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 ——读《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二

2021-11-06 14:33 作者:方暮暗  | 我要投稿

当我们谈论鸦片战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次侵略战争和失败的反侵略?

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一个节点?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耻辱的开端?

或许都有吧,毕竟:

一场战争,绝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交锋

它的影响也绝非一时一地

它必定是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碰撞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籍

依然是《马恩论中国》

这次重点讲“鸦片”与“战争”


中学历史有一道题目:

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

大家知道,我们一般将鸦片战争定义为

“近代,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而西方一些学者则称其为“通商战争”

国内也是众说纷纭


我的态度?

如何称呼是你的自由。

怎么不可以?

对你自己而言,只要你自己满意。

你可以那样称呼。

但是

我不同意。


为什么?

第一:这消解了战争的性质,撇开了侵略者的不义。

第二:这窄化了战争的缘由与影响,视角片面孤立。

第三:商业或通商的说法掩盖、模糊其他属性,而侵略战争的定义并不排除经济(商业)因素,恰恰相反,甚至可以视经济为主要因素。


当然,仅凭这些实在有一点单薄。

让我们回到那段历史,一起看看。


鸦片作为药材,在唐朝时就从阿拉伯输入中国,但数量很少,而宋明时也差不多,直到清朝初年,鸦片也还是作为药材纳税进口,属合法贸易。但,随着列强尤其是英国大量非法走私鸦片,国内吸食和贩卖鸦片之风日盛。


1729(雍正七)年,清廷第一次明令禁烟,但只禁止私贩和私开烟馆,不干涉药用,不限进口和收税,鸦片贸易仍属合法阶段。

18世纪70年代,英属东印度公司实行鸦片专卖政策,输入中国的鸦片急剧增加。

1796(嘉庆元)年,停征鸦片税,禁止鸦片进口,严禁鸦片贩卖、种植和吸食。

鸦片贸易由合法变为非法,之后,清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严厉查禁鸦片,但是吏治腐败,官吏参与走私,再加上列强阻挠,鸦片输入与日俱增,从1800年到1838年竟由4570箱增到四万多箱。

对外欲禁不能,对内则“名虽禁而实害仍存。”


尽管如此,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那时清廷虽然烂,但还没烂透。

以英国为首的鸦片走私主要在广州等东南沿海一带,且主要在暗中进行。


而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鸦片走私得到了政治权力的庇护和支持,更加猖獗。


英国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虽未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夙愿,但实际上却获得了既不纳税,也不受禁地贩卖鸦片的自由。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贸易”非但没有淡化,反而日益繁荣。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为什么还要求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呢?

第一:鸦片贸易不仅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暴利,而且给英国政府带来巨额财政收入,英国必定要维护这一肮脏贸易。

第二:清政府虽然实行“内禁外不禁”的政策,但并没有完全放弃管控,鸦片贸易还受着一定限制。

第三:鸦片走私成本高,要想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只有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第四:国内外人民不断的反鸦片运动,使英国政府急欲摆脱不光彩的地位。


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接连要求清政府发布取消禁烟的谕令。

1858年10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改名“洋药”,【掩耳盗铃】准其进口。”

从此,鸦片贸易合法化。


其实合法化之前,清政府负责查禁鸦片的许多官员就很少按照法令去执行,还有的官员直接参与鸦片走私,“中外串通,狼狈为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鸦片受贿贩卖集团。毫不避人耳目,鸦片慢慢成了公开买卖的商品,封禁政策名存实亡。


另外,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后,白银外流,清政府的财政每况愈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急迫地从各方面筹措军费,全面放弃禁烟的呼声在内部渐起,所谓“与其禁之,不若税之”。很多地方都开始征收鸦片捐税,尝到一点“甜头”。


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暂弛各省罂粟之禁以抵制洋药。

1881年5月,左宗棠上奏,主张对土药(也就是本土种植的鸦片)“照洋药税则加捐示罚”,而李鸿章认为土药为害轻,价格低,应当减税,他的主张被清廷认可并成为定制。由于清政府经济状况越来越窘迫,实际上把土药税厘作为最重要的财源之一,一次次提高土药的税率,到辛丑年间已经和洋药差不多了。


1906年9月,清廷宣布以十年为期,“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开始在全国禁烟。但在全国性禁烟运动开始一年后,清廷仍将鸦片税收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甚至下令要惩治收税不力的官员。为什么?

