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反对“历史类比”?
从去年做《莫卧儿帝国》系列以来,常常有一些问题留言。
如:巴布尔就是中亚刘备;阿克巴是印度李世民;莫卧儿就是大清。
这些类比,是有一些道理的,在“A就是B”的句式中,A与B肯定是存在一些相似性的。
但这种类比的危害性,却是非常之大的。
第一个方面:A真的就是B吗?
一碗米饭,放在晋惠帝面前,他肯定要吃肉糜;
放在以观音土骗肚子的明末灾民眼前,那就是救命;
和重八一起放羊,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发小;
在明朝开国之后,也得跪下称万岁。
是物质变了吗?不,是性质变了,在社会关系中的性质变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是社会关系决定人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存环境,巴布尔肯定不是刘备,莫卧儿也不是大清。
第二:比较史学,是一门专业
去年有一位名叫“堡垒专业修复”的网友,给我发来一篇论文,是比较康熙和阿克巴的,是英国一所大学的博士文章,大约数万字,分了几个大项,数个小项,逐个有理有据的对比,看来非常有趣。对普通人而言,如果在没有这些专业深度之时,就慌慌张张的下结论,往往归于浅薄。
第三:简单类比的危害
如果只是偶尔一句类比的玩笑,无伤大雅。
若长期有这种思维,等于锁死了自己的认知提升之路。
只有否定才能带来进步。
啥都明白的“万事通”,大多是还没了解到足够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