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黑塞《悉达多》的东方哲学、美学与幸福观

2023-02-23 06:01 作者:海风SeaWind本人  | 我要投稿

“不管这是高度的智慧还是最简单的天真幼稚,谁能尽情享受瞬间的快乐,谁总是生活在现在,不瞻前顾后,谁懂得这样亲切谨慎地评价路边的每一朵小花,评价每个小小的、嬉戏的瞬间价值,那么生活就不能损害他一丝一毫。”

——黑塞《荒原狼》

  近些年,在年轻人中风靡一本书,就像是当年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本书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都说每个迷茫的人,都应该去读一读《悉达多》。那么是不是读完它以后,真的就不再迷茫了呢?当然还有一些人,直接就说自己看不懂。也许后者更加的诚实,因为大多数人一开始就不一定能够读得懂,也不一定能够读得下去。   真正要读懂它,是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没有这些基础,你真的可能就读不下去,因为你无法产生共鸣。还有一些人说这本书如何如何地神奇,能够让自己燃起希望,获得重生。我想这可能是他们对这本书的一种误读,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因为你会看到——当初这么高贵,这么富有,这么俊美的男人悉达多,到头来还不是在命运的摔打之下归于平凡,成为路人。   这本书论文学性、哲学性以及它的代表性,可能比不上作者后来所写的那一本获得诺奖的《荒原狼》。其实黑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自己都是迷茫的,那些年里,黑塞连续遭遇了父亲的离世,儿子的身患重疾,患有精神病的妻子病情急剧恶化,他因此遭受着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学大师荣格。因此,他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也在尝试通过写这本书并借用大量的东西方哲学来疗愈自己。

那么,写作这本书,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它的作用在于,作者以一个人类最优秀的个体为案例,通过他的一生,揭示出人类获得觉醒的整体路径和生命历程。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思考,除了故事本身以外,更多地来自于它在精神、哲学、文学或者艺术等多个层面。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以及哲学研究者周国平曾经这样评价黑塞,说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哲学家气质的小说家。所以,我想说的是,无论是黑塞的这本《悉达多》,还是他的其它作品,其实都在探寻一个人生的终极哲学问题,那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的宗教或者哲学提出了“博爱”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指对全人类的爱,但是黑塞似乎更青睐东方的哲学。比如孔子所讲的“未知生,焉知死”。同样,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烦恼,又怎么知道什么才是幸福?所以,佛家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说人可以在烦恼中获得觉醒,在对生死的证悟中实现涅槃。   幸福是什么?简单而言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有一句话叫做:“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那么人的烦恼和痛苦又来自哪里呢?黑塞的痛苦,源自于他少年的经历。黑塞小时候也是一个天才,7岁就能够写诗,14岁经过选拔后考入当地最好的学校——一个培养神职人员的修道院,但是因为不堪忍受修道院苦行僧式的学习模式和压制人性的教育方式,一年后黑塞就逃离了学校,期间还试图过自杀,之后再也没有上过学。后来,他以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创作了另外两本小说,一个是《在轮下》,另外一个是《德米安》。   而悉达多的烦恼又是什么呢?出生于婆罗门的悉达多,什么都不缺,他的痛苦,不是生存,不是贫穷,不是疾病 ,也不是满足不了的欲望,而是找不到“自己”——那个真正的“我”。他时刻都是在接受外界给予他的一切——长辈的教诲与关怀、贵族的荣耀与地位、家族的财富、万里挑一的容颜与人们对他无限的爱戴,但是他却无法给予他人。他的痛苦,正是来自他的完美无瑕而又毫无价值。所以,当悉达多无力背负这些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的时候,当他看到生活中那些虚假、伪善和阴暗的一面时,他开始怀疑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他说:“

