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坐在岸邊 垂釣,身後是乾旱荒蕪的平原”艾略特《荒原》詩摘(下)

2023-01-15 11:59 作者:阿撒lll  | 我要投稿

一、艾略特的生平和创作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一)生平

艾略特于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大砖瓦商家庭里。他祖籍英国,曾祖是英国萨默塞特郡东科克地方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祖父毕业于哈佛大学神学院,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办者。母亲出自名门,博识多才,爱好文学。他的家庭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一直保持了新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传统。1906年艾略特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业于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和哲学家桑塔亚纳。这时他还学习了法、德、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广泛涉猎了文学、宗教、历史、甚至东方文化等领域。1908年,他从阿瑟·西蒙斯名噪一时的著作《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中了解到了象征主义文学,开始走上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1909年大学毕业后,进研究院继续研究哲学。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赴巴黎大学研究柏格森的哲学,同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拉福格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1911年回哈佛大学准备学位论文,研究奥地利哲学家梅农和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布拉德雷的认识论,并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1914年去德国,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转赴伦敦,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完成了有关布拉德雷的博士论文。因为战争无法回哈佛进行答辩,于是定居伦敦。1915年与患有神经衰弱的英国姑娘维芬·海渥特结婚。1917年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副主编,1922年出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主编,直到1939年。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参加了英国国教。1952年艾略特就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于西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1948年,由于“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和英王“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


(二)创作分期

艾略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实验的性质,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变化。

第一时期的创作包括1915年至1922年的作品。主要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1915)、《诗集》(1919)和《阿拉·鲍斯·普雷克》(1920)。艾略特这一时期的创作通常被称为“通往《荒原》的历程”。


第二个时期包括1922年至1925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荒原》和《空心人》。《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空心人》通常被认为是艾略特描写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代表作。


第三时期的创作从《灰星期三》(1930)开始,一直到他晚年的戏剧创作。一般认为,《灰星期三》标志着艾略特最终转向了天主教。艾略特在加入了英国国教之后,曾在《兰斯劳脱安特罗斯》的序言中声明: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国教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这首诗表明诗人已从早期那种精神无所依托的荒原状态转向了宗教的怀抱。


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1935-1943)是艾略特后期的重要作品,它仿照四重奏音乐的结构,分为4个部分。它描写了一个皈依宗教的人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的精神历程。

诗人在深沉地思考了个人经历、历史事迹和人类命运之后,试图寻找到一种永恒的、普遍的真理,而这种寻找又始终围绕着时间主题来展开。“时间”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要在时间中追回那已经失去的岁月,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试图征服时间的书,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只有在时间中才能成为可能。艾略特认为:历史由时间形成,时间由意义形成,因此,历史感就是对于时间意义的认识,而时间的意义又必须通过特定的地点才能得以理解。这样,艾略特便将他的诗根据4个不同的地名分为4个部分。“燃烧的诺顿”是诗人祖先在英国的旧屋,“东库克”是诗人的先祖在英国侨居时的一个村庄,“干赛尔维其斯”是美国东海岸的3个岛屿;“小吉丁”是英国另一个有意义的村庄。当时世界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之中,面对这种世界性的大灾难,诗人却在时间中寻找到了精神栖息之地。


30年代以后艾略特主要致力于诗体戏剧的创作,其代表作品有:《大教堂凶杀案》(1935)、《合家团圆》(1939)、《鸡尾酒会》(1950)等。这些剧本的基本主题是基督教教义。《大教堂凶杀案》是为坎特伯雷大教堂的节日活动编写的历史剧。该剧通过1170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与国王亨利二世发生矛盾,最终被国王派来的骑士谋杀的故事,歌颂了大主教为基督教殉教献身、为世人赎罪的精神。


(三)文艺批评与文学观念

艾略特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他的批评、文论文章数量很大,涉及众多问题。

他虽然是一位现代主义的大家,但他并不主张摒弃传统,认为作家应该有历史感。作家不但要有自己时代的时代感,同时也要有对自古至今全部文学历史的存在意识,即共时性的感受。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时代的作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创造促使传统发生变化,使之更加丰富。这样,共时性的传统与新艺术经典的交融,在不断进行新的组合中,便产生了一个理想的秩序。这样的传统不是僵死的,而是充满生机的,富有生命力的。

艾略特认为,18世纪以来英国一些诗人的创作发生了“感受的分化”现象,即思想与感情、理念与形象互相分离的现象。他尤其反对浪漫主义诗人一味抒情的作风,认为那是放纵感情的表现,而诗人应该隐藏个性,避免感情外泄。他认为要做到使情感客观化的最好办法是写“客观对应物”,即诗人提出一个个物体、一连串的事件、一系列的场景,诗人把这些客体作为一种特殊情感的方式写进诗文,就产生一种客观化的情感。换言之,诗人要找到一些与自己主观感受相关联的客体作为对应物写在作品中。这是一些意象、场景或意境,它们都是客观的,并非作者自己主观感情的表现,当读者读到这些意象时就会产生客观的意境。这些意象和场景往往与各种引语、典故相互搭配,构成一种多层次的具有立体感的整体意象之塔。艾略特的诗往往是艰涩难懂的。他主张诗人要做到客观不偏,多用隐喻,多写间接、离奇、隐晦和象征。

他的一些观点不无偏颇之处。他认为诗人不但要隐晦和间接,还可以随便打乱语言的正常规范,以便使语言适应自己。似乎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只有这样一种方向正确可行,这种观点明显带有唯我中心的色彩。

