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传之天下初定,帝制集权
秦国刚刚兼并天下,下令丞相、御史说:“前些时候韩王交出土地,奉献国王的印章,请求成为藩臣。不久背弃了约定,与赵国、魏国联合起来背叛秦国,所以我兴兵讨伐,俘虏了韩国的国王。我以为这是件好事,大概可以偃兵息革了。赵王派他的丞相李牧来签订盟约,所以送回了他的作人质的儿子。不久赵国背叛了盟约,在我国太原起兵反抗,所以我兴兵讨伐,抓获了它的国王。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所以我又发兵消灭了他,魏王最初说定臣服秦国,不久与韩国、赵国阴谋袭击秦国,秦国吏卒前往讨伐,摧毁了魏国。荆王献纳青阳以西的土地,不久违背约定,进攻我国南郡,所以我发兵讨伐,抓到了荆国国王,平定了荆地。燕王昏庸乱政,他的太子丹暗中指使荆轲为刺客,秦国吏卒前去讨伐,灭亡了他的国家。齐王采用后胜的计策,不让秦国使者进入齐国,打算兴兵作乱,我派吏卒去讨伐,俘虏了齐国国王,平定了齐地。我以微渺之身躯,发兵诛暴讨乱,靠着祖先宗庙的威灵,六国国王都已各服其罪,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不改换名号,就不能颂扬建立的功业,流传后世。请你们商定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过去五帝管辖千里见方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之外的侯服、夷服,有的诸侯朝贡,有的诸侯不朝贡,天子不能控制。现在陛下调遣义军,诛暴讨贼,平定天下,四海之内,设置郡县,统一法令,这是从上古以来所没有过的,五帝也望尘莫及。我们谨慎地和博士讨论,都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高贵。’我们冒着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天子之命称为‘制’,天子之令称为‘诏’,天子自称叫‘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表示地位称号的‘帝’字,叫作‘皇帝’。其他遵照议定的意见。”(对已经决定了的名号,)下达制命说:“可以。”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皇帝下达制命说:“我听说远古有称号,没有谥号,中古有称号,死后根据生前行迹确定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很没有意义,我不采取这种做法。从此以后,废除谥法。我是始皇帝。子孙后代用数计算,从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袭无穷。”
始皇根据五德终始的嬗递次序进行推演,认为周朝得到了火德,秦朝代替周朝的火德,遵循五行相胜的法则现在应是水德的开端。改变一年的首月,十月初一群臣入朝庆贺。衣服、旄旌、节旗都祟尚黑色。数目用六作标准,符、法冠都六寸,舆车宽六尺,六尺为步,驾车用六匹马。把河改名叫德水,作为水德的开始。为政强硬果决,暴戾苛细,事情都依法决断,刻薄严峻,没有仁爱恩德,没有温情道义,这样才符合五德演变的原则。于是法令峻急,囚禁很久的罪犯也不赦免。
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个儿子立为王,希望得到皇帝的赞成。”始皇把王绾等人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群臣都认为很适宜。廷尉李斯建议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立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族属疏远,互相攻击、如同仇敌,诸侯交相讨代,周天子不能禁止。现在依靠陛下的神灵统一了天下,都划分成为郡县,皇帝的子弟和功臣,都用国家的赋税重加赏赐,(这种局面,)很容易治理。天下没有二心,这就是国家安定的方法。封立诸侯是不适宜的。”始皇说:“天下苦于无休止的战争,是因为有诸侯王的缘故,依靠宗庙之灵,刚刚平定了天下,再去建立诸侯国,这是自我树敌,而要求得安宁,岂不是很困难的吗!廷尉的建议是正确的。”
