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坛 | 探索新丝路文明对话新范式

2023-07-11 23:46 作者:东南卫视  | 我要投稿



泉州,耕海牧洋、向海而生,以梯航万国的气度,书写了中华海洋文明的辉煌,作为世界海洋文明的开拓者,为世界海洋文明贡献了非凡的智慧和力量。


7月4日,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举办“共护文化遗产·推动文明互鉴”论坛,文史专家、高校学者、资深媒体人等展开交流对谈,以泉州为拍摄地的多部纪录片为例,探索纪录片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积极意义和成功经验。




泉州

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发站


“宋朝,泉州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泉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副研究员,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冀平在论坛上做了《泉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海洋文明》主旨演讲,一下就把大家的耳朵抓住了。


他所说的两件大事都和营造技艺有关。


凭借着北宋推广开来的营造法式,当时的泉州人一是用石料重建了东西塔,两座石塔经住了四百年后八级大地震的考验,至今挺拔屹立、风貌俨然;二是发明了船钉,榫卯结构的船钉大量运用于修建远洋船只,扛住11级飓风撕扯。




“宋元时期,泉州的造船业领先全球。”李冀平以造船技艺为例,剖解开了东方第一大港的传奇一角:当时泉州制造的船,船底为尖,助力劈波斩浪;水密隔舱,干湿两装,撞毁一舱,补漏续航;榫卯结构的船用钉,配以桐油灰漆身,为船的致密度、抗风浪性打了一重重的保险。


更令人惊艳的是,海船设计非常人性化、极有烟火气:不仅设有船舱储蓄淡水,可供五六十人航行三个月所需;船上还可种蔬果、可养鸡鸭猪,为远洋之旅添了不少滋味。


李冀平介绍,当时的泉州不仅造船业发达,南宋皇族来到泉州,大量中原工匠也随同来到了泉州,带来了泉州金器、丝绸、漆器等制造业的腾飞。也就是说,泉州早在八百年前就是中国的制造之都了。与此同时,黄土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融合,产生了创新的蓝色儒家文明,非常开放。






“当时,泉州市舶司的海洋贸易管理制度在全球是最领先最完善的,并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备的海洋贸易货币体系,”李冀平介绍:“泉州成为中华海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代表城市,主动吸收域外文化,完成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型,确立了以儒家仁、礼、和为核心的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和平发展的贸易政策及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政策。”





在李冀平看来,泉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保护条例,打造海丝文化名城。在重视保护的同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利用,以讲好泉州故事、中国故事。


为什么要探寻泉州故事?


在2023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上,一个制作中的项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围绕埃及与中国两大文明展开的《海丝双城记》




“这个项目缘于2019年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乌麦伊麦·迦尼姆女士的提议。她是一个中国通,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交流时,提及历史上中埃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很多交流,从刺桐港到亚历山大港有很多的故事,她特别想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合作。”






《海丝双城记》制片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副主任徐红蔚说。




来到泉州后,徐红蔚深深感受到了古城的文化魅力:



“前不久,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我觉得泉州这座非遗城市集中展示了这五大特性。”



目前,《海丝双城记》还处于田野调查阶段,实地考察带来的丰富体验,令徐红蔚思索起了更深层的问题:两大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怎样刻画了彼此的印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有浮沉的两大文明,彼此间是怎么渗透的?怎么融合的?对于当下,又有什么样现实观照意义?




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泉州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杨旭东看来,探寻过去的历史就是为了给予现在的我们以启发。




“为什么要共护文化遗产?如果把全人类看成是一个集体的大家园,不同族群、不同国度的文化就是精神家园里的共同图谱。”





杨旭东认为,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向是非常重视的,正因如此,这里才保存了那么多的文化遗存。很多发源地已经寻不到的文明印记,在泉州还保存着。比如,泉州是目前唯一发现有印度教寺庙遗址的城市,存有印度教石刻300多个,很有研究价值,而其它地方基本找不到。


杨旭东还为《海丝双城记》支招:中印两国交往友谊绵长,泉州发现了印度教石刻,而印度也发现了大量宋代钱币和中国风格的佛堂。这些都是“双城记”可用的好题材。通过纪录片的摄制,重现海丝往事,这对我们当下也是很好的启发:整个国际社会族群、不同国度如何相处?




杨旭东思索着文化遗产保护在实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而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音像文献中心主任暨电影博物馆馆长、欧盟伊拉斯谟+计划高级访问学者张艾弓博士关注的则是泉州海洋文明形成、发展,以及其中所能挖掘出的具现实参考意义的制度优势和先进观念。




“我是河南人,来到泉州感觉很亲切,这里有晋江、洛阳桥;同时,我又感到非常新奇,中华历史上,一直都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博弈,我们忽视了在历史上还存在着海洋文明——在泉州,我们看到了海洋文明,尤其是和中原文明碰撞融合中生成的新形态。”





张博士介绍,文明分为器物、社会组织、文明组织、制度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几个层次,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不应简单停留在文明最底层的器物层面,要从起点出发,从制度文明再到观念文明。




张博士期待看到未来的以泉州为题的纪录片能帮他破解以下疑问——



“中原汉人来到了东南沿海,中原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化如何去适应海洋文明新的形态?它带来了哪些新的东西?”


“大唐时期的长安、北宋时期的东京同样也有多民族杂居交融的形态,这和泉州的融合形态有什么不一样?”


“改革开放以来,几大商帮都是沿着海洋发展起来,这里面又有哪些观念、制度上的依据可供我们思考呢?”


泉州故事如何讲?



在这个问题上,《重返刺桐城》有着很好的示范。这部在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后推出的纪录片在海外播出时收视喜人——




“以新加坡为例,首播收视率接近0.2%,在东南亚单次触达率达到1200万人次;在欧美拉美地区,意大利收视率突破0.431%,法国英国等地排名前五;国家地理还联动了新媒体传播,在facebook的推文触达率达到2204万次。”



国家地理品牌内容及频道总监、《重返刺桐城》国际推广负责人王雁介绍。




王雁还分享了国际传播的几点经验:一要好内容,内容为王;二要好平台和好的传播方案。《重返刺桐城》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一是推出的时间选在了申遗成功之后,无形中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背书;二是世界遗产这一主题是突破文化壁垒的,既可让受众看到历史,也观照了现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林芊语,非常欣赏《重返刺桐城》叙事视角上的设计:从意大利犹太商人人雅各·德安科纳的角度讲述刺桐城的故事,以西方人的视角进行叙事,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和排斥,让国外受众在情感和文化上产生认同。



“共护文化遗产·推动文明互鉴”论坛是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专题论坛之一,由中国外文局、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福建省广播电视局、泉州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泉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








论坛 | 探索新丝路文明对话新范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