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形式风格研究与科学主义1:泉信行批评(上)

2020-03-31 17:46 作者:屋顶现视研  | 我要投稿


作者君


写作这篇文的原因是,笔者最近打算正式开始在知乎上活动了。在正式开始活动之前,需要设立几个起点,这些起点帮助笔者和读者来定位——我对当前网络、学术上的漫、动画形式风格研究与批评有什么看法?而我在何种程度、哪些部分上继承或者批评他们?然而自18年开设专栏以来笔者对专栏没有做任何经营。除了让塔塔帮助代发的 Vtuber 文化论,以及在屋顶发布的《缓慢动画的三种维度》,本人尚未在知乎写作任何文章。因此,笔者需要撰写几篇文章,既作为对上述问题的一个回答,也为本专栏当前的系列定下基调。

非常巧的是,就在笔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几天后,山猫老师( @山猫嗷嗷嗷)发表了一篇由泉信行(下文略称为“泉”)撰写,名为《漫画视线力学基础》的文章。

漫画视线力学基础ーー读者的“眼睛”给予漫画的力 (泉信行)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3328347

之后又表达了对漫画学术研究的具体看法:

“学术不是打出“学术”这两个字就成立的。学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有系统,有对漫画及其规律的学科化才能叫漫画学术。学术是多人的,是所有学术人一起以尽量客观的方式解释,并互相验证,力求最接近客观的。单人成不了学术,共同建筑的才是学术。有实证性、体系性、客观性才是学术。

笔者看了泉的这篇文章不禁皱眉,不过同时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泉信行现在在日本漫画学术研究中也算小有名气,并且他这篇《漫画视线力学基础》里的错误也相当具有代表性。本文的主题也因此定下来:通过分析泉这篇文章的各种问题,从这个具体的案例来切入我对于当前动画与漫画研究的一些看法,以及对什么是形式风格研究中的“实证性、体系性、客观性”做一番彻底的主张说明。

另外,尽管本文标题叫做“泉信行批评”,但却只分析、评论了《漫画视线力学基础》这一篇文章,这样合适吗?可以预想肯定有人会做出这样的疑问,因此笔者便在这里提前回复一下:首先,“漫画视线力学”是泉的一个主要理论,或者可以说是其“代表作”,直到现在泉仍然时不时对其视线力学做出“复读”;其次,笔者相信在看过本文后,读者便会很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这样已经足够对泉这个人做出评价。并且不如说,如果读者真的想了解一些漫画基础知识,笔者建议大家多去读一读 Oran猪、斯科特·麦克劳德或者大塚英志等等创作者/学者的相关著书,当然也可以读一读山猫老师的文章(特别是山猫老师的这篇高赞回答:

如何学习漫画分镜?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71219/answer/58603651

,笔者以前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也从这篇文章中受益颇多),而对于泉,笔者的建议是不要在他身上多花时间。

(本文全篇约为两万字。如果读者不想看大量的毫无建设性的错误罗列,可以选择直接看下篇的总结与立论。)

——————————————————————————————————————

上、

泉在《漫画视线力学基础》详细地说明了一种漫画阅读中的视知觉现象,将其描述为从右向左流动的知觉“水流”。按照文章写作顺序,泉首先主张漫画阅读中存在一种动势从右向左即加速,从左向右即减速的效果。随后根据这一特性并结合具体的漫画段落,泉分析出了“水流”对于漫画理解的重要影响:

“(角色)朝向左:读者(主角)视点、优势站位(占上风)、场面的支配者、先手(活跃)、既知而熟络、读者能直接对角色的感觉产生共情等……
(角色)朝向右:客观的对象、劣势站位(居下风)、被支配者、后手(受身)、未知而不安、读者间接想象角色的感觉等……”

由此,角色在右(而朝向左)或者在左(而朝向右)成为了贯穿全篇的一个关键的二分。更加详细具体的阐述,读者可以在原文的“‘视线诱导’和‘视线力学’的关系”整节与“分成左右的立场”一节的开头找到其主要部分,此处不详述。以下我们将以“速度理论”(右快左慢)“视点理论”(右主体左客体)“强弱理论”(右强左弱)来称呼泉的这些主张。