1906年,土药可得税银1564万两;洋药可得税600万两,合计约2164万两白银,而本年海关征收货税银数为3606万余两。

太多啦!


清廷靠着收鸦片税倒是过得舒坦,可百姓却苦了啊!


19世纪最初20年,英国平均每年自印度向中国输入鸦片4000箱,鸦片战争前夕的1938年—1839年激增至3.55万箱。鸦片贸易合法化之后,输入量猛增,从1859年到1869年的11年间,年均进口7.15万担,从1870年到1880年的11年间,年均进口9.33万担。


鸦片税收虽大多收自运贩售吸鸦片者,但这些税款最终都要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贩运售卖鸦片者都是要赚钱啊,清廷收了税,贩子们赚了钱,收取税厘的官吏还能乘机中饱私囊,那谁亏了,谁穷了?

同时,弛罂粟之禁,农民种植成为合法,自产自吸也就成为很普遍的事,这既影响了粮食生产,又严重危害了劳动人民的身心健康,使之更加贫困化。

清廷纵容种植、贩卖、吸食鸦片,从中取得维持自身统治的经费,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是以牺牲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代价的。


鸦片输入日渐增多,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清廷的赋税收入,造成国库空虚,货币流通混乱,还严重地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毒害了中国的社会道德风尚,破坏了生产和国防,甚至连国家的行政机构也受到严重的腐蚀。


广大中国人民成了鸦片贩子的牺牲品。


有人说“英国国内也有人吸食鸦片,所以他们贩卖鸦片给中国没什么问题”

真的搞笑哦,这种人就属于那种又蠢又坏的。

我们换一下场景就可以知道——

难道“加麻大和美国有很多人嗑药”

可以成为他们向英国倾销违禁药品的理由吗?

“我们国家有人这样,所以我们有权可以让你们国家的人民也都这样?”

荒谬!

英国人自己不知道鸦片的危害吗?

在英国,将鸦片作为X品看待,是一种普遍的认识。

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宣称:“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对外贸易外,它应该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是的哦~

它们限制自己国内的消耗,却用大炮轰开人家的大门,让别国的人民消耗。

真是道德高尚的绅士呢~


关于鸦片的非“商品”性及罪恶性,连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都供认不讳:“可不是吗,同鸦片贸易比较起来,奴隶贸易都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摧残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没有腐蚀他们的思想,没有扼杀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他们的肉体。”


还有很多人因为鸦片和茶叶的贸易而将两者等而视之,也是莫名其妙。

二者对身体的影响一样吗?

二者在法律上的地位一样吗?

真觉得这两个是一样的,你请会请亲朋好友喝茶,你会让自己家人吸食鸦片吗?


英国政府和它一大批走狗,倒也和那些大聪明一样,想证明茶叶有毒,因为:

如果能证明茶叶是X品,那么欧美很多人的饮茶习惯就与中国瘾君子吸食鸦片没有什么区别,因此鸦片贸易就不是特别道德败坏;如果鸦片贸易仍然被认为不道德,则大量中国茶叶出口到欧美的事实,就构成一种恶的平衡。

呵呵。


恶人总是拼了命想要把自己洗白,如果不能,它们就把好人和受害者抹黑。

而鸦片贩子们最惯用的伎俩——两百年了,直到今天还在用的伎俩,就是抹除鸦片的非法性、不道德性和巨大的危害性,把鸦片说成和其他商品一样的普通消费品,把武装走私贩X的盗匪集团包装成无辜可怜财产受损的普通商人,并污蔑中国人民“道德败坏”。


1837年《澳门月报》一位英国读者对此评论道:“凭借其国家的力量,用致命的鸦片来毒害一个民族的健康,败坏其道德,而却傲称优越,自诩文明”。


就在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英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感到,不列颠帝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而发动战争,很不光彩。因之竭力把战争爆发的原因推之为是由于通商贸易“商务上的误会”;或者是由于中外国际关系上缺乏平等往来。

马克思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战争的起因:由于中国市场的扩大赶不上英国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加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迫近,英国等侵略者急切需要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所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英法等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大家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8日,广州一艘名为“亚罗号”的走私船被清政府扣押,这下那些虎视眈眈的匪徒可就两眼放光,以之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直到今天,我们中还有很多人困在人家的陷阱里,去争辩:

“亚罗号”是不是英国船?船上有没有挂着英国国旗?