世俗的一切都是欺骗,散发着恶臭和谎言。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就是折磨。

”他明知自己不应该苟活在完美的虚幻中,却又找不到出路。   失望的悉达多想要完全消除自己的焦虑,能想到的解脱方式,就是离开身处的环境,去做苦行僧。于是,悉达多毅然决然地出走,告别父亲和婆罗门,与自己的过去彻底地决裂。他带着乔文达满怀期待地加入沙门后,修行了近三年却依然很迷茫。他每天打坐、苦修,就像王阳明当初每天对着竹子端坐“格物”一样,除了弄得自己精疲力竭之外,没有任何收获。即便是遇见了佛陀,他也无法获得觉悟。因为,知识可以分享,智慧却无法言说和传授。   出世行不通,一无所有的悉达多只好又回到世俗的生活,去追逐情欲、追逐财富,去享受感官的刺激 ,去放纵于声色犬马和纸醉金迷。当这些欲望被满足之后,虽然获得了短暂的快乐,结果却只有更大的虚无。他意识到,自己过的是既没有价值又没有意义的生活。他没有得到任何珍贵的、值得保留的东西。被理智和欲望不断撕扯的悉达多,依然找不到自己,绝望之下他想通过投河自杀来结束这一切。但是,他在濒死的最后一刻,那条河,与河边的摆渡人,让他找到了困扰自己一生的问题的答案,而获得了觉醒,获得了重生。  

那么这个答案是什么呢?

  我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快乐,不幸福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烦恼中。我们要么在悔恨过去,要么在担忧未来,我们时常用对过去的不满来折磨现在的自己,又或者用对未来的恐惧来惊吓现在的自己,我们唯一不能好好善待的就是当下那个可怜而又无助的“我”。   所以,佛家的《心经》早就指出,要做到“心无挂碍”,因为只有“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只有“远离颠倒梦想”,才能“究竟涅槃”。常人挂碍的事无非就是昨天未能圆满之事,和明天想要圆满之事,也就生起了无数的念想和烦恼。只有心中不受物欲牵挂妨碍,才不会有所畏惧,只有远离那些不安定、不真实的期待妄想,方能达到解脱。   悉达多也最终明白,真正的“我”,就是安住在当下的我,当下这一刻,时间消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既没有对过去的后悔,也没有对未来的焦虑。只有你正真明白什么是当下,你才知道什么是“我”,我在当下,当下即我,心无挂碍。   所谓当下,就是去发现与察觉。以悉达多为例,在生活中,悉达多过去一直熟视无睹的那些东西,现在能够天真无邪地去看待,他发现了月亮和星辰之美,小溪与河岸之美,森林与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朵和蝴蝶之美,连猿猴粗野的啼声,公羊与母羊的交配,大鱼捕猎小鱼的惊心动魄他发现都是美的。   何为当下?就像一个禅宗故事所讲的那样,一个修行人去问禅师:“怎样才叫用功呢?”,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修行人又问:“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人人都与禅师一样了?”,禅师说:“当然不一样!”,修行人再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总是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总是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所以,世人的烦恼就在于,他们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时常在得失中权衡利弊,他们在宠辱中忧喜不定,正是在这些“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中,他们逐渐迷失了自己,也就逐渐丧失了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疗愈心灵的艺术之美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很多人说他们读完这本书以后,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而不焦虑了。这正好说明,感受艺术的过程就是一个抚慰心灵的过程。正是它的“艺术性”,让我们获得了心灵的疗愈,而这种疗愈就来自对美的感知。   那么,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审美体验呢?我想,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它的文字之美,二是它的创作之美,三是它的宁静之美。  

首先是文字之美。

你发现没有,这本书的名字啊,除了“悉达多”三个字以为外,还有一个副标题,那就是——一首关于印度的诗。了解印度的朋友都知道,他们是一个擅长歌舞的国度,比如说在很多印度电影里面,他们一言不合就开始唱歌跳舞。其实,他们也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在印度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诗歌。 比如古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就是诗歌总集《吠陀》,其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也是在《悉达多》这本书里面提到过的诗集叫《梨俱吠陀》,它共有1028首诗,主要是赞美神明。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而且后者是世界上最长的诗。印度也出现过很多诗人,比如泰戈尔,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部诗集叫《飞鸟集》,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和深奥的哲理。有很多经典诗句至今我们都能够耳熟能详。比如: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鲜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响。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如果你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

生如夏花之浪漫,死如秋叶之静美。

  那么,具有诗人气质的黑塞,当他以诗歌的方式来撰写小说《悉达多》时,它的文字让我们读起来既有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又有着哲学的思辨之美。比如书中说:  