选择性遗漏

让我们先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着手。

在说明三种理论时泉都使用了《魔法老师》的具体段落作为例子,然而我们会发现,他对这些段落的使用都存在很严重的选择问题

在文章第五节,泉使用《魔法老师》第八卷104页开始的一段打斗情节,试图说明赤松健老师通过几次转换两个角色在画面中的左右配置,来表现角色在情节中的强弱变化。

根据泉的描述,少年在与黑衣人的战斗中首先处于弱势,所以黑衣人在右而少年在左。在交战过程中的一格,少年突然被置于画面右边,左右互换,“之后出现了少年恢复“战斗意志”的表演,恢复正常后(少年)立刻开始反击”。

图1、2

《漫画视线力学基础》一文给出的图例无疑是符合“强弱理论”的,然而当我们真的翻开漫画,却会发现截然不同的景象:

图3
图4

在泉给出的漫画内容(两个红框)之间,他选择性地遗漏了不多不少正好十个格子。为什么会遗漏十个格子?是因为这十个格子对于说明不重要吗?不,它们恰恰极为重要。

根据泉的叙述,框1角色左右互换,少年被分配在右边,随后在框2与之后的情节中少年恢复战斗意志并开始反击。但如果读者阅读图3和图4,会发现漫画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不仅如此,在框1的三格后,少年在画面的右边被黑衣人一脚踹飞,之前还能勉强招架和反击的少年,这一次终于无法招架黑衣人的攻击。这恰恰是少年在这个打斗段落中第一次出现明显的劣势。正好与“强弱理论”相反。其次泉截图框2,说明少年被置于画面的右侧来配合他的斗志恢复,但当我们阅读图4的第三排与第四排,少年却是被置于画面的左侧,相对的,黑衣人被配置在画面右侧。原本看起来在画面左侧的少年,经过泉的选择性截取(图2右),变成了在画面的右侧。当然也可以说,泉主张的是角色朝向,而笔者所说的是几个分格之间,排版上的左右配置。不过请注意,在图4的第三排与第四排,黑衣人与少年同样面朝左侧,那么按照“强弱理论”或者“视点理论”,这一情况应该如何解释?而更加符合直觉的是,三、四排黑衣人的格子都占据了远大于少年的画面比例,少年的分格都被挤压到画面的左侧,谁占据了场面的主导权不言而喻。泉的选择性遗漏导致了极为失实的说明。

而在实际阅读漫画后,我们会发现,角色位置左右互换的实际功能与泉的说明完全不符。从框1到框2,泉说这里少年恢复战斗意志并开始反击,角色的左右配置与之配合。然而,当我们把它们放回原作的分格序列就会发现,框1的左右互换是为了两个目的:

1)配合制造一个节奏变化,黑衣人打了多发快拳后用一记重拳将少年打飞,漫画改变视角配合这一变化的同时,通过构图来渲染这一拳之沉重(试想如果不改变第二排的构图,直接用于第三排,这一重拳就很难被突显);

2)衔接分格,在图3的第四排,少年被打倒在地后立刻跳起,蓄力的同时向黑衣人冲去。第三排少年被打向右方,其动势正好将我们的视线推向了第四排的第一格。第三排的左右互换,正是为了承接这一向右的动势与我们阅读时的视线。

随后泉继续叙述道,反击后,少年成功打出了漂亮的一击,然而后面又一次画面配置左右互换,正是因为“实际上这个攻击并没有能决定胜负,这之后少年再次失去战斗的主导权,出现了败北之兆”。

可是翻开漫画,我们再一次看到泉对漫画进行了选择性截取:

图6
图7

图6的两个红框间缺少的是少年一系列快速的打击,图7则是少了四个格子。在将红框的内容重新放回漫画中后,我们会发现,画面配置左右互换的表现功能再一次与泉的说明完全不同。图6的左右转换,原因在于1)节奏变化,第二排几个影分身发动连续攻势,最后第三排打出决定性的一击;2)表现少年的出奇制胜,第二排的影分身攻击原来都是铺垫,成功迷惑了黑衣人之后,少年在第三排真正伤到了黑衣人的要害。此时少年绝非如泉所言,已经被预示了反击的不成功,相反,这一击毫无疑问是成功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左右互换在这里的功能与我们前文所分析图3的手法是非常相近的,这确实是赤松健老师有意识地在使用的一个技法。然而,这个技法却与泉给出的理论完全无关