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设守、尉、监。百姓改称“黔首”。天下欢聚宴饮。收集天下兵器,集中在咸阳,熔铸成钟鐻,又铸造了十二个铜人,每一个重一千石,安置在宫廷中。统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标准。规定车子两轮距离相同。书写采用统一的文字。全国地域东至大海和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门朝北开的地区,北据黄河为屏障,顺着阴山直至辽东。把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迁徙到咸阳。秦国各王的陵庙和章台、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秦国每消灭一个诸侯国,就模仿它的宫殿,在咸阳北坡上仿效建造,南临渭水,从雍门以东到达泾水、渭水汇流地区,宫殿室宇、空中栈道和缭绕回旋的阁道连续不断。从诸侯国掳掠来的美女、钟鼓,都安置在里面。
二十七年,始皇巡行陇西、北地,来到鸡头山,(返回时)路过回中。于是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宫,不久把信宫改名为极庙,象征天极星。从极庙修路通往郦山,又建造了甘泉宫前殿,修筑甬道,从咸阳和它相连。这一年,赐予全国民爵一级。修建驰道。
二十八年,始皇向东巡行郡县,登上邹峄山。树立石碑,和鲁地的一些儒生商议,刻写石碑颂扬秦朝的功德,又讨论封禅和望祭山川的事情。于是就登上泰山,树立石碑,积土成坛,祭祀上天。下山时,忽然来了风雨,始皇停留在树下(躲避风雨),因此封这棵树为五大夫。又到梁父辟地为基,祭祀了大地,在所立的石碑上进行刻辞,碑文说:皇帝即位,创立制度,申明法令,臣下修治严整。二十六年,开始兼并了天下,没有不顺从的。亲自巡视远方的百姓,登上这座泰山,遍览最东边的疆域。随从的臣属回忆走过的道路,探求事业的来龙去脉,恭敬地颂扬秦朝的功德。治国的方法得到贯彻执行,各项生产安排适宜,都有一定的规则。伟大的真理美好而又光明,要流传后世,继承下来,不要改变。皇帝本身神圣,已经平定了天下,仍坚持不懈地治理国家,早起晚睡,谋求长远的利益,特别重视对臣民的教导。有关治国的教诲和法则传播四方,远近都得到治理,完全接受了皇帝的神圣意志。贵贱等级分明,男女依礼行事,谨慎地遵守各自的职责。明显地使内外有别,无不感到清静而纯洁,这种情况要延续到子孙后代。教化所及,无穷无尽,遵循遗留下来的诏令,永远继承这重要的告诫。
于是沿着渤海东行,经过黄具、腄县,攀上成山的最高点,登上之罘的顶峰,树立石碑,颂扬秦朝的德业,然后离去。向南登上琅邪,非常高兴,停留了三个月。把三万户百姓迁徙到琅邪台下,免除十二年徭役。修建琅邪台,立碑刻辞,颂扬秦朝的德业,表明符合天下的意志。刻辞说:二十八年,刚开始做皇帝。制定了公正的法律制度,这是天下万物的准则。以此来明确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同心协力。皇帝神圣明智而又仁义,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向东巡视东部地区,检阅士卒。巡视已经完全结束,就来到了海边。皇帝的功勋,在于辛勤地操劳国家的根本大事。重农抑商,百姓富裕。举国上下,一心一意。器物有一致的标准,统一书写文字。凡是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都能完成皇帝的使命,他所作所为没有不符合天下意志的。只有皇帝,根据适当的时机来办理事情。整顿不良的风俗,跨山越水,不受地域的限制。优恤百姓,早晚都不懈怠。消除疑虑,制定法令,大家都知道避免触犯刑律。郡守分别管理地方政务,各项政务的处理方法简单易行。采取的措施都很恰如其分,没有不整齐划一的。皇帝神明,亲自到四方巡视。尊卑贵贱,不逾越等级。奸诈邪恶的现象不允许存在,百姓都力求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大小事情务尽全力,不敢懈怠荒忽。不论远处近处,还是偏僻的地方,都一心做到严肃庄重,正直忠厚,办事有一定的规则。皇帝的德泽,安定了四方。讨伐暴乱,消除祸患,兴办好事,带来福祉。根据时令来安排事情,各种产品不断增多。百姓安宁,不再进行战争。六亲相安,终身没有盗贼。高兴地遵守国家的教化,人人通晓法律制度。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皇帝的领土。西边到达流沙,南边以门朝北开的地方为极限。东边有东海,北边越过了大夏。人们足迹所至,没有不臣服的。功勋超过了五帝,恩惠施及牛马,人人得到皇帝的德泽,过着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