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出昆仑——昆仑演化的五个历史阶段
阅读提示:
昆仑是一条脉,一条文明之脉,传承记录着华夏族群走过的沧桑道路和漫长心路。中国历史再没有任何概念能有如此功能和价值。而3000年来,这个功能和价值一半埋没一半彰显,埋没者越埋越深,彰显者越来越圣。所有华夏子孙都在半明半暗之间享受着这条文脉所承载跨时空的心念维系。理清昆仑来龙去脉,按照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明确的时间与空间,也有清晰的特征与内涵,还有代表性人物及其使昆仑一脉生生不息的贡献。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环境鸟瞰,图片来自文博中国) 一、语音时代——远古至BC2300年。
时间
:昆仑语音“Kunlun“,远古时期具体的起源时间节点已经不可考,应该是非常遥远,极其遥远。但是这个语音与陕北陇东大河套地区仰韶晚期人群的爆发与势力崛起有极大关系。其后成为今日华夏族的主体族群。这个口头语到了BC2300年石峁皇城台始建,终于有了对应的建筑和场域实体。这个纯语音阶段,是理解中国昆仑文化来龙去脉的逻辑起点,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后世多数对昆仑的解析错谬都是源于对这个历史时期的认知盲点。
空间
:陕北陇东大河套地理范围内所有民众对浑圆自然物的通称。
特征
:虚实皆无,无中生有——此阶段无“昆仑”文字,无“圣域”实体,但是有“Kunlun”语音,正是因语音而在未来产生一个庞大的昆仑文脉体系。
内涵
:陕北族群在文明极早期描述圆形自然物,很有可能就是用“Kunlun”及其近音。包括天空,湖泊穹隆,穹庐等。昆仑与不周山。昆仑有黑色大概率不是黑色,而是玄色,玄圭的玄色。昆仑在先秦时期西北族群中的流传想必相当广泛,进而流传到中原地区。汉藏同源。
人物
:该时代的标志人物是黄帝。后世子孙也把黄帝和昆仑牢牢地绑定在一起。西北高原上崛起的黄帝族群的语言也随着它的征伐而四处扩张传播。
(皇城台鸟瞰图,来自榆林市纪委监委)
(草原上的蒙古包,来自呼和浩特12345) 二、实体时代——BC2300年至BC1800年。
时间
:本阶段昆仑跨越BC2300年石峁城始建至BC1800年废弃,中间经历了先建皇城台再建内外城的过程,在BC2100年前后达到繁荣的顶峰。作为实体空间前后跨度约500年。
空间
:本阶段昆仑的影响力空间首先是位于榆林神木的石峁实体逐步建成,因皇城台顶部浑圆而被石峁当时所统治的周边所有部族称作昆仑。同时因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密切交流以及后期禹启在中原立国执政,中原地区开始慢慢了解到西北有这样一座叫作昆仑“kunlun”的宏都大邑。
特征
:有实无虚,实中生虚——此阶段形成了中国史前超级大城,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也是史前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城。
内涵
:石峁昆仑古城作为河套大城,王者更居,族群祭祀,高阳崇拜,具备一切人类早期文明圣城要素。同时,还兼备强大军事功能。自从石峁古城建成后,昆仑作为一个华夏族群普众景仰和超长共享的文化概念开始出现。
人物
:该时代的标志人物是鲧、禹、启、鲧妻禹母。关于鲧《世本》有“鲧作城1。”关于鲧禹屈原《天问》有“鲧何所营,禹何所成2?”关于禹《淮南子》有“禹生于石3。”关于启《汉书》有“启生于石,石破北方而启生4。”关于禹启《随巢子》有“禹产昆山,启生于石5。”关于鲧妻禹母《山海经》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著名描述,“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6。”鲧妻禹母(也许还包括禹妻启母)就是后来昆仑主神,著名的神话西王母原型。 鲧的语音“gun”,极有可能是昆仑的“昆”字语音“kun”在后世流传过程中的音转,二者古汉语中同音。在包括汉族在内的很多族群的语音当中,“ku”与“gu”是同根同源词汇。鲧字义本身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褒义,说明鲧作为部族领袖擅长捕鱼、织网,从而把他个人的技艺擅长在造字时涵盖进来。一种是贬义,贬损鲧为一条鱼。考虑到鲧的命运和名声,同时陕北地区不象江南地区渔业兴盛,笔者判断鲧字贬义的可能性更大。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姓姒名文命历来都无歧义,也好解释。但是高密一直未被关注,也未见有人破解,显得似乎相当突兀。从昆仑视角也许可以给出合理解析。高,就是昆字上面的“日”,指高阳;密就是对昆字下部结构“比”的字义解释,《说文解字》释义“比者,密也7。”体现比字类似词义的后世有“比比皆是”成语。上“日”下“比”为昆,也即上“高”下“密”,此所谓“高密”是也。如此,大禹的字“高密”的内涵和出处就有了昆仑文化基础,解释合理,逻辑自洽。
(大禹画像,来自视听临夏) 三、传说时代——BC1800年至BC140年。
时间
:从BC1800年石峁古城废弃至BC140年汉武帝登基,后定昆仑山脉于西域。前后跨度约1660年。
空间
:昆仑的空间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转入到中原地带广泛传播。另外一个方向是在中国西方和北方乃至北亚和中亚逐步自然生态草原化,生产生活游牧化的广阔空间传播。
特征
:由实向虚,有虚无实——此阶段昆仑逐步从现实的石峁古城圣域走向虚空的传说。石峁实体彻底废弃并淡出民众记忆。
内涵
:陕北高原持续干旱,宜居度大幅度下降。早期人类繁兴之地的景象不复存在。只有《山海经》对昆仑实体的宏伟以及祭祀时的盛大记录在民间持续传颂。昆仑的实体形象和具体空间位置开始模糊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直至最后完全模糊不清。
人物
