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你了解列宁吗?——列宁生平简述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后为躲避追捕改名为列宁。
1870年4月23日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他是在一个和睦的、有思想的家庭中长大的。
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出身农奴家庭,幼年丧父,但凭借个人努力,成为了国民教育视察员和总监。
母亲玛利亚生长于贫苦的农村,小时候没有条件上学,但凭借优秀的学习能力,自学考取了小学教师的资格。
除了父母的影响之外,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亚历山大经常带回家一些经济学、史学和社会学的书籍,其中就包括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
年仅21岁的亚历山大在参加刺杀沙皇的行动中被抓捕并绞死。亲爱的哥哥的死亡,给少年时期的列宁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这件事情对于他走上革命道路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推动。
中学时期的列宁学习成绩非常出色,获得了
学校颁布的金质奖章(学校因为列宁的哥哥是国家重犯而犹豫是否要颁发奖章,但最后还是由于列宁的成绩过于优秀给他颁发了奖章。)
中学毕业以后,列宁申请升入喀山大学法律系,此时的他对法律和政治经济科学产生了兴趣。
1887年,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可是在列宁仅仅入学三个月之后,他就被迫离开了大学。
由于他是被处死的革命分子亚历山大·伊里奇的弟弟,那些有革命热情的大学生都和他来往密切。
后来,学校中的革命浪潮激烈,学监受到一伙被激怒了的青年的攻击,而列宁就紧握着拳头,站在队伍的前列。结果,第二天晚上,列宁和其他40人都被逮捕,送到了警察所。
押送列宁的警官对他说:“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你不是向一堵石墙上撞吗?”
“是的,但这是一堵朽墙,一撞就会倒。”列宁回答说。
当局把他流放到离喀山40俄里的科库什基诺村,他在这里读了很多书,也在这段时间内大量观察了当地农民的生活。
1888年秋,当局允许他回喀山,他在喀山度过了一整个冬天。这个冬天,他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民主主义信仰。他开始努力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且参加了一个青年小组进行学习交流。
1889年春天,列宁随同家里人一起转到了萨马拉省。他在这里生活的时间有四年多,在这个时期中,他一心一意研究马克思主义,他读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主要著作。
列宁还在萨马拉组织了一个青年小组,向他们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些青年都比他年轻,读的书也较少,所以,在他们当中,列宁算是理论家和权威。
在很长一段时间,当局不允许他回大学复学,他请求出国学习也遭到拒绝。最后,在他被开除三年之后,即1890年,经过他母亲的努力,当局才允许他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考试。列宁于1891年通过了彼得堡大学的考试。
列宁在获得文凭之后,登记为律师,这就使他有了一个职业,将来可以维持生活。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俄国的社会环境,为进行革命工作作准备。
列宁在彼得堡度过的两年多时间,同民粹主义进行了斗争,同时又形成了自己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另一方面,还进行了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工作。他同一些工人建立了联系。他常常出去参加工人小组的活动;他既写一般政治性的传单,也应个别工厂的某些要求写传单。
在这个时期中,列宁第一次出国,并且结识了“劳动解放社”,这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帮助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使他迅速地登上了革命斗争的广阔舞台——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劳动解放社”的成员们还鼓励他出版一份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政治性的机关报。这个名叫《工人报》的秘密报纸的第一期,由列宁筹备和编好,其中主要的文章都是他写的。但在1895年12月9日的逮捕中,所有的材料都被抄走了。这次逮捕几乎把整个小组搞垮,列宁本人也被逮捕了。
列宁在监狱中度过了一年又两个月,之后又被流放到舒申斯克村。在这一段时间内,他一直没有停下过学习和手上的工作,他用密码和化学药品书写的办法同外界保持定期联系,他还用这种办法写了传单、小册子和一个党纲草案。
后来,列宁在流放地与未婚妻娜·康·克鲁普斯卡娅结婚。他同妻子克鲁普斯卡娅一道从英文翻译了维伯夫妇的《工联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写了一本小册子《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在国外出版,还写了一些文章和讲稿供流放的同志们阅读。
1900年2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从流放地回来。由于党组织大会多次被破坏,成员经常被逮捕,列宁决定:要在警察管不着的地方——在国外创办一家报纸。
一到国外,他就决定与“劳动解放社”一起出版《火星报》,这个名称出自一首纪念十二月党人的诗中的警句:“星星之火可以燃成熊熊之焰。”
由于工作人员不够,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他都做:通信、译密电码、安排交通、同俄国以及在国外的侨民进行联系等。
至1903年夏,即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之时,《火星报》在两年半当中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上,它就被宣布为中央机关报。
但是,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大会的多数派与少数派之间发生了分裂——“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火星报》原来的编辑当中,除了列宁之外,只有一个人站在布尔什维克这边,而其他编辑都退出了编辑部。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继续工作下去,列宁便也辞去了编辑的职务。结果列宁退出之后,编辑部里所有的其他的人又重新回去了,《火星报》就这样落入孟什维克的手中,列宁被排挤出了队伍。此时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
虽然《火星报》落入了孟什维克手中,但俄国国内的多数组织和工人都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所以,在列宁离开《火星报》大约一年之后,布尔什维克就开始出版《前进报》,开始派职业革命家到各地去,号召采取更革命的工作方法,准备实行革命起义。
1902年,在慕尼黑由于警方监视得紧,编辑部只好迁到伦敦,接着,又转移到日内瓦。
这些年中,列宁的生活非常艰苦,党的经费不足,他有时靠著作弄点额外收入。繁重的工作和紧张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健康。
1905年夏末,列宁坚定说道:“不久之后我们就要在彼得堡办一个报纸,它的编辑部设在涅瓦大街。”而在大约三个月之后,《新生活报》编辑部的牌子真的在涅瓦大街上挂出来了。
不久后,俄国爆发了第一次革命,列宁回到了俄国。
