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贴两则《“你的门子”争议之所想》、《我们为何喜欢天气之子》(【片语悠然】Ep.1)
《关于“你的门子”争议之所想》
时间会证明一切 。
由于一些特殊的个人经历,在我心中天气之子>君名>铃芽 。
当然,人家新海诚自己也说了,以前的自己导不出铃芽,现在的自己也导不出君名。以后能够再拍出君名这样现象级的作品,或者仅仅是像天气之子这样符合我自己胃口的作品,怕是再也没机会了 ......
今时不同往日,我失去了少年时对二次元纯粹的热爱:如今想要拉片,才发现自己的三脚猫功夫早就丧失在这几年无穷无尽的琐事中了。我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自己总结新作品的剧情和人设,反而在对一部“从婆罗门逐渐走向大(网)众(红)审美的作品”施以情怀加成,这无疑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笑)
如果下一个三年,新海诚导演还有新作品的话,我大概还是会无脑买账——不为剧情逻辑、不为人物塑造,也许只是想看看熟悉的画风,找找自己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观影的感觉:原来这位导演在六年前、九年前把我拉入的这个二次元世界,仍然是如此美不胜收。
本文回复于百度贴吧“bilibili吧”用户“下北沢雪人”的主题帖“你的门子看完”下第28楼,楼主贴子原文经整理后如下:
评价为天灾三部曲最拉。个人最喜欢天气之子:都市打工生活描写得最细腻有趣;君名是唯一感动到的;铃芽户缔全程地铁老人,看完毫无感情波动,说是公路片拍的也很无聊。这部片便新海诚感动自己的“集大成之作”。
发表回复后,有吧友评论我说:“因为他是新海诚,割我一次我愿意,如果还能当韭菜,我也还会当。”对我和这位朋友来说,确实是这样的。这种心态和饭圈没啥区别,不过我转念一想:随着时间的流逝,新海诚似乎逐渐成为一个对标宫崎骏的动画导演,成为众多零零后心目中的“情怀”。如此说来,我便觉得自己“甘愿挨割”的心态没那么偏激了......


《我们为何喜欢<天气之子>?》
我感觉吧里的各位朋友最喜欢天气之子有一个共同原因:大家对帆高有代入感,都能与帆高共情。
其一与我们的整体年龄有关,青少年时期特有的感性、冲动情绪。
其二就是帆高的经历是最有机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出走、碰壁、打工…...相比之下,君名里泷的经历就显得太过魔幻,而铃芽的故事又太过理想化。
如此看来,天气之子中的主角和故事反而有了些中庸之道的意味在里面,更受一部分国人和文艺小青年喜欢。
我们观看君名和铃芽,看到的是别人的故事;看天气之子,却常常能看到自身——这也正是铃芽之旅和天气之子口碑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两部作品面向的观众群体是不同的。
也许帆高的经历很惨,但是他为己之所爱抗争的故事完全能够让吧友们理解、认同。“或许我将来也会有幸遇到属于自己的阳菜吧”,我们如此一想,哪怕仅仅是奢望,也足以让《天气之子》成为我们心目中最喜欢的作品。

本文回复于百度贴吧“天气之子吧”用户“四明治”的主题帖“为什么天气之子这么不受待见”下第84楼,楼主贴子原文如下:
看过好几个铃芽影评,天气之子都是人下人水平,三部曲里我最爱看天气之子了
由于样本选择偏差,楼主和众多吧友在贴子中表示,尽管很多影评认为天气之子最差,但天气之子在他们心中是三部曲中最优秀的。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进而有了这篇回复。

本文属于合集「片语悠然」,目的是记录由自己在各个平台写下的有趣的评论;在自己见识范围内,对感兴趣的事发表锐评。文章内容一定会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各位同志在友好讨论、交流、学习的前提下,请务必保持独立思考。
如果你对我的创作或故事感兴趣,欢迎评论关注;
自媒体创作初期可支配时间多,也欢迎私信交流;
想要深入了解此账号,欢迎查看空间置顶动态。
受认同的思想与文章,宛如隼鸟之穹鸣,或振聋发聩,或悦耳动听,愿我们在读写中共同学习进步,穹顶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