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第五节 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五节 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各对立阶级间的冲突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在阶级社会,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关系。恩格斯在分析阶级社会的特点时指出:“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1】
一切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欺骗劳动人民,它们总是宣传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甚至说剥削者所以要进行剥削也是为了被剥削者的利益。自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以来,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被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和斗争。因此,在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这种斗争是不可调和的,是无法掩盖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恩格斯后来补充说)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这就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说,阶级斗争贯穿着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奴隶占有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顺序发展和依次交替,是和阶级斗争的推动密切联系着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经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从一种社会生产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产方式,而每一次转变都要经过阶级斗争的最尖锐的形式——革命来实现的。
社会的发展和更替是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的结果。在阶级社会里,这些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的矛盾,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社会发展的质变时期,阶级斗争通过社会革命的形式,推翻旧阶级的统治,改变旧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从而推动新旧社会的更替。任何社会制度的变更和发展,都是历史上的先进阶级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垂死的阶级的反动统治的质变过程。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为了反对统治阶级日益加剧的压迫和剥削,不断地进行斗争,每一次斗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它作出某些让步,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动力的时候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
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
阶级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它们之间的斗争决定社会的性质,反映时代中最本质的东西。如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与奴隶主、封建社会中的农民和地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者与资产者。其余的非基本阶级只能参加这个或那个基本阶级的斗争。在社会阶级斗争中,以基本阶级间的斗争为中心,在其余阶级参加下汇成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局面。
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它的基本阶级是奴隶主与奴隶。小土地所有者农民和家长制时代保留下来的手工业者是奴隶制社会的非基本阶级。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本身。奴隶主公开的强迫劳动和极端残酷的剥削形式和统治方式,逼得奴隶们起来进行各种反抗和斗争。他们以怠工、逃亡、杀害牲畜、破坏工具以及最后举行武装起义等形式来反抗奴隶主的统治,这些斗争都瓦解和摧毁了奴隶制度的基础,打开了由奴隶制社会进入更高的封建社会的道路。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5页。
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地主和农民。地主阶级的基础是占有土地、生产工具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已不能随意被屠杀并有自己的小经济和少量的生产工具,但是人身上仍依附于地主。地主通过地租、高利贷以及各种超经济的强制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农民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起来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封建社会的非基本阶级有城乡手工业者、商人等。城市手工业者按照等级组成宗法式的行会,在行会中行东剥削和压迫帮工。行东和帮工是未来社会的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前身。虽然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以严格的等级制度来隐蔽阶级对立关系。但是阶级对立仍然是掩盖不了的。整个封建社会是一部农民的反对封建主、帮工反对行东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最后,资产阶级利用了农民的力量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简单化了,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互相对抗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并占有工人的全部剩余劳动。资本主义制度以欺骗、伪善的形式来掩盖更加残酷的剥削。它在形式上取消了等级制度,并在法律上规定“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事实上工人一无所有,他们无法同资本家平等。工人实际上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雇佣奴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劳动条件、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地位不断恶化,他们在经济上受剥削和奴役的同时,在政治上也毫无权利,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引起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深刻仇恨。于是他们起来进行斗争,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这种斗争,不断地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
全部阶级社会的历史,都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斗争在整个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了伟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1】
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对抗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不仅一般地肯定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空前巨大的历史作用。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2】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7页。
【2】《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81页。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不同于以前各社会形态下的阶级斗争,它不仅要推翻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且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废除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进入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不是永世长存的,它最终必然要被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各被压迫阶级都不可能提出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和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历史上所有的奴隶起义和农民革命,虽然在推翻反动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的斗争中,都起着决定的作用,但它们不可能建立一个新的生产方式,最后终不免要被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高度的发展,创造了消灭阶级的物质前提,造就了历史上最彻底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一切阶级,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阶级。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就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阶级斗争,也是最伟大的一次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由它的阶级地位决定的。无产阶级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中锻炼和成长的,是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它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因而是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天然对立物,是新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无产阶级是最彻底革命的阶级。它的战斗口号是消灭一切私有制。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虽然也深受资本主义的剥削,但由于他们是私有者,因此提不出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的要求。正如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唯一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只是在某些方而,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成为和实际成为革命阶级。”【1】无产阶级有着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大工业的生产条件,把无产阶级训练成团结一致的坚强的战斗队伍。因此,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然要成为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的领袖。
无产阶级是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体现者,为了最终消灭剥削和消灭阶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一切被压迫的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的根本目标同全体被压迫劳动群众和全世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1】《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