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毒高发,注意提前预防!

文 | 小雨农智
图 | 小雨农智
秋茬黄瓜种植的差不多了,如何高效防治病毒病是个大问题。
病毒病被喻为蔬菜的“癌症”,一旦预防措施不到位,会导致大面积发生,再加上目前暂无彻底治愈病毒病的药剂,因此大大降低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黄瓜病毒病为何高发?又该如何预防呢?
发生条件有哪些
黄瓜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南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病毒随多年生宿根植株和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可由种子带毒越冬。
病毒主要通过种子、汁液摩擦、传毒媒介昆虫及田间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进行多次再侵染。

高温、干旱是病毒病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
一是高温对于蔬菜来说是一种逆境,特别是在高温强光下形成的温度高、湿度小的环境,植株抗性降低,长势弱,易形成弱棵,更利于病毒的侵染。
二是高温利于病毒增殖,加快病毒病的侵染循环。病毒依托寄主的细胞养分完成增殖,在环境不良条件下,植株抗性降低,对病毒侵染的抵抗能力降低,病毒容易进入到细胞内,随着细胞的增殖而大量繁殖。

发生症状有很多
1.花叶型病毒病幼苗期感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为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植株矮小;成株期感病,新叶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小,皱缩,严重时叶反卷变硬发脆,常有角形坏死斑,簇生小叶。
病果表面出现深浅绿色镶嵌的花斑,凹凸不平或畸形,停止生长,严重时病株节间缩短,不结瓜,萎缩枯死。
2.皱缩型病毒病新叶沿叶脉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叶形变小,出现蕨叶、裂片,有时沿叶脉出现坏死。果面产生斑驳,或凹凸不平的瘤状物,果实变形,严重病株引起枯死。

3.绿斑型病毒病新叶产生黄色小斑点,以后变淡黄色斑纹,绿色部分呈隆起瘤状。果实上生浓绿斑和隆起瘤状物,多为畸形瓜。
4.黄化型病毒病中、上部叶片在叶脉间出现褪绿色小斑点,后发展成淡黄色,或全叶变鲜黄色,叶片硬化,呈卷曲状,叶脉仍保持绿色。

传播途径多样化
病毒病的传播有多种途径:媒介传播、汁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种子带毒、土壤病残体传播等等。其中媒介传播是导致病毒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传播途径。
媒介传播:病毒的自然传播多数依靠昆虫、菟丝子等媒介,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最为突出。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对植物体造成伤口,病毒从伤口侵人植物体内。
汁液接触传播:田间进行的许多农事活动都可以传染病毒病,如蔬菜抹杈时在没有特意避开已发病植株,打掉病毒植株的枝杈汁液存留于手上,当对健康植株进行抹杈时就能传播上。同时叶片间的互相摩擦使病毒通过轻微的伤口传播。

嫁接传播:对于茄子、黄瓜等需要嫁接的蔬菜而言,嫁接传播也是病毒病传播的一条途径,如近年来流行的茄子老芽嫁接,就极有可能加快病毒病的传播。
种子带毒和土壤病残体传播:在育种时若没有做好病毒的预防,生产的种子极有可能带有病毒,带毒的种子销售到全国各地也会加剧病毒病的传播。土壤病残体传播相对概率稍低,故不做探讨。

防治要点要记牢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播种前用55℃温汤浸种40分钟。
2.培育壮苗:育苗时用遮阳网降温、遮光,远离带病作物。
3.注意农事操作: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采种要注意清洁,防止种子带毒。

4.日常操作:打杈、绑蔓、授粉、采收等农事操作注意减少植株碰撞,中耕时减少伤根,浇水要适时适量,防止土壤过干。
5.严防虫害:及时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害虫,阻断害虫传播媒介。

二、物理防治
1.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适当的增加棚内的湿度。
2.覆盖银灰色避蚜纱网、挂银灰色尼龙膜条避蚜或进行黄板诱蚜。

三、化学防治
1.黄瓜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施氨基寡糖素或宁南霉素药剂,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
2.加强粉虱、蚜虫等传毒害虫的化学防治,喷施啶虫脒、螺虫乙酯等药剂进行防治,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

小雨农智温馨提示:黄瓜病毒病传染性强,尽量避免触碰病株或触碰病株后及时清洗双手,对病株做好标记,发现病情发展严重直接拔除。-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