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三湾一弄-中远两湾城,老泥湾到高楼
三湾一弄是什么?相信如果不是对上海很了解的朋友应该完全不知道这个名词,当然了在如今的地图软件中搜索三湾一弄当然也什么都搜不到了。那么中远两湾城又是什么?相信大家可以从一些新闻中了解到这个中高端小区。那么不为人知的三湾一弄与中远两湾城这两个概念在时空中有什么交集呢?关于这个问题,就让我们进入苏州河普陀段,去了解一下铁路、纺织业、战争等等因素下在这个地块中的历史痕迹吧。

在开始正文前先为大家普及两个地理概念——湾和嘴以及河流的凹凸岸,其实很简单,河流沿流向,河岸外凸侧被称之为“嘴”或“角”,而对应的凹侧便是“湾”,大家可以借助陆家嘴来理解,陆家嘴凸出来所以叫做“嘴”,而对应的外白渡桥附近凹下去就是一个“湾”。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都是由平直的河流逐渐变为弯弯曲曲的河流,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一开始流动,便会受到地转偏向力以及地质结构的影响发生偏转。偏转的河流便会冲蚀河岸,使之慢慢凹进去,变为凹岸。同时在另一岸的河水流速较慢,发生沉积,变为凸岸。凹岸受到侵蚀,河水较深,适宜建造港口;凸岸接受沉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建设城镇,种植庄稼。
关于三湾一弄的地理位置请参考下面的这张图片。

备注一下,三湾一弄中的三湾位于苏州河北岸,一弄位于苏州河南岸,但是他们全部属于华界,租界的边缘便卡在药水弄的尽头。
棚户区文化是上海在近代产生的一种别样文化,它和上海的经济、文化等紧密联系。它用来标识城市贫民社区,是城市底层社会和人群的标签。旧时期的上海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的西区大部分与中区属于上只角,即黄浦江上游;而华界以及其他城乡结合部属于下只角,即黄浦江下游。上只角住的是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而下只角则是贫苦人家。上海开埠后,外国资本涌入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当时的上海有很多难民,他们为了生活就厂做工,住所则是在河边路旁或荒地。一开始他们资金不足,只能寄生在渔船上。后来有点钱,上岸搭建了简单棚户。 “三湾一弄”大致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当时的主要居民大多是附近的码头以及工厂的工人。
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产生了大量中小工厂。棚户区的人多是在这里从业,这种工厂不太需有一技之长和文化高的人,所以棚户区的人适合在里面谋生。这些工厂周边土地上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了很多棚户,逐渐连片成区。例如公共租界边上的沪东工业区、沪西工业区、和租界外的闸北工业区等。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流离失所的难民纷纷涌入棚户区,尤其是从上海周边的江浙等地坐船而来的贫民,很多选择在“三湾一弄”登陆,在这片棚户区里安家立命。棚户区中大部分是棚屋,更多的则是矮小的“滚地龙”(见上图)。挖出几个坑,粗毛竹作梁柱,毛竹片围成篱笆墙,留门留窗,细竹竿、芦席作顶,苫上稻草,四周墙面糊上泥巴。有的房屋更为简陋,长竹片两头埋入土中,圈成数道拱门似的半圆形,将一张张夹着油毛毡的芦席用细铅丝连在半圆形的珠片上,这就是最具特色、最快捷搭建的住宅。”
抗战到解放初期,棚户区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居民,整个区域也变得越来越大,原本冷清的小街跟着热闹起来,逐渐开出了浴室、诊所、邮局甚至教堂,还出现了戏院等娱乐场所。
上海解放后,劳动人民地位提高了,棚户区进入了大兴土木的阶段,“滚地龙”逐渐消失,草屋拆掉盖起了土房、瓦房,还有人家开始建造二层楼房。只是这一阶段的住房改建大多为“违章搭建”,房屋和房屋之间显得格外拥挤。房子在长高,但是巷子在变窄,只能容一人通过,有的只剩下“一线天”,在自家客堂里睡觉,脚就能伸到对门人家的家里。不过,也正因为这样,“三湾一弄”的邻里关系也特别和谐。棚户区里还出现了 “搭天桥”的现象,所谓“搭天桥”,就是在家住二楼或三楼的两家窗对窗的居民,会在窗户和窗户之间用“搓衣板”搭起一座“天桥”,吃饭时会把两家做好的菜放在搓衣板上,一起吃饭。也有时候,会采取“今天你家烧饭,明天我家烧饭”的模式,反正吃饭的时候大家就坐到窗前来。这样的场景,后来让不少从未来过“三湾一弄”的上海人感到十分新奇,一方面是因为楼和楼距离近到居然用一块“搓衣板”就能相连,另一方面也惊叹于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
“三湾一弄”的人口密度曾经达到每平方公里5万多人,这里80%的家门是敞开的,做事、聊天、吃饭甚至睡觉都可以移到门外进行,以至于每户人家都没有秘密,谁家“毛脚”上门了,哪家晚上吃什么菜,哪家又添了样新东西,谁家生意做得好……张家长李家短的新闻,一会会就可以飞遍整条弄堂。
如今三湾一弄的相关地名早已消失,地铁站中潭路的那个“潭”便取自潭子湾,这一座最近的地铁站或许在侧面诉说着这些故事。


