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濒危等级的划分

2023-08-20 11:37 作者:mars卷柏  | 我要投稿

本文同步更新在我的公众号上。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中,物种的“评估等级”中有诸如DD、LC、EN等缩写。这些缩写代表什么意思呢?

截取自红色名录

红色名录中的评估等级大致按照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体系。IUCN中,除了“未评估Not Evaluated(NE)”和“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DD)”外,物种的濒危程度分为7个等级:

  • 无危Least Concern(LC):经评估濒危程度不达到NT、VU、EN、CR、EW、EX等级的生物,一般属于广布物种。

  • 近危Near Threatened(NT):未来一段时间濒危程度可能会发展为VU、EN、CR等级,但暂未达到这些等级的生物。

  • 易危Vulneralbe(VU):物种受到威胁,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面临灭绝的几率较高,但几率低于濒危。

  • 濒危Endangered(EN):物种受到威胁,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面临灭绝的机率高,但机率低于极危。

  • 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物种受到威胁,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面临灭绝的机率极高,几率高于濒危。

  • 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EW):已知仅有人工圈养种群存活,或归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自然栖息地的地方存活。

  • 灭绝Extinct:字面意思。具体来说,是该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确凿无疑地死亡。


下列是极危、濒危、易危三个受威胁等级的具体评估依据。


截取自《红色名录》评估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IUCN的评估基于野生种群,因为野生种群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意义。

野生种群中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大豆在被人类驯化的过程中丢失了大量基因(据说达到70%,未了解过相关文献,数据可能有误差)。许多优良的抗虫、抗旱、高产基因等必须从广袤的野大豆种群中寻找。因此野大豆即便没有面临灭绝之虞,依然被列为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有一些物种可能人工栽培技术很发达,但其野生种群数量很少,生物多样性低,依然处于濒危状态。比如随处可见的银杏,因其野生种群可能只在我国天目山有分布,因此被列为濒危(EN)。


大型真菌多数情况下以地下的菌丝体的形式存在,只有在环境、季节合适时才会出菇,很多情况下无法判断某种蘑菇是否真正灭绝。因此,在《红色名录》中新增了一个等级:疑似灭绝Possibly Extinct(PE),介于极危和野外灭绝之间,某一物种经过长期(100年,包括不同年度和季节)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观察和全面调查,未发现任何一个个体,但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其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则该物种属于疑似灭绝。

在评估中,仅一个物种被列为疑似灭绝:云南假地舌菌Hemiglossum yunnanense。

云南假地舌菌原始描述中的图片

该物种是 1890 年法国学者基于来自云南的单一标本发表的,此后 100 多年里再无新的采集记录,目前全世界仅存一份标本。我国研究人员对此种十分关注,多次前往模式标本原产地云南大理苍山开展调查,均无新的发现,因此将其评为疑似灭绝物种。有别于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尽管未采到该种的子实体标本,但可能土壤中还存在其菌丝体。要确认这个物种是否已经灭绝,需要对其模式标本原产地及类似的生境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检测土壤中的可能存在的菌丝体,进一步澄清其受威胁状态。  ——摘录自《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评估报告


关于濒危等级的划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