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的毒打VS社会的毒打
最近张雪峰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原因是他又对某些专业指手画脚了。从引发论战到触发贫富家庭孩子就业悬殊的讨论,再演变成互联网世界对张雪峰解构的集体大狂欢。
网友们纷纷力挺张雪峰“人间清醒”,批评精英阶层已经丧失了对社会底层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当下的高考报考季,大多数普通家庭,对子女的报考就业一片迷惘的情况下,张雪峰从就业回报率、功利角度出发的建议,简直像是一场及时雨。
实际上,张雪峰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至少比很多大学老师真诚。他又是一个非常懂行、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人,至少比那些两眼一抹黑、全听招生广告宣传的家长和学生懂行。同时他也是一个极致的实用主义者。他的逻辑可以简化成:大学的目标是就业,使命是极致的变现率,因此填志愿的本质,就是找到一个能极致运用这套体系把变现效率拉到最高的方向,包括考研也是。
这话简单又粗暴,但绝不荒谬和疲软。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都要挣钱吃饭、养家糊口,特别是农村考出来的农民子弟,全家供他读书读到大学本科、研究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那么必然就对他有所期待,期待他能够成为经济上的顶梁柱。就算他将来只需管好自己,工作、结婚、生子,那也需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撑起自己的小家庭。
和精英阶层相比,普通人没有坐冷板凳、出大成果的能力和资本,更没有承受风险和挫折的抗力。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理想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目标、终生目标,理想也是个“持久战”,所以把理想寄托在上大学、读个什么专业上,也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机会主义。
批判张雪峰 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对张雪峰的解构越多越猛烈,张雪峰在支持者中就变得越正确。接连出战的选手们,始终在使用高高在上的逻辑试图挑战张雪峰。比如,张雪峰发言要有责任感、张雪峰从事教育不应该赚钱。用更高尚的、不可被验证的道德要求来进行无限制格斗,是近年来舆论场非常重要的博弈手段。理论上,要在舆论上快速击倒一个公众人物,只需要给其贴上“没有公共责任”和“赚钱多”两个标签就可以了。但与所有的舆论对手相比,张雪峰是不同的。张雪峰始终把自己牢牢插在底层之中,为底层代言,用底层的、残酷的逻辑去解读一切,从而,使自己从一开始,就立于无法被高处伤害的地方。
社会需要张雪峰。对张雪峰的批驳,某种意义上正是张雪峰能够生长起来的原因。贸然出战的新闻学界,和以“赚几百万”为噱头对张雪峰进行道德指责的媒体,反向诠释了“为什么年轻人和家长更需要张雪峰”。在这套系统里,张雪峰证明了自己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也是底层普通人的一种幸运。
张雪峰的毒打还是社会的毒打,当你必须面临选择的时候,结果不言而喻。
【1】张雪峰终究还是倒下了,亮见
【2】频频卷入争议背后,“考研名嘴”张雪峰商业版图过亿,金融界
【3】“给穷人指路”的张雪峰:讲课能赚几百万,一家公司要上市?凤凰网财经
【4】一个名叫张雪峰的底层BUG,坏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