上文介绍了三湾一弄产生的原因,但是为什么三湾一弄的地址会普陀区这里呢?这个问题在目前的互联网上仍然没有讨论,但是这个问题是可以解释的,这比起我在浦江镇那一章挖的坑可容易解释多了。顺便说一下,以下的内容是本人的推测,并未外文献中查证,如果大家有疑问可以指出。我认为的原因便是,借助铁路与河流使得三湾一弄尤其是两湾一宅地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也就是俗称的“三不管”地带。首先我们知道,对于苏州河来说,在没有轮渡的情况下,河流便是一面墙,所以三湾一弄向南的方向便堵死了,其次在三湾一弄的北面则是沪杭铁路内环线以及沪宁铁路,铁路对比河流更是一座钢铁城墙,使得三湾一弄向北的路也被堵死,而潘家湾处苏州河与沪宁铁路最短处仅有100m,并且老闸北更是鱼龙混杂之地,使得这一通道也几乎不存在,同理朱家湾与沪杭铁路内环线最短处的间隔也不足百米,与所以三湾一弄与外界联通的唯一通道便是通过四通八达水路水网与外界联通,在混乱的民国时代这里疏于管理,并且也是一处兵家不争的无用之地,因而这里可以无限制的包容无身份的难民,何况周边还有工厂可以提供工作岗位,那可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的工人们也正是乘坐着一艘艘小船开往与周边工厂上班工作。综上我们可以说是地理以及铁路选择了三湾一弄。

正如上文说的,三湾一弄这片区域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工业史。都聊到这里了,我们就顺便说一下普陀以及上海的纺织业相关的故事吧。
首先我先说明,纺织业这个话题太大,牵扯到的事情太多,如果开章节来讲的话我怕是三章都讲不完,(举个例子,东方明珠的原地址是曾经的沪港合资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中华艺术宫的原地址是曾经的上海第五针织厂),这里我就简单的聊一下与纺织业与三湾一弄苏州河有关的事项。
坐落于苏河畔的申新纺织九厂,其前身是1878年李鸿章主持在杨树浦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这是中国第一家官商督办的机器纺织厂,中国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至此苏州河普陀段靠着航运优势,开始在纺织业中崭露头角,在三湾一弄地区的租界部分也建设有诸多的纺织厂,三湾一弄的工人们的工作单位也大多是这些工程。从1955年公私合营一直到1992年,申新九厂累计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每年可以再造一个申新厂。1966年,申新九厂改名为“上棉二十二厂”,在那个工业尚不发达的年代,作为轻工业代表的纺织业既可以吸收大量工作人口,又可以创收,可谓一举两得。
这种盛况一直维持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那个年代上海纺织业以壮士断臂的勇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上苏州河综合整治,申新九厂于1991年开始逐步调整。1996年9月,申新九厂关闭最后一个隆隆作响的机器,工人们把更衣箱的衣服、茶碗等生活用品整理好,最后一次走出了工厂的大门。这无疑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关于这部分的城市记忆,以及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我将在介绍杨浦区的时候重点讲解,可以说这段历史记忆塑造了杨浦的南部。
虽然申新九厂已不复存在,但在其厂房原址上,建造了一座上海纺织博物馆。我特别推荐大家前往这座博物馆(免费的),尤其是那座压锭第一锤的雕像,看的我老泪纵横。这是一批情结不改的老纺织人,从各处收集了关于纺织的物件、文字、影像等,用两万余件展品撑起的博物馆。

