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

小时吃西瓜,喜欢捧着半个西瓜用勺子舀着吃。
奶奶一般会选个大小合适的瓜——那时的夏天,常会有小拖车拖着一车的西瓜沿着公路一个村一个村的卖,家里一般会买上十几二十个备着吃,堆在阴凉的房间里,像一座小小的西瓜山——就从这个小小的西瓜山里,挑一个大小合适的瓜。而所谓的大小合适,就是对半破开后,既可以让年幼的我抱着吃个爽,又不会太多吃撑到。
对半破开后,就插上有些氧化的铝勺,把最中间最甜的那一块挖出来给我吃掉,最后就是很有坚持的一步:在挖出来的小坑里放上一勺糖。后面才是让我自己动手大快朵颐的时光。
之所以说放糖这步是很有坚持的一步,是因为在我长大一点后,不太喜欢甜的有点发腻的味道,是曾要求过不要放糖的,但是奶奶还是会放上,“放点糖甜!”,这是长辈的坚持。而我后来就开始自己动手开西瓜给自己吃了,当然也就逃过了放糖这一步,这是晚辈的应对。
在我再大很多之后,才有点明白,糖到底是什么。
糖是长辈们的仪式感的一部分。
仪式感是近来流行的词,但其实并不是那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人们那里表现出来不一样罢了,花开千朵,各表一枝。
就我现在粗浅的理解,所谓的仪式感,是对平凡生活的妆点,是对苦难人生的装饰,是让日复一日的循环有一些期待,并让自己短暂脱离的一条捷径,而糖,不过是其中一条捷径的载体。
类似的捷径,还有给马桶盖套上的蕾丝边布套、客厅装的五彩霓虹灯、花费了很大功夫的十字绣、装在家门口的红外感应迎客机,这些都是长辈们的仪式感的一部分,究其根本,其实和你双十一买的口红、情人节的烛光晚餐、等待了几个月到货的手办是一样的,都是期翼着在开启、在品味、在使用、在感受的瞬间,能有短暂的脱离,凡间并不是那么糟糕,但只有觉得想要点更好的人,才会在各种细节上下功夫,并把这些细节按流程组合起来,这样一套细节的流程,也就是所谓的仪式感了。
而对于我奶奶来说,在西瓜上放的一勺糖起到了给孙子开西瓜这一套流程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仪式感里最重要的那一部分,自然也是最需要坚持的一部分。
毕竟,放点糖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