一段本来并不符合“强弱理论”的漫画片段,经过泉的“再剪辑”,变得面目全非,成为了他用以说明其理论的绝佳实例。

这无疑是一个很严重的指控,因此我们也必须想一想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显然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遗漏。没有理由泉能够大篇幅地遗漏这么多漫画内容的同时,又恰好注意到并截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来对理论进行阐述。那么既然他有意识地做了选取,是不是说明没有被截取的内容不重要?然而每当我们将他的截取放回原作的分格序列,都会发现其真正功能与泉的说明完全不符,甚至相反。

另一种可能的辩护意见是笔者对于“强弱理论”的理解有误,或者即使不符合“强弱理论”,我们仍然可以在泉的理论框架中做出解释。比如说,从图3少年打算反击到图4被黑衣人一脚踹飞,本来少年在画面右侧朝向左作为强势方,却同样在右侧被打击,正是为了给我们读者一个出其不意。再比如说,左右转换以后图4出现了少年的心理活动,这正符合泉所言的“视点理论”,少年在画面或者单格的右侧时读者代入其视点。类似地,我们还可以说,图6的左右互换也符合“强弱理论”,因为之后确实如泉所言,由于少年没能放出必杀技,导致其被黑衣人击败。左右互换在这里已经是一个预示。而图7第二排少年在右侧,也无非是因为作者为了给我们一个少年将要成功的假象,结果他并没有发出必杀技,又是一个作者向我们做出的“假动作”。

对此笔者做出几个层次的回应。第一点,如果这些被选择性遗漏的部分确实符合泉的理论,那么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解释来回答:为什么这些部分他不截取?是不是因为,比如说“视点理论”与“强弱理论”无关,所以说明“强弱理论”时他才选择不讲?然而对于图6的第一格,泉仍然分析了其视点功能(并且这还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分析,下文将会说明)。那么是不是因为全部放出来就占据了太多篇幅?但是下文我们又会看到,即使图例对他的理论阐述没有明显佐证,泉仍然愿意放出整页漫画。

第二点,按照上文辩护意见的解释,我们就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泉理论可被证伪的余地。当一格漫画不符合泉的第一种理论,那我们就使用第二种理论看看是不是就符合了;当这一格的情节不符合理论时,我们就说是因为这一格是对后面不知道第多少格的内容的铺垫和预示,所以符合理论。经过这样的操作,自然很难再说泉的理论是错的,因为我们把直接的反例都转换成了间接的正例,怎么讲都是他对,那还怎么可能错呢?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去检查泉的文章全篇,会发现这不仅仅是笔者所杜撰出来的辩护意见——《漫画视线力学基础》中到处充斥着取消可证伪性的策略。这就使得他迅速远离了实践中一般的科学命题,更遑论客观性、实证性。在后文我们还会对这一点做出更多的批评。

第三点,即使我们相信泉的截取是正当的,他未截取的部分也都符合理论,这里仍然存在理论本身的问题。比如说,既然“视点理论”与“强弱理论”可以同时起效,还可以来回切换,那这种切换是如何可能的?它是一个长时的过程还是短时的过程?视点的效果与强弱的效果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当一个格子符合a理论而不符合b理论时,为什么是a起效,为什么b不起效?当符合a、b两种理论时,哪一种或者两种起效?又为什么起效?纵览全文,我们会发现泉不仅完全没能回答这些问题,而且甚至在后文中还重复出现、加重了同样的疑问。泉并没有一个统合其多样概念与主张的理论框架,多种理论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缩减了其说辞的可证伪性。在后文,我们还会再次返回这一点,并从泉的混沌中找出一种(至少是阶段性的)替代假设。

实际上,更宽泛地说,当我们真的去阅读《魔法老师》这个漫画系列后,会发现泉选择文章中的这些段落作为证据,而没有选择其它很多看起来并不符合的段落,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遗漏。而再向前推,泉选择《魔法老师》而不是其它漫画,他给出的理由也并不足够充分(这一点在下篇中将会详细分析)。当然,在文章的末尾泉姑且做了一点说明:除了视线力学,“在此之上还有更多更复杂的技术组合交错,使漫画表现更加复杂,更加多彩,不断扩张”。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他在文章中所犯下的各种错误,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读者质疑而打上的补丁。

