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视频: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管理?

由于字数的限制,我无法在评论中回复这个评论,所以我只能通过笔记的方式来表述我的回复。别的评论我可能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但“喀琅施塔德水兵”,关于你的评论我想我还是可以说一说的。
请允许我复制一下你评论的原话,“国家会作为地理区域名词存在,不存在的是阶级统治意义上的国家,所以国家消亡等同于无政府主义的理念”
好的,接下来由我来反驳一下你的说法(接下来会有大段的引用,这并不代表我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用他们的说法可以更有力度地反驳你的观点)。
首先你要知道国家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国家与革命》。如果说更全面一些的概念的话,详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里节选一小部分,“国家绝不是从外面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道德观念的现实’或‘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是社会陷入自身不了解决的矛盾的表现,是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种队里状况的表现。”……“这个从社会中产生、驾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所以可以首先从概念这一点上否认你所说的“国家会作为地理区域名词存在”,因为国家并没有作为地理区域名词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家不是自古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政权为何物的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那他们在那个没有国家的概念时候又该如何区分地域呢?想必肯定不是由“国家”来区分地域的吧?因为国家是带有主权色彩的存在,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列宁《国家与革命》,用它来作为区分地域的工具本就是不合理的。
上面我承认自己是带有一些空想主义色彩的,因为我没能回答在国家这个概念出现之前是由什么来区分地域的。在我看来是在那之前是用“地区”来区分这个地域关系的,但由于没有权威的材料,我并不能说这是肯定正确的说法。如果有知道的同志还请帮我回答一下,在此先谢过各位同志了。
接下来,我来反驳你的后半句,即“国家消亡等同于无政府主义的理念”,这点就更不正确了。
其实“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会消灭。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恩格斯《国家、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这里,恩格斯就已经说明了国家的自然消亡的理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国家消亡等同于无政府主义的纪念”呢?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蒲鲁东和马克思的观点相同的地方,即“他们两人都主张‘打碎’国家机器”。——列宁《国家与革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安还是康都是要国家的“消灭”的。但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还是这本书里写的“马克思同蒲鲁东和巴枯宁不同的地方,恰巧就在联邦制问题上(更不用说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了)。联邦制在原则上是从无政府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产生的。马克思是主张集中制的。”在这里,我们就不多在联邦制这个问题上下过多的笔墨,主体还是放在国家消亡的问题上。虽然安也同样主张国家的“消灭”,但是这个“消灭”是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也就是没有国家“消亡”的过程的。我的这个说法,是可以在这些著作中得到印证的。“我们和无政府主义者都认为废除国家是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有分歧。但我们肯定地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暂时运用国家政权的武器、工具、手段去反对剥削者,正如为了消灭阶级,就必须实行被压迫阶级的暂时专政一样。”——恩格斯 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这个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其中“暂时运用国家政权的武器、工具、手段去反对剥削者”这个行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当国家最后成为全社会的代表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多余的东西了。那时候,必须加以镇压的社会阶级已不存在,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现象以及目前生产无政府状态引起的生存斗争已不存在这个斗争中的冲突和过火行为(极端化)也随着消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需要镇压了,于是,实行镇压的特别力量——国家也就不需要了。国家作为全社会的真正代表而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也就是它以国家资格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涉,便会逐渐成为多余的东西而自行停止。对人的管理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指导所代替。”……“同时也应当根据这一点来评价所谓无政府主义者要在一天之内废除国家的要求。”——恩格斯《反杜林论》。以上我们就能看出国家消亡并不是无政府主义的理念,而不经消亡的过程直接消灭国家才是安的想法。
最后再引用一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一段话把:“恩格斯就不是这样谈问题的。他着重指出,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承认国家的消逝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然后他具体提出了关于革命的问题,这个问题机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人通常是避而不谈的,他们把它留给无政府主义者来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