一回国,他由于特殊的身份就被敌人给盯上,他只能不断地更换住所,用别的姓名发表演说。
列宁一再指出:必须团结队伍,准备进行坚决的战斗,举行武装起义。他甚至宣称必须进行游击斗争,主张搞所谓的三人小组和五人小组。
之后当运动已走向低潮时,布尔什维克的报纸一家接一家地被封闭了。他又改变了战线,力求尽可能地利用合法的出版物。最后,宣传规模逐渐缩小,转为了地下宣传。
1907年,列宁接到了要逮捕他的命令,为防不测他辗转再次去了日内瓦,这是他的第二次流亡。
消极和悲观的情绪席卷着这些流亡海外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在这种沉闷的环境中,列宁却没有丧失勇气,一直鼓舞着其他人。
在这段时间,他写出了自己的哲学著作,即1909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911年夏,列宁在巴黎郊外成立了一个党校,并且给来自俄国的工人讲过许多次课。1912年,他被选进国际社会党执行局。
1912年4月,枪杀工人的勒那事件把群众的力量召唤出来了,合法的工人报刊《真理报》在彼得堡这一专制政权的中心开始出版了。
除了《真理报》之外,他还给《明星报》、马克思主义刊物《思想》杂志、《启蒙》杂志写文章。
可是已经到来的欧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一切都搅乱了。所有的工人报刊都被封闭了。在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列宁就被奥地利当局逮捕,坐了大约三个星期的监牢。因为他经常写一些东西寄回俄国,奥地利当局怀疑他是特务。
在波兰、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士的抗议下,列宁最终被释放。
被释放后,在各国掀起的狂热爱国主义浪潮中,几乎只有他一人号召: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唯一的方法,应当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在每一个国家中都要反对本国的政府。
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录中详细地讲过:在这一斗争中,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是多么孤单,他多么痛苦地感觉到,周围的人们对他丝毫也不理解。
列宁草拟了一份关于如何对待战争的提纲:每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者都首先应当同本国政府作斗争,战争的最好结局就是使沙皇政府这个最反动政府遭到失败。
他用彻底的国际主义的思想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人。
1916年,列宁写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
1917年的革命爆发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立即想方设法返回俄国。但当时这是很不容易实现的。托洛茨基打算取道英国回国,被英国当局拘留了。列宁决定乘“铅封”车厢取道德国回国。
而后来列宁的敌人就利用了乘“铅封”车厢经过德国一事,大肆污蔑宣扬说:列宁等人是叛徒,在战争时期曾与俄国敌对的德国政府达成了协议。
回国后,列宁痛斥了国际社会民主党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可耻行径,并且说服布尔什维克党:为了坚决同这种行径划清界线,改名为共产党。
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被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逮捕了,列宁也肯定要被逮捕。他不得不使用地下生活的方式,如化装、戴假发、使用别人的证件。他不得不经常更换住所,在火车上打扮成司炉,躲藏在窝棚里。
《国家与革命》一书就是在这个艰难时期开始创作的。
列宁看到布尔什维克对工人的影响日益增长,而临时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则越来越摇摇欲坠,所以开始主张必须举行起义,推翻临时政府。他的一些亲密的同志不赞成采取这一坚决的路线,但是,这并没有使他发生动摇。
在召开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前,列宁秘密地回到了彼得堡,参加了中央委员会的会议。起义决定于旧历10月25日举行——这便是著名的十月革命。
当天晚上,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宣告:共产党夺取了政权,临时政府被推翻了。列宁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它的头两个法令,即关于停止战争的法令以及把地主和私人占有的一切土地无偿地交给劳动者使用的法令。
资产阶级专政被无产阶级专政所取代了!
新的苏维埃政权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建设的:几乎整个知识界和所有的职员都宣布抵制它。
列宁坚决反对和其它党派进行合作,他坚决相信群众,相信无产阶级自己能够管理国家,相信它在实践中会极其迅速地成长起来。
这个政府完全是由共产党人组成的,他们富有革命的经验,但完全没有建设国家的经验。所以,巨大的工作和责任就落到了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的肩上。
从军事到粮食,从教育到经济,这一切都需要列宁亲自指导。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米歇尔逊工厂的群众大会上作报告时,女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在工厂的院子里对他进行暗杀,这使得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
1918年,根据列宁的倡议,俄国同德国签订了所谓布列斯特和约,同意割让许多城市和领土,支付大宗赔款。
这个条约的确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列宁看到,农民不愿意进行战争;此外,他认为,德国的革命会迅速到来,那时一切最可耻的和平条件就都会成为废纸。结果确实如他所料:德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合约中最苛刻的条件。
连年的战争让这个新成立的共和国疲劳不堪,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的自由贸易。
他证明说:在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推迟的情况下,必须实行这个转变;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得不使自己的经济同居民中的小资产阶级部分相协调。
他一再指出:在等待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必须把全部大工业掌握在国家手中,从而逐步地、慢慢地在一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
极其繁重的工作影响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健康,他开始头痛和失眠。
1922年5月25日,他第一次中风。经过充分的休息和精心治疗之后,到那年秋天他能够起床了,并且从10月起恢复工作。尽管工作量已大大减少,列宁只坚持了两个月左右。11月底他又病倒了。
1923年3月,他第二次中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尽管经过医生的努力,夏天列宁的体力有所恢复,但说话的能力始终没有恢复——直到1924年1月24日下午6时50分逝世。
死神的来临几乎是突然的。没有任何预兆表明他会逝世得这么快。解剖发现他的脑动脉已完全损坏,而一般的动脉硬化只达到中等程度。
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后安放在红场上的陵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