我懒得引用太多资料,只能说马恩早就考据完了,不是英国船,没有英国旗,清政府扣押船只完全符合自己和英国的法律,甚至之后还对英国的要求百依百顺。可这些是重点吗?英国人自己关心那艘小破船吗?

不,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借口,哪怕无比牵强。


一个歇后语:兔子戴帽子——冤。

大灰狼在森林里看到一只兔子,狼说:你怎么可以不戴帽子?是不是不尊重我?嗷呜,把兔子吃掉了。之后,大灰狼又看到一只兔子,可这只兔子戴着帽子,狼说:你见到我为什么不摘掉帽子?是不是不尊重我?嗷呜,把这只兔子也吃掉了。

关键是戴不戴帽子吗?不是啊,是狼它要吃你,随便找了个借口而已。兔子的家人去和老虎法官哭诉,努力证明被吃掉的兔子戴了或没戴帽子,这有意义吗?


这是侵略和霸凌啊,朋友们!

你先打骂我一顿,然后我生气了,于是你批评我不够绅士,不该生气,理中客们跳出来“批评”你,说人家也有生气的自由。

什么啊!关键不是你没有打骂我的自由吗?

争论我该不该生气干嘛?不是打人的错吗!


如果鸦片贸易真的是正常的商业范畴,铁舰火炮的狂轰滥炸是为了什么?

商品交换应该是买卖双方的自愿行为,岂能依靠武力强迫,这不是“强盗”吗?哪里来的“商务”?

盗匪集团用武力维护自己的不正当利益,也算商业手段吗?

如此说来,鸦片走私不论怎样讲,都不能拓展为所谓“商务”的范畴。


有人说,鸦片战争中商业、经济的因素很大,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商务战争”。

侵略战争,我们应该分析背后的经济原因,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整件事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但这不是把侵略战争说成商务战争的理由。

对“侵略”的批判并不排除对经济的分析,而以“商务”之名替代“侵略”,这才是含糊、混淆事实吧?


我们要正确认识战争背后的经济因素,但不能被经济遮蔽了双眼,否则这不是正成了唯经济论吗?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当然可以侧重商业,不必要时时刻刻阶级和民族叙事,事实上重点就是经济。但这远远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


鸦片贸易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以及名誉,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英国想要的,也不仅仅是商业利益,政治影响的拓展、亚洲势力格局的改变、威望提升、国内矛盾的转移、对中国发展可能的压制……


我们的损失、英国不正当利益的获取,绝不仅仅是商业范畴。


讨论是自由的,视角是多元的,可事实是唯一的。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这不应该含糊。

你尽可以支持你的,但我认为不对,我也可以说:

不对。


大家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

我感觉原因之一或许是:“教科书,对鸦片战争中经济因素的介绍和分析,确实有一些不足”,阶级叙事和民族叙事,在本质上是没有错的,但其他视角,比如经济、文化,如果没有相应补充,那就是空有筋骨而无血肉,难以说服别人,有时还会被人扣上“拿意识形态压人”的帽子,舆论的高地就被别人占领了。


写这些东西,我想自己也在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把那段历史讲一讲,让大家看到经济因素的同时,不被敌人的话术所迷惑,迷惘了黑白。


唯物,而且辩证。


就酱。谢谢。


我是方暮暗

我们一起阅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论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李益杰

    【天府新论2003年第4期】

  2. 《清朝的禁烟政策与鸦片贸易合法化问题述论》吕秀莲 刘艳秋

    【北方论丛1998年第2期】

  3. 《清末鸦片税收述论》王金香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

  4. 《19世纪中英鸦片贸易合法化探析》傅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3卷第二期】

  5. 《基督教道德与商业利益的较量——1830 年代来华传教士与英商关于鸦片贸易的辩论》吴义雄

    【学术研究 2005年 第12期】

  6. 《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的性质》张宏伟 蔡中坚

    【历史教学2003年第12期】

  7. 《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及教学反思》蒋碧勇

    【历史教学2005年第1期】

  8. 《鸦片战争的“维护商业”定位不可取》赵士祥

    【历史教学2005年第4期】

  9. 《树立新的历史教材观是当务之急——对蒋碧勇老师与我商榷的回应》马执斌

    【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

  10. 《给教师的建议——从“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聂幼犁

    【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









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 ——读《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