很多人就像一片落叶,被风吹着盘旋着落下来。还有少数人如同星星,沿着固定的轨道行进,风也吹不到他们,因为它们有自己的法则和轨迹。

  又比如他用以一颗石头来讲当下与轮回:

悉达多把玩着石头说,这块石头既是石头,也是动物、神灵、佛陀,我崇敬和热爱它,不是因为它可以变成什么,而是因为它呈现在我眼前的就是石头,我能从它的纹理和缝隙、黄色、灰色、硬度、敲击时的声音、干湿的表面,看出它的价值和作用。

  比如还有一些体现了东方哲学的智慧:

世界并非不圆满,也并非慢慢走向圆满,它时刻都是圆满的,所有罪恶都蕴含宽恕,所有孩子内心都住着年老的自己,所有新生都伴随死亡,所有将死之人都意味着永生。

 

第二个是创作手法之美。

这个“美”需要理解为“新”,就是指新颖的创作方式。在书里面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隐喻,比如河流隐喻当下,迦摩罗隐喻欲望,摆渡人隐喻觉醒,又比如虽然黑塞他写的是悉达多修行的一生,但从他的身上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自己。   除此之外,作者还采用了

“人物时空并置”

手法。什么叫人物的时空并置手法呢?比如除了悉达多,书中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人物,有悉达多的朋友乔文达,有他的父亲,还有佛陀乔达摩,摆渡人瓦苏迪瓦, 名妓迦摩罗, 富商迦摩施瓦弥,还有他年幼的儿子。就像前面那个关于石头的论述一样,所有这些人,其实都可能是一个人——悉达多的分身。佛陀乔达摩是开悟后的悉达多,乔文达是未能觉知的悉达多,悉达多的父亲、儿子,是被困在轮回之中的悉达多,瓦苏迪瓦是获得觉醒的悉达多。黑塞将存在于不同阶段的“悉达多”放在同一个时空里共存、相遇。   那么可以理解为——乔达摩是实现涅槃的我;悉达多是有觉知的我;乔文达是缺少觉知的我;父亲、儿子是困在轮回中的我。黑塞把不同阶段的“我”,放置在同一个时空里,构建出一个戏剧化的场景。   这种叙事手法给予了我们一个新的认知。那就是世间之人,其实都是不同时空下的“我”在同一个时空的共存,比如我的亲人、爱人、朋友、路人,其实都是“我”在经历不同的环境和时空后,进行无数次轮回演化出来的“我”。   所以,这样就好理解了什么叫“众生即我,我即众生”。无论你是谁,你的父母、孩子,你的朋友,甚至是你的敌人,他们都可以是你经过无数次时空演变后的副本,只不过他们在这个时刻与你同在。所以,宽容他们、爱他们,就是宽恕自己,爱自己。所谓慈悲为怀,就是普渡众生。  

第三个是宁静之美

。读这样一本书,它带来的是心灵的安详。中国自古就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说法,内心的宁静最合乎中国哲学所说的“道”。这种宁静,只可意会,难以言说。就像当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当佛祖拿出一枝花,是时众皆默然,当时没有人知道怎么回事,面面相觑之下只有尊者摩诃迦叶见之会心一笑。所以佛祖说摩诃迦叶已经领悟到了。   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正如黑塞在《悉达多》中所写的: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因此,获得这种内心的宁静恰好就是疗愈自己的最佳方式。  

那么,我们如何来疗愈自己呢?

  黑塞是以写作来疗愈自己,而其他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主角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在伦敦很有"钱途"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但是斯特里克兰德后来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和家庭,放弃了一切,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画画。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像他这样完全抛弃周围的一切。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让自己愉悦的一些东西。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写作,通过摄影、旅行,去体验内在的或者外界的一些风景,获得大自然的一些能量,即便是我们什么都不做,在下班的路上,也可以去仔细聆听周遭的声音,或者俯下身去,仔细观察一朵小花,一只蝴蝶。又或者去享受一道美食,去欣赏一首音乐,无论做什么,只要我们把心安住于当下,都能够让我们的心灵获得疗愈。 【原创作品,仅用于交流,未经授权,请勿擅用

黑塞《悉达多》的东方哲学、美学与幸福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