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现存木构楼阁建筑——辽金:独乐寺观音阁、善化寺普贤阁、佛宫寺释迦塔、天宁寺塔

2019-08-03 19:52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接续前文,本次介绍辽金时期的木结构(木结构应用出色的砖木混合建筑亦在其列)楼阁建筑:独乐寺观音阁(辽)、善化寺普贤阁(金)、佛宫寺释迦塔(辽)、正定天宁寺塔(金)


独乐寺观音阁:唐风拂过辽大木

观音阁高23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观音阁看似只有两层,实为三层,在上下层之间还夹着一个用腰檐和平坐栏杆围绕着建成的暗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阁下檐高悬“观音之阁”匾额,相传为唐代李白所写。阁内有一座高达16.27米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珍品,又是国内最大的观音塑像。观音阁四壁,绘着五彩缤纷的壁画,南墙大门两侧是四臂和三头六臂的明王像,北墙后门两侧和东、西墙画着十六罗汉。

据梁思成说“颇似唐人笔法,阁字之下署‘太白’二字,其为后代所加无疑。朱桂辛先生则疑为李东阳书,而后人误为太白也”。我略通书法,观其字体为典型的晚期颜体,而李白52岁时,颜真卿尚在壮年。所以此匾是明清某位仁兄附庸风雅之作的可能性更大,反正不是李白的就是了。

脊刹

戗兽

脊刹不完整。据图中形制,此刹当为明清时所施。相传每届除夕夜午之后,盘山舍利塔神灯,下降蓟城,先独乐而后诸刹。“神灯降临则庭中光芒射出,照耀全城”,称为“独乐晨灯”,是“蓟州八景”之一。戗兽也是一种罕有的形式,似一仙人骑于摩羯鱼上,辽国与元朝,都喜欢在瓦作上搞点小动作,都快成防伪标识了。。。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唐代晚期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二者之间相隔仅百三十年,在技术上有传承的可能,通观今天的八大辽构,每一个都比宋构更有“唐风”,再加之至今尚未有可靠的资料和考古发现,所以我谨慎的认为今天的观音阁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辽构,只不过是辽国技术较为闭塞,传承下来许多唐代做法而已。

关于观音阁有无蜀柱及是否为唐构改建,可以参看我之前的文章:追随营造学社的足迹——蓟县访古(观音阁细节讨论and参观建议)


善化寺普贤阁:安能辨我是金辽

较早的普贤阁照片,还是可以登上去的。

善化寺普贤阁,面阔3间(实2间),进深4架椽(3间,实2间),歇山顶是中国仅存的几座早期楼阁建筑之一。普贤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尚存唐代楼阁遗风。细部结构许多处与辽清宁二年(1056年)所建应县木塔相似。关于其结构细部,相关书籍及文章众多,不再赘述。

因为普贤阁的屋顶用了厅堂式构架,且因没有内柱,地盘没有采用分槽形因此,有的建筑史研究成果也将其称为厅堂型楼阁,但从普贤阁的整体构架来看,它依然可以清晰地分成柱额、结构层、屋顶三个水平向独立的结构层,更多地体现了殿阁式楼阁建筑的结构特征。”——《殿阁式楼阁结构逻辑浅探》韦克威

我在参看普贤阁的相关书籍和图片时发现了两个 有趣之处,一个就是普贤阁究竟建于何时。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普贤阁标注为辽代;在《中国建筑史》中“普贤阁为金代遗物”;在潘谷西的《中国建筑史》中“普贤阁为金代重修”,并未提及建造年代;而在侯幼彬的《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为“建于金贞元二年”。当然我们知道,在1953年修缮时发现“(金)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题记,证明系金代重建。不过吧。。。在历史上有两个“贞元”,一是唐德宗李适执政时有“贞元元年——二十年”(785年-804年),贞元年长达21年。其二,金海陵王完颜亮执也使用过贞元年号(1153年-1156年),仅仅4年。关键就在这里,和独乐寺观音阁一样,说普贤阁是金朝在唐代建筑上改建也行,说它是金人在唐代旧址上重建也可以。而且我们目前也没有什么可以对照的唐代楼阁建筑,真可谓死无对证。二一个有趣之处请诸君看下图。

