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岳|清政权是中国政权:清朝帝王的汉化

有清一代,清朝帝王为了实现对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比较先进的汉民族的有效统治,积极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汉语文是清朝帝王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清朝的帝王都为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如皇太极死后,其妻孝庄文皇后辅助其嗣子顺治帝亲政,「她继承皇太极的遗志,首先要求福临努力学习汉族语言文化,精通治国安邦之术,并下令将许多汉文典籍翻译成满文,以充实清朝帝王的头脑,从中吸取有益的汉族统治者治国经验」〔1〕。
康熙帝不但自己积极学习汉文经典,还命有司编篡注释《易》、《书》、《诗》、《春秋》等汉文经典。他在《乾清宫读书记》中述说自己的读书生活时说:「朕自冲龄,性耽学问,罔自逸豫。未明求衣,待旦视事,讲臣执经,群工入奏。」「有闲则书册翰墨之外,无他嗜好。」(清圣祖:《御制文集一集》卷二十)
乾隆皇帝天资聪颖,精通满、汉文,知识渊博,著述等身。他的御制诗便有五集,收诗近4.2万首,再加上他当皇子时的《乐善堂全集》与当太上皇时的《御制诗全集》,总数当在5万首左右,历史上还无人和他比肩,「他之所以能如此的多产,是因为有一些文人学者为其捉刀或润色。有些诗,他只是写了一二句,『谓之诗片』,就叫人誊写补齐,有的诗则口授其意令人代作,像沈德潜、钱陈群、汪由敦、刘统勋、刘纶、于敏中等人,皆系帝之得力词臣。」〔2〕(P728)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一书中称赞乾隆皇帝「圣学高深,才思敏赡,为古今所未有」。满族宗室,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乾隆皇帝「每一诗出,令儒臣注释,不得原委者,许归家涉猎,然多有翻撷万卷莫能解者,然后上举其出处,以博一笑,诸臣莫不佩服。」这两则记载未免有阿谀奉承之嫌,但乾隆帝才思敏捷,汉文知识丰富则是可以肯定的。在他关心下修成的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便是一部煌煌巨著。
道光帝旻宁自幼便跟随祖父乾隆皇帝接受儒家教育,学习《四书》、《五经》,阅读《资治通鉴》、《通鉴览要》、《通鉴辑览》、《贞观政要》等。汉文写作能力突飞猛进。「《养正书屋全集》40卷,收集了旻宁始于1795年(旻宁14岁)迄于1820年(旻宁39岁)登基前的诗文,包括诗28卷,2755首;古文12卷,171篇」〔3〕(P3)。这些诗文中都宣扬了儒家礼教纲常。道光帝特别敬重孔子,有关孔子的言行「恭建刊刻,编颁乡熟,俾民间童年诵习,潜移默化,以敦风俗而正人心」〔4〕(P142),表示「国家尊崇至圣先师至优极渥」,下诏「山东曲阜县先师林庙,随时敬谨察看,每届祭祀之期,务需恪恭将事,毋得视之具文,用副朕崇儒重道之至意」。他的所作所为比起汉族封建帝王一点也不逊色。
(本文摘自任崇岳、冯明臣《清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1〕卢明辉.清代北方各民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交流及其贡献〔M〕.清史研究集:第 6 辑〔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周远廉.乾隆皇帝大传〔M〕.北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3〕冯士钵,于伯铭.道光朝东华续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4〕李景屏.清初民族政策初探〔A〕.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