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吕思勉说三国》摘录03(黄巾)

2020-12-04 15:22 作者:安記士多  | 我要投稿

此系列依up主记录习惯而摘,并不一定逐字抄出。如需引用,请查阅原文。 

《吕思勉说三国》,吕思勉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7月1版1印。

前十六篇来自上海开明书店《三国史话》初版本,后四篇来自《论学集林》《三国史话之余》,附录十八篇来自《论学集林》《吕思勉遗文集》等。


黄巾

  • 《魏书·释老志》说,寇谦之少修张鲁之术,被下凡的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老君说自天师张陵去世,地上久无修善之人,寇谦之为人好,修道诚,所以特授此位于他。张陵,是三国时代割据汉中的张鲁的祖父。

  • 《三国志》说,张陵在四川鹄鸣山学道。要学他的道的人,要出五斗米,所以时人称为“米贼”。张陵的道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给儿子张鲁。

  • 然而《后汉书·灵帝纪》说,中平元年(184)七月,巴郡妖巫张脩反。注引刘艾说:张脩替人治病,病好的给他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魏文帝所做的《典略》说,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张脩之道称为五斗米道。并没有说起什么张凌、张衡。张脩和张鲁都是益州牧刘焉手下的军官,刘焉差他俩去夺取汉中。得汉中后,张鲁杀张脩,并其众。《典略》说,五斗米道本起于张脩,张鲁在汉中,因百姓信张脩的道,把他增加修饰的。

  • 张鲁之道,倘三代相传,为何魏文帝不提及其父祖?且张角是江苏丰县人。魏文帝说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大略相同,张角是巨鹿(现河北宁晋)人;被孙策杀掉的于吉,是琅琊(现山东诸城)人;为什么五斗米道独出于四川?即便江苏人跑去四川传道,为何四川并无影响?《三国志》和《后汉书·刘焉传》都说张鲁母亲懂得鬼道,亦不说她的鬼道和她的丈夫张衡、公公张陵有何关系。

  • 似乎张鲁据汉中之后,因人民信五斗米道,则将其装在自己祖父、父亲身上。然张陵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殊不可知,而后世自称为他子孙的人,代代以天师自居。

  • 古人所祭的地,只是自己所居住、所耕种的一片土地。所祭的天,也只是代表一种生物的功用。古人以为有青、赤、白、黑四个天帝,对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有一个黄帝,主土地的随时变化。以五行来配五方和四时。木——东——春,火——南——夏,土——中央,金——西——秋,水——北——冬。

  • 天上的五帝,应该依次来管理人间。为天下之主的,必须是天帝的儿子。所以朝代的更换,便是这一个天帝的子孙,让位给那一个天帝的子孙。这就是所谓“五德终始”。

  • 秦朝和西汉前半期,依着相克的次序。秦朝以周朝为火德,自己为水德,汉朝又自以为土德。到西汉末年,却改用相生之说,以周朝为木德,自己为火德,而把秦朝去掉不算。后来魏文帝代汉,又自以为是土德。

  • 张角想做皇帝,依相克的次序,应该说黑天已死,黄天当立;依相生的次序,应该说赤天已死,黄天当立。不知道张角另有说法呢,还是写历史的人弄错了一个字?

  • 张脩,据《三国志》和注引《典略》说,他设义舍和义米肉,禁酒,春夏禁杀生,有小罪之人被罚修路一百步。如此,人民的经济,颇可因之而宽余。

  • 张鲁据汉中,二十余年,未曾出兵争夺别地,后来曹操去伐,也不愿抗拒。可见其只要保守一地,与民相安。

  • 于吉……据《江表传》和《搜神记》的作者想象,他是一个术士,或说是一个江湖医生。看孙策手下的诸将宾客如此信奉他,可见他专和阔人来往。和张角、张脩、张鲁等,专在小百姓面上做工夫的,又有不同。

  • 后世所谓道教,其根源,分明是出于张角、张脩、于吉一班人,和老子毫无相干,他们却奉老子为始祖。秦汉时的方士,都依附于黄帝。黄帝是没有书的,老子却有五千言。黄老在秦汉时代是并称的。张角、张脩、于吉等的道术,本来和方士有相当的关系,就因黄帝而牵及老子,把老子的书来使人诵习了。而老子,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人牵去,作为他们教中的始祖了。


《吕思勉说三国》摘录03(黄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