。官方释义的补充说明中,提到了孤独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孤独是消极的,并且与社会有一定的连结与关联。
②那么在此之中,我们还需明确,孤独在现代社会的现状是什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会认为理想的“大同社会”,不应该有个人的“孤独”, 所以“孤独”一直被忌讳。孤独是不被认可的,但孤独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会更加倾向于去认为,孤独不代表一种性格,而代表了一种本不愿拥有的生活方式。
③最后是孤独的分类。既然孤独是消极的,那就肯定有其“偏航”的方向,那么据此,孤独可以分为孤傲和自卑两个分支(下文会详细论述)。

02
关于孤独产生的原因,其实有很多,而我今天所讲的自尊(self-esteem)和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在这当中起着主导作用。
①首先是自尊,自尊的高低偏差导致孤独的产生。对应的,高自尊导致的是孤傲,低自尊导致的是自卑。详细来说,孤傲的人之所以孤傲,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高自尊中,掺杂了膨胀的自我感或自恋。孤傲的人虽然有高自尊,但缺失关心他人(Campbell&others,2002),且他们的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导致许多社会关系问题(Campbell,2005);自卑的人之所以自卑,是因为他们的低自尊,更是因为自尊的阴暗面得到了主控权,这就是为什么低自尊的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心理承受的能力会偏弱(Salmela-Aro&Nurmi,2007 ; Trzesniewski&others,2006)。

②其次是控制点,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两个控制点: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以下我们来看一组测验(Rotter,1973):
a.从长远看,人们总有一天会得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应得的尊敬。
或b.不幸的是,不管人们多么努力,其价值并没有得到众人认可。
a.我身上发生的事是由我自己导致的。
或b.有时候我感觉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a.一个普通人可能对政府决策有影响。
或b.这个世界是由少数有权势的人在运转的,小人物无所作为。
在上面的测试中,如果你选择的大部分是a,那么你可能比较倾向于认为你的命运是由自己来控制的(内部控制点);如果你选择的大部分是b,那么你可能认为机会和外部力量决定了你的命运(外部控制点)。自然而然地,当一个人太过于自我(即被内部控制点完全掌控),就会产生不合群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孤傲;当一个人太过于借助外部了解自己(即被外部控制点完全掌控),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的精神内耗之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卑。
那么孤独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呢?

03
孤独的人善于与自己相处,但孤独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正是这样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强,才会产生思想高深如卢梭,美术传奇如梵高,从这方面看,适当的孤独是好的,但他们无一例外,都过着痛苦的一生,从这方面看,孤独会毁灭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孤独的人能看见光,却感受不到暖。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曾经说过: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孤独的人在社会中并不是不曾得到温暖,而是失望比温暖多,使得他们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孤独的人并不是因为远离社会才变得孤独的,而是因为孤独才远离社会。孤独的开始是暖的消失,孤独的深渊是光的消失。
既然孤独是一个弊大于利的事物,那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孤独,控制自己的孤独呢?

04
1
用心
学会爱自己,用心感受生活。如果你开始觉得这个社会的冰冷多于温暖,这不代表着这个社会就不值得你再去成为其中的一员,相反,你更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多看看那些爱你的人,多感受社会中的温暖。
2
自信
拿出适当的自信面对生活。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不是一文不值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意义与归宿,在社会比较中充分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定位。
3
控制点
找到你生活中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个控制点,这个世界并没有说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哪个更好,是因为在这一点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比起上次谈到的执念,孤独的核心不是利弊权衡,而是以自己为参考点,根除其弊。希望世界上所有孤独的人都能够解脱自我的内心,让较真放过那个已经在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自己。
文/谭浩程
编/谭浩程
注: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文献:《社会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
Campbell&others,2002 Campbell,2005 Salmela-Aro&Nurmi,2007 Trzesniewski&others,2006 Rotter,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