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经营权被拍卖17亿,地方的钱包真瘪了
大家都知道楼市在下行,地方土拍行情不好,从21年下半年开始就一直在用城投进行托底拿地,前几天不少地区还被审计署通报了说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去虚增财政收入,现在来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单一造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在病急乱投医,只要能搞到钱、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都在想办法了,人家都说深圳人搞钱厉害,副业和斜杠青年多如牛毛,但是地方政府现在表现也不赖了,斜杠创收同样不甘示弱。

大家好,我是谢晖。不知道多少人去过乐山拜佛的,“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坐落于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座通体高71米的全国最大摩崖石刻造像,曾花费了近90年进行修建,也在千百年间吸引着无数慈悲之人心驰神往,引以为傲。但是没想到以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上了热搜。因为就在6月26号,根据时代财经披露,“乐山大佛景区观光游览车和摊点30年经营权整体转让”的竞拍图片在网上传出来了,而当日下午景区管委会也回应了,说这个拍卖发生于数年前,是符合规定的。并且根据相关管理条例,该经营权就应该公开出让。

这是啥情况呢,根据公开拍卖资料显示,大佛的经营权在2021年11月29日被拍卖,当时还有328人次围观,起拍价是17亿元,最终被乐山大佛实业有限公司以17.11亿元拿下。所以现在很多自媒体说人家卖掉了大佛是完全不对的,乐山大佛这么好的摇钱树,怎么可能才区区17亿就出手呢,也太小看世界文化遗产和5A景区的硬核实力了吧,那根据据乐山统计局数据来看,去年全年乐山大佛景区接待游客180.16万人次,下降40.8%,实现营业收入0.99亿元,下降56.8%,就算一年赚1个亿,30年都至少赚29.7个亿了,还不包括带动的周边经济效应,所以人家管委会只是卖了游览车和摊点的30年经营权而已,而且接盘的也不是私人,是乐山国有资产投资运营集团成员。

不过,虽然大佛还是在的,但是从这次拍卖也可以看出,乐山的财政压力确实不小了。根据四川省地级市财政数据来看,去年乐山的一般预算收入是148亿元,但是支出了315.12亿元,财政可以说是入不敷出的,缺口超167亿元,而且乐山去年地方债务余额高达了643亿,就是说要不吃不喝4.34年才可以还清,而且随着每年支出提升的话,这个年限只会更长。而且这还是显性的债务,隐性的债务到底还有多少没人知道,而21年那时候也是楼市下行的时刻,大佛经营权也同步被卖掉的,为了挽救财政,大佛已经尽力了。

再看看乐山的楼市情况,统计局发布的70城房价数据都没有包含乐山,贝壳上也查不到乐山二手的成交数据,说明整体市场确实比较冷清。而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1年乐山商品房销售额为301亿元,同期乐山GDP为2205.15亿元。商品房销售额占GDP比例约为13.65%,不仅如此,根据克尔瑞数据显示,乐山2022年销售面积下滑了36%,整体成交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而截止到目前,今年乐山市城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拍卖,土拍方面的收入为零,到今年7月才有第一次土拍,会出让2宗居住用地,而且之前卖地的均价基本都在860-2600之间,基本很难突破3字头。所以可以看出来,在土地不好卖的情况下,乐山只能不断的找办法寻找新的财政收入了,大佛经营权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而已。


其实不仅是乐山,像四川的宜宾也在去年拿出了4A西部竹石林风景区内资产进行拍卖,评估价是3507万元,但是多次降价和拍卖后无人出价,惨遭了流拍。还有去年7月四川阆中一次性拍卖食材配送经营权30年,标的涉及175个单位及学校的食堂,共计10万人,起拍价为1.8亿元,当然后续是终止了这个拍卖。要知道,阆中2021年全市才81万人,这把12.3%的人口吃饭的经营权承包出去了,那承包企业就等于变相拥有了长期垄断供给的权利,最终羊毛肯定出在羊身上了,企业肯定不是做慈善,不盈利的项目也没人会来拍。还有像河北香河县、重庆南川区等地,陆续出让区域范围内的停车位特许经营权,时长28年—30年。去年6月,贵州习水县5068项广告载体的20年特许经营权也拍出1.16亿元。甚至还有卖垃圾场经营权的,像重庆铜梁区垃圾填埋场一期30年经营权整体出让,底价为4.4亿元。

所以可以看出来,这几年楼市不好的时候,各地的钱包都瘪下去了,但是欠的债还得一分一分还,没有丰厚的土地收入了,其他方面就得想办法创收了,除了上面的卖未来的经营权,还有滥收费、乱罚款弥补经费缺口,比如去年7月初山东成武交通部门出现的罚款“月票”,。司机预交1000~2000元的当月罚款,交通运输监察大队则保障“客户”货车无论是超载还是超高,在一个月的期限内都可以畅通无阻。不买月票的就扣车、高额罚款。还有前年霸州企业商户遭“地毯式罚款”6700万,甚至惊动了高层,当年11月,涉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547家,平均每家罚款、收费2.64万元。
大家还记得让子弹飞中,鹅城把税收一次性收到了100年之后吧,虽然还没到那个程度,但是30年也是有点异曲同工的感觉了,只是咱们要做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像咱们个人买房,最多30年都感觉压力很大了,这期间不敢咋生病和大额消费,那地方政府卖各种经营权30年,那如果卖完了没啥可卖的情况下呢,反正我是难以想象,希望不要躺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