:该时代的标志人物是周穆王和屈原。 周穆王出于政治目的和猎奇追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戎马西行,成书《穆天子传》,记录了昆仑之丘拜访西王母的传奇经历。“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8。以今天视野来看,到西周穆王时代,石峁昆仑早已经废弃近800多年,成了一片废墟,即《山海经》记载的所谓昆仑之墟,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居住在此。当年的西王母如果还活着,也已经八九百岁了。尤其是西王母为天子谣的清秀文笔,显然是中原地区早周顶级文人的手笔。而周穆王出于何种目的编造了如此奇遇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是《穆天子传》中这段编造的传奇经历却流传下来,给昆仑从实体到传说的“由实向虚”推上了更高阶。可以说,周穆王姬满是中华第一神话——昆仑神话体系形成的历史第一推手。 屈原。昆仑是屈原作品中极其神往希望奔赴之地,“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9。”《楚辞》中多次关于悬圃、阆风、流沙、赤水、西海等地理空间与特征的描写都是与昆仑相关物象,显示昆仑在屈原心中崇高位置,但都还尊重《山海经》原著并未施以过多的神化加工。在《楚辞》之前昆仑是一种地理物象,从《楚辞》开始,尤其是自《离骚》始,昆仑已经渐次成为一种对神山仙境向往的精神意象,渐次进入神话时代。但是昆仑真正进入神话时代,还需要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的昭示。屈原所处时代与这个标志性事件的时代已经相当近了。
(屈原画像,来自搜狗百科) 四、神话时代——BC140至公元2012年。
时间
:BC140年汉武帝登基至公元2012年石峁遗址新世纪号称“石破天惊”考古发现。时间跨度约2150年。
空间
:凡有华人处,皆有昆仑。各种衍生的昆仑地界和昆仑猜想也层出不穷,无边无际。除了钦定昆仑山脉之外,还有各地历史形成的命名昆仑山,广西宾阳的昆仑山和闻名遐迩的昆仑关。以及未曾命名而被研究者认定的几乎包含了中国所有著名非著名大山——贺兰山、泰山、燕山、横断山、冈仁波齐山等等。
特征
:虚实相生,虚主实辅——此阶段“实”不再是指原初昆仑的石峁古城,而是指被汉武帝钦命的西域昆仑山脉。此处的“虚”也已经不是民间传说,而是第一神话。
内涵
:其一、现实政治需求使得千古一帝汉武帝对昆仑做出了一个巨大的人为改变。这个改变成为经典悖论——彻底模糊了昆仑,而又彻底解放了昆仑。使得昆仑真正成为华夏文明最崇高而广澳的精神世界。其二、从东汉开始,道教繁盛。昆仑文化是道教文化最好的母体。在这个母体之上,以西王母为主神,演绎出中华文明第一神话——昆仑神话体系。其中加入了更多人物形象,平添了很多杜撰的故事。“汉魏之后,西王母又摇身一变,变成了漂亮美丽的女仙领袖,还与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会见,《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等伪书详尽而生动地演绎了种种诡奇的传说。再后来,西王母成为道教中的最高女仙,而在民间逐渐变成了王母娘娘10。”如此,昆仑神话渐次形成了一个庞大体系,与西域的昆仑山脉的空阔辽远人迹罕至形成强烈的映射互促。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内核,也成为人类神话体系的重要板块。
人物
:该时代的标志人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位杰出领袖——汉武帝和毛泽东。汉武帝命名了昆仑山脉,使得昆仑文脉实现了从华夏祖庭到帝国疆域的范式转换。中国近现代领袖人物当中,毛泽东的昆仑情结最为炽烈,乃至一生有“《念奴娇 昆仑》”“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昆仑纵队”三段典故,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深沉,一个比一个接近真正的昆仑旧地,丰富了昆仑文脉史与中国文化史。是近四千多年昆仑文脉传承到近现代最闪亮的一束光华。
(永乐宫西王母壁画,来自昌吉州公共文化云) 五、复兴时代——公元2012年至今。
时间
:2012年石峁遗址发现并公之于众至今。昆仑作为华夏文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空间
:石峁重现人间后昆仑文脉形成了新的地理空间格局——“一点带全球”。昆仑文脉一方面向石峁古城聚焦,一方面又辐射指向所有华夏子孙,凡有华夏子孙所居之处、华夏文明流播之地,皆是昆仑文脉传播弘扬之所。
特征
:虚虚实实,四位一体——此阶段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完成了昆仑文脉的神话之虚、知识之虚、丘墟之实、山脉之实“四位一体”。而且巧合的是,石峁昆仑再现人间与新世纪中华民族提出“伟大复兴”口号发生在同一年——2012年。
内涵
:华夏血脉与文脉为昆仑所揭示,形成华夏双螺旋。昆仑已经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底色。同时,华夏文明进入到新的伟大复兴中,昆仑在其中将产生巨大的源动力作用。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经历了那些苦难,我们将要向何方去,我们将能向何方去?在昆仑文脉中,都能找到清晰的答案。
人物
:该时代的标志人物目前尚未出现。短短12年相对于昆仑4300年的历史显得过于短暂,但是文化与历史学者在这个文脉昆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步进程中,首先应该发挥关键性作用。文脉正本,血脉清源;史海钩沉,人文构兴,促成昆仑作为华夏文脉主根从历史自发到人文自觉的伟大转变。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汉)刘安撰,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翟金明主编.子部辑佚文献汇编·随巢子[M].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6](西汉)刘向,刘歆编.山海经[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晋)郭璞注.穆天子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战国)屈原著.离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10]赵宗福.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0(04):4-11.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