1992年上海市宣告:在2000年之前,完成上海365万平方米危房棚屋改造。1999年6月30日,伴随着几声巨响,在瓢泼大雨中,“三湾一弄”最后的房屋化为瓦砾,这块延续了几十年的棚户区在新世纪黎明前从上海版图上彻底消逝了。三湾一弄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多项纪录。三湾一弄的居民大多搬迁到了普陀区的桃浦新村中,并未实现原拆原还,随后,“三湾一弄”改造项目被命名为“中远两湾城”,昔日贫瘠、落后棚户区变身成为上海内环线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居住园区,至此中远两湾城与三湾一弄完成了历史交接,只是交接过程中,居住在这里的人已然换了一批人,有些新闻报道过一些曾经住在三湾一弄的居民,最终还是在中远两湾城租了房子,或许这正是对于这篇土地的爱,才让他们回到了这里,只是不知道越来越好的居住环境带来的邻里之间的相对冷漠关系他们还习惯吗?不知道在高楼中遥望的苏州河还是不是他们印象中记忆力的那个苏州河呢?

好的,关于三湾一弄的故事我们我们就讲到这里,在文末额外补充一个知识点:在中远两湾城的对面有一座及其现代化的建筑——大洋晶典·天安千树,这座商场在21年12月一经建成就及其受关注。这座建筑极其先进,图片如下,关于建筑美感这部分不是本人擅长的,在这里就不过多讨论了,大家不妨实地感受一下。

好的,至此关于普陀区我们就先用四小节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会去到苏州河南岸,去探索一下长宁以及静安大家所不为人知故事,敬请期待。
本文初稿完成与2023.3.28
参考文献
[1]张晓鸣. 苏州河畔,一馆尽览近代工业百年沧桑[N]. 文汇报,2022-08-30(001).DOI:10.28814/n.cnki.nwehu.2022.002730.
[2]沈洁,刘捷.城市建设大变样[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04):2.DOI:10.14019/j.cnki.cn31-1856/k.2018.04.001.
[3]蔡佳瑜. 中心城区“群租房”问题协同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许成章.三湾一弄之朱家湾速写[J].档案春秋,2013(07):53-58.
[5]陈敏,游华基,丁言模,顾立,吴自钧.“两湾一宅”: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03):34-36.DOI:10.14019/j.cnki.cn31-1856/k.2018.03.011.
[6]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A4y1X7Hw/?spm_id_from=333.999.0.0
[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616439304110023&wfr=spider&for=pc
[8] http://dfz.shpt.gov.cn/Website/Pages/content_0.html?channelcode=37
[9] 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do?id=121168
[10]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069127
[11]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0520481/?_i=99855265-640je
[12] https://new.qq.com/rain/a/20201209A08BY100
[13]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5&bookId=259124&parentNodeId=259134&nodeId=438802&type=-1
[14]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6%B4%8B%E6%99%B6%E5%85%B8%C2%B7%E5%A4%A9%E5%AE%89%E5%8D%83%E6%A0%91/59952088?fromtitle=%E5%A4%A9%E5%AE%89%E5%8D%83%E6%A0%91&fromid=59399007&fr=aladdin
[15]部分数据来源于上海纺织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