让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

单一归因、错误归因与错误辨识

正如泉所言,漫画很复杂。

一部漫画,即使是最简单的一格,也总是各种不同因素交织、综合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因此当我们从结果反推回原因时,总要格外小心:到底是哪个因素/哪些因素抵达了我们的认知?这些因素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构图、画风、文字、分格、阅读方式等等,在各种可能的选项中,谁起了作用,谁又是主导?这也是在形式风格分析中总会遇到的问题。那么泉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我们从《魔法老师》第九卷155页的这个图例看起。对于第一格,泉分析到:

“第一格中,有一个向右的飞艇,它刚好对于“看不见的水流”来说方向相反,因此就能感受到它移动速度之缓慢了。这就好比逆流而上的河鱼在水中呈现静止的样子。”

而在紧接着的下一句,泉又说到:

“前进至3、4格,角色们沿着“水流”从右向左步行,读者的视线也随着它好像“流动”着一样地平缓移动,从而展开这个故事情节。”

初次阅读泉这篇文章时,笔者就对这一段非常无语,不知道读者是否能够立刻感受到其中微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图8的这一页漫画,是泉这篇《漫画视线力学基础》的第一个具体实例。在文章开头经过一些(毫无严格性的)认知过程的抽象推演后,泉用来说明其所谓“视线力学”的第一个实际例子,就是这一页。

那么笔者只好发出疑问:这个例子到底说明什么?按照泉的叙述,第一格的飞艇因为逆向于视知觉与阅读过程导致的水流运动,所以看起来很慢。而在第三、四格,角色顺着水流步行,同样也看起来很慢。那么水流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更加讽刺的是,在泉对这一实例分析的一个早期版本中,我们会看到如下的内容:

图9

在截取了漫画分格的一部分后,泉仍旧在红字中提醒我们,要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以从右向左的顺序去看。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发现三个事实:第一,文中的“向右的飞艇”与“缓慢移动”被重点标出。也就是说,泉确实相信,正是因为他所谓的“水流”的原因飞艇才看起来很慢,并且他认为这很值得一提;第二,从早期的博客分析到后来《漫画视线力学基础》文章发表之间的这段时间内,他的观点并未改变过,因此才会原封不动地将其图例与分析照搬到用于发表的文章中;第三,即便将漫画截取为部分后,泉仍然没有发现,与他所谓的视线力学无关,这个飞艇本身看起来就很慢

飞艇看起来很慢,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画面上没有任何关于速度的符号线索(比如说速度线)、读者对于飞艇的固有知识、飞艇在分格内的中心构图所导致的力的平衡,乃至在现实经验中,天空中的物体由于缺少参照物与距离过远所导致看起来没有速度,等等。而泉完全无视了这些极其可能和显然更可能具有主导性的原因,却唯独给出了一个几乎很难判断对错,却符合其理论的解释:因为飞艇朝右“逆流”而行,所以看起来很慢。

而在原文随后对于第三、四格的说明更加能够让我们看到,所谓“顺流”、“逆流”,要么对速度(感)毫无影响,要么只有极其微小的影响。如果一个对象本身就看起来很慢,那么不论它是“顺流”还是“逆流”,都仍然会显得很慢。

在这里我们不必说文章前后邻接的两段说明自相矛盾(想必有人会认为它们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技法应用),我们也可以不认为泉没有意识到其它因素对动力感知的作用(因为这也相当令人难以置信),但如果是这样,泉到底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张图,作为他说明其“漫画视线力学”的第一个实例呢?如前所述,我们只能看到所谓的“视线力学”在漫画的这几格中几乎没有产生影响,或者可能完全没有产生影响。我们至少可以认为,这并不是说明所谓视线力学的好例子。

接下来,对于图8的最后一排。观察到每一格内运动的画面表现不完整但读者却能在认知上填补,泉直接给出了结论:“这里的‘虽然没有实际画出来,但是能读出感觉上向着某方向在移动’,就是基于视线力学产生的效果吧。”

尽管他说“我们来更精细地分析一下吧”,结果却在两段描述之后做了一个极其粗糙简陋的分析。一段非常有技巧的分格就被泉总结成了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创造性的视线力学问题。

而实际上,这一段有着很多有意思的细节等着我们去发现,比如说最后一排第二格构图对于视线左侧的阻挡,几个格子之间非常巧妙的视线安排,最重要的是,第二格与第三格集中线的聚焦点有意地将我们的视觉引导向了运动者已经离去之地,这些都是使得整段分格表现出“眼睛所跟不上的速度感”的真正原因。而泉所谓的视觉力学、“看不见的水流”,却很难说在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比如说第三格显然单独抽出依然能够让读者直觉到运动者来自于右侧,这是对运动方向一个不假思索的反推。而第二格的认知填补是因为“水流”还是因为我们具体的视线向左的运动呢?笔者相信后者才是原因。