不难看出,普贤阁二层的栏杆依旧是唐宋风格,仅在转角处望柱出头。如果说只看其大木构架,确有金人在唐构基础上改建的道理,但铺作的特征又与之矛盾。也许日后有机会可以对普贤阁进行一次考古发掘,只要地层明了后,一切自然见分晓。

佛宫寺释迦塔:天柱地轴,万古观瞻

仔细之下可以看出,挂有“天宫高耸”匾额的二层明层有明显的倾斜

释迦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塔身高达65.84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楼,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第一层的每根木柱平均负重高达110吨。

塔基的地上部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八边形、下层为正方形,对应“天圆地方”,四面再各伸出月台形成一个稳定的十字结构。

32根木柱分为三圈,形成一张八角形的柱网,柱与柱之间通过“枋”“梁”横向互相连接,共同构成了一个“筒体”,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柱网外围还砌以2米厚的土墙,紧紧包裹木柱,使之更加坚固。之后在每个明层之上再设一暗层(铺作层),有效约束塔身,防止位移变形

1926年,冯玉祥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的阎锡山的死命抗拒,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但是此次重创和近千年来木塔所遭受的地震及构件损坏均不是导致其倾斜的主要原因,这原因说来也荒唐——民国时一位县长见当时的释迦塔每层全是土墙观之不雅,于是拆毁土墙改为今日的隔扇,于是破坏了塔身的力学结构,直接导致了塔身日后的倾斜。

木塔塔身共悬挂54块匾额,数量之众,内容之广可谓一绝。下面介绍几个。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
万古观瞻,清康熙年的应州知州章弘的笔墨,赵体行书,为难得的珍品。章弘颇有政绩,只是后来贪赃事发。

释迦塔”竖匾 是全塔最古老最珍贵的牌匾。是金代昭信校尉、大书家王瓛(huan)所题。制匾时间为金明昌五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标准的颜体,为书法精品。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236字题记,分6次做成,记述了历次修塔的历史,是珍贵的史料。

其他匾额如“天柱地轴”语出《淮南子。天文训》:“怒目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此匾形容木塔象天柱一样高大,像地轴一样稳固,是明代万历年间官至户部主事、《应州志》编者之一应州人田蕙的作品。

正直出自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之手。“正直”二字一语双关,一指木塔笔直,二指为官做人应正直无私、心地坦荡,颇有教益。

天下奇观”为明武宗御笔。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正定天宁寺塔:砖木参半,海内孤例


天宁寺塔,原名慧光塔,俗称木塔, 塔身是砖木混合结构,塔分九级,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塔内有阶梯可攀登1、2、3层,4层以上有中心柱,用放射状角梁与塔身连接。从外部看,塔身下3层为砖磨斗拱。第4层以上斗拱和飞檐均为木构,各角悬挂风铎,四面有门。顶部原有铁铸枣核状的塔刹。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每层收分递加,外观稳重而挺秀。此塔砖木参半,为国内孤例。

自第四层始,塔正中设木中心柱直通塔顶。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这种塔心柱结构,“我国仅河北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结构形式,是极为珍贵的实例”。

天宁寺塔的内部有楼梯可以攀爬,在第四层的中心部位,竖立着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上托龙骨楼板。中心柱的柱脚坐在第三层顶部十字交错的大梁上,柱顶承托塔刹。这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我国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江南一些大砖塔基本上都带有刹柱,一般甚短,仅从顶层向下伸入二三层,也是由塔心柱发展而来的。有业界人士称:“正定天宁寺塔塔心柱是现存古塔中最长最大的一个,构造特殊,是我国古塔中一个重要实例,又是北方砖木混合结构的一个样板。”

塔心柱十分粗大,用包镶法,并非一根木料。

关于天宁寺塔的修建年代,一般认为非宋即金,抑或宋建后金代改建(增建)。但是此塔下部砖雕仿木结构十分逼真,绝非北宋手法。但如果是金代所建,那为何要建一座半木半砖的塔呢?另外此塔是一种下部楼阁式,上部密檐式的奇怪塔型,是这二者的结合

当然,在1982年9月,文物部门曾在对此塔塔基进行过勘测,发现一石函。石函盖面阴刻楷书铭文:“自唐代宗朝起寺建塔,至宋庆历五年重修,又至大金皇统元年再建宝塔一座……”,已经足以说明此塔是座金塔。





中国现存木构楼阁建筑——辽金:独乐寺观音阁、善化寺普贤阁、佛宫寺释迦塔、天宁寺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