但是,作为“新批评”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许多观点,如论诗应注意诗的自身“主要是作为诗”,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避免求助于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因素,作品对读者心理上和道德上影响的因素,还有,他的作家与传统的观点和强调诗人应排除个人主观感情因素等观点,都是新颖和有意义的见解。


二、《荒原》

艾略特承认《荒原》的构思和创作是受了魏斯通女士的著作《从祭仪到传奇》(1920)和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巨著《金枝》(1890-1915)的启发。艾略特在创作他的《荒原》时,他感兴趣的和需要的,不是繁殖神崇拜的仪式本身,也不是寻找圣杯的过程,而是这些神话传说中大地万物枯死变为荒原的意象,他只是需要把大地变荒原和荒原复苏的意象用作自己作品总的象征结构的框架。对于艾略特来说,经过战争疯狂屠杀之后的西方世界,已经变成了精神的荒漠,正如神话中的荒漠一般。


(一)内容

《荒原》分《死者的葬礼》、《弈棋》、《火诫》、《死于水》和《雷霆的话》五个部分,全诗共434行,使用了七种文字(包括题辞)和大量典故。


《荒原》分为五章。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共76行。这一章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


第二章“对弈”,共96行。这一章通过征引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的作品,将人类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这一章着重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上流社会里一位空虚无聊的女性,在卧室里自言自语,“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们明天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在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之后,现代人自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第二个场景写一位名叫丽儿的下层社会的女子和她的女伴在一家小酒馆谈论着私情、打胎和怎样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结尾几行借用《哈姆莱特》中奥菲莉娅在告别生活时说的一段疯话,影射现代西方女性已彻底堕落,不疯犹疯,虽生犹死。


第三章“火诫”,139行。这一章首先写泰晤士河畔的今昔,伦敦各种人物猥琐无聊的生活。“仙女们已经走了”,留下的只有空瓶子、绸手绢、香烟头,再加上饮泣、冷风、白骨、老鼠、沉舟和父亲的死。面对现代人的这种精神荒原,诗人指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点化荒原人执迷不悟的人生;只有弃绝一切尘世的欲念,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圣洁的生活。标题“火诫”原是佛劝门徒禁欲,达到涅槃境界的意思。人类要拯救精神荒原,必须借助于佛陀的净火的冶炼。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仅10行。这一章写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昔日排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今天无数的现代人仍然在人欲的汪洋大海中纵情作乐,他们的死亡已无法避免。


第五章“雷霆的话”,共113行。这一章表达了吠陀经里的说教,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这样才能得到平安。这是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诗人在这一章首先用三个“客观对应物”来描绘荒原景象:耶稣死后,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龉齿,吐不出一滴水;东欧和俄国革命后,倒悬的城楼里钟声在空的水池、干的井里歌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荒原上没有水,荒原上的探索是艰巨而痛苦的,人们在恐怖和绝望中仰望头顶乌黑的浓云,等着雨来,这时雷霆说了话:施舍、同情、克制。然而雷声过后,荒原依然如故,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我们只有等待“出人意外的平安”。诗人对宗教寄予了全部的希望,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又保存着挥之不去的怀疑和焦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艾略特就概括出现代西方精神衰败和社会没落的情况,可谓独具慧眼。


(二)主题

《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荒原”一词已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它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


荒原的意象,干涸的河流,成堆的乱石,枯死的树木,横陈的尸体,醉生梦死、情欲泛滥的现代人,航海者葬身的海滩,阴沉的教堂钟声,人骨散乱的鼠窝,倾坍的城楼,因门窗损坏而狂风呼啸的教堂……全都是衰败的意象,反映出诗人对西方文明没落的悲观。面对一群失去信仰、整日纵情声色的行尸走肉,欧洲能否存在下去,诗人充满怀疑。诗人虽然开出药方,指明赎救的出路,但能否奏效,尚需验证,正如人们还要不断地对《荒原》进行索解一样。


(三)艺术特点

大致说来,《荒原》在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从不同文类与体裁的作品中摘取一些片段,借用其故事、典故、诗句、场景,经过拼接,构筑成一部新的完整的著作。这种写法实属空前,极其独特。用艾略特自己的话说,“这些片段我用来支持我的断壁残垣”。众多的彼此并不关联的意象被粘连起来,将它们纳入寻圣杯医渔王的整体象征结构之中,而使众多意象能具有内在联系的关键和支撑点,便是它的“荒原”主题和浑然一体的荒原氛围。


第二,引用大量典故。包括35个作家,56部作品,还使用了6种外语。过去的作家,旁征博引者有之,用典故者有之,然而像《荒原》中这种规模的引用实属罕见。作者确有掉书袋之嫌,但艾略特所引的典故,不是作为加深理解的注解和陪衬,而是作品结构框架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丰富多样的象征。象征是《荒原》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诗中大量典故和意象多数带有古今对应性、隐喻性和象征性。至于作为客观对应物的象征物如水、火、枯树、沙漠、乱石、老鼠、白骨、浮尸、大海、无实体的城、没有窗子的教堂··…其含义更为明显。不过,有的客观对应物意义比较复杂,譬如水。无水,即象征干旱和枯竭,但水同时也是令人致死的“死亡之水”。同时,它也与人的情欲相关联。


第四,用不协调的图景和意象来增强现代世界崩坍和绝望的印象。各个场景、片段大小不一,长短参差,图像破碎、场景转换突,意象的出现与消失显得突然,片段之间的衔接缺乏连贯性,古今人物的对应有时显得不协调。作者的意图是为了烘托世界混乱和没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主题的揭示。


选编自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外国文学史.下/郑克鲁主编.—2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我坐在岸邊 垂釣,身後是乾旱荒蕪的平原”艾略特《荒原》詩摘(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