图10

随后在分析图10这个例子时,泉在给现象归因时的不谨慎被完完全全、毫无避讳地明示了出来。这一次我们终于看到他为第一格与第四格的不同速度感找了第二个原因:有/无使用动态效果线(那么到底为什么之前都对画面里的其它认知因素完全没有提及呢?)。然而,果不其然,泉对于动态效果线有多大的作用,而他所谓的“水流”相对于动态效果线又有几分作用没显现出丝毫的关心, 而是一步跳跃到一个非常神奇的结论:使用动态效果线,正说明漫画家也在自发地利用这个“看不见的水流”。一个极有可能是动态效果线主导了观感的情况,在泉的理解中,丝毫不用做论证也不用做实验,甚至可以说都没有做分析,就被泉变成了“我带科比狂砍81分”。

到了这里,想必读者也对泉的分析实践有了一些比较具体的理解,所以笔者也就不再做铺垫,直接进入结论:笔者认为,尽管泉本文的核心主旨就是尝试刻画一种对于漫画的视知觉、一种他所谓的“视线力学”,然而泉恐怕并没有相应的视知觉理论基础与绘画知识;或者他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但却没有能力去识别关键的结构并在分析中应用。这可能才是他每一次分析都会导致单一归因、错误归因或者干脆不能识别画面中重要元素、技法的真正原因。

这一判断是非常有迹可循的,比如说泉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其对“视线力学”的主张比起所谓加速减速,其实更多地、也会更容易地指向平衡、开放性、封闭性、有方向的张力这些视知觉概念(尽管他常常使用“矢量”这一名词);再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泉的早期文章中,发现他大量使用左右翻转的图像来对方向性的作用进行阐述,这一做法甚至还延续到了这篇文章。而他却不知道由于视知觉对左右力的不同分配,一张非对称的平衡构图在被翻转后总会变得极为不平衡,导致这一做法在根本上就是无效的(并且笔者怀疑他对于视线力学的思考正是由这个错误的起点而来);再比如说,让我们重新看一下这个图例:

图11

对于这一格,泉分析到:“右侧和读者统一了视点,这个构成使读者方拥有了“和少年一同战斗”的意识(这应该就是动作类漫画的基本风格了吧)”。

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认为,泉这是为了让现象符合理论而强行指鹿为马,因为这一格在他的叙述中已经符合了“强弱理论”,不需要再用“视点理论”为其增光添彩。泉如果确实相信读者在这里与少年统一了视点,那么似乎只能说,他在根本上就不具有对画面元素与结构进行分析的能力。因为一个对构图与视点、认同的关系有基本理解的人,或者至少一个知道什么是“过肩镜头”人,笔者很难想象,他会把这样一个将构图视角放在黑衣人的背后,并且将少年设为被观察的客体、去表现少年猛烈攻势的构图,认作一个读者和少年统一视点的构图,而不是读者部分地获得了黑衣人视点及其对于少年的观察。

在这一错误出现后,之前我们所设想的对泉阐述中,对漫画具体细节解释的种种辩护,实质上也就全都失效了。因为在纠结泉是否对漫画细节做了正确思考之前,更严重的问题是,他的水平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出漫画的细节

当然,一定会有人对笔者的这一观点做出反驳。比如说,在原文“分成左右的立场”这一节的开头,泉用了约七百字来详细阐述为什么他相信漫画里存在一个“视点理论”的“基本模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说,在上面的例子中,读者对于这一模型的认知要优先于对单张构图的视点认知呢?说实话,如果反驳者看不出来他说明中的种种不合理与肆意跨越,那笔者也无能为力。正如泉在文中其它部分所表现的那样,他的认知理论从根本上就是建立在混合了各种朴素感受与谬误之上的空想。笔者相信这真的没有那么难发现。不过泉理论的根本问题,也正是我们下文将要谈及的内容。

在罗列了泉种种有意与无意的错误之后,接下来就到了比较关键的整合性环节。在此,我们将重新考察《漫画视线力学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角色的左右分配?


下篇——鲜奶饼干,形式风格研究与科学主义1:泉信行批评(下)



形式风格研究与科学主义1:泉信行批评(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