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文化和审美的背后缘由
有关土味文化和审美领域的争论一直以来是个重点话题,反对声音一般是从审美和有无意义的角度去批判,比如“低俗”“缺乏美感而且丑陋”“太低级”的表达等等。虽然如此,但近些年土味文化在网络上的趋势愈发流行,受众面也越来越广,尤其在年轻人的文化圈内越发流行。这些文化行为和文化符号究竟是如何出现的演变的,又反映了什么社会文化因素呢?
土味文化主要人群:要够秀够夸张
在国内领域最具知名度的土味文化主体主要是以下几种:精神小伙,杀马特,鬼火少年,以及其他土味文化表现。
首先是精神小伙:


那种“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的经典场景描绘也是对精神小伙类最好的描述;一般而言,精神小伙年龄多在20多岁或左右。
除此之外的代表群体是“鬼火少年”:

鬼火少年的普遍年龄更低,很多都是未成年人,一般而言是城乡结合部或者农村的小青年,去城市打工,但是发现不被城市所接纳,难以融入,情感无以宣泄,感觉非常孤独;为证明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而将摩托车改装,各种彩灯装饰全往车上弄,怎么酷炫吸引眼球怎么来,炫车技,在公路上违规行驶等等。这种“炸街”行为一般发生在半夜,这时候,配合上灯光效果,不可谓不“酷炫”,当然,带来的负面衍生结果就是,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和居民休息。

“鬼火”摩托车无疑浮夸又危险,“安排”是不是?可这种土味审美从叛逆式,夸张式的表象和群体身份精神上来看,似乎又同时下流行的赛博朋克风格有那么一些类似。

按照一名长期与这些人群打交道的警察的说法就是: 这些鬼火少年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在十三岁到十七岁之间。家里没人管,也不去学校。“每次带回来这些小孩,我们心里也不好受。年纪小小的,就在外面混,没人管教。”
当然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杀马特”了:

这是一个堪称“古老”的概念了,主要起源于2008年左右的年代,那一时代,正是来自日韩文化对大陆冲击最强的时候,年轻群体就像开了眼一般,对这类潮流文化向往不已,也希望在精神上同这种“先锋性“看齐,证实自己的存在感和身份,尤其是20岁之前的年轻人群体对此非常热衷,在群体身份定位上同时下里的精神小伙和鬼火少年是类似的。
传统土味审美:要强烈而具象
在审美上,由于传统乡土社群的社会构成和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婚丧嫁娶活动和农时生产活动进行的,传统的乡土社群所产生的审美思维也是朴素的直线型审美,所产生的艺术作品也多为反映劳作和生活场景的,祈求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点,不论南北地域,都是如此。
在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健全的情况下,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各类民间艺术作品,就是最初的“土味审美”表达,相对来说为大众熟知,也具有代表性,就是各类民间艺术:

在比如门神,其有着悠久的传承演变历史,体现的是居民对平安的追求,艺术形式上也受其他领域的相互影响。如陕西门凤翔神画,就受传统戏曲影响较大,有古老的脸谱形式;不仅如此,体量上,要威武雄壮,大,也是很重要的特点。


湖南隆回县的滩头木板年画,主体形象在着装和面部表现上受戏曲舞台装束影响较大,身边亦有麒麟状元郎等形象相随。色彩丰富,繁复,是很重要的特点。而“老鼠娶亲”这种一项表达,更是充满传统农耕文化的要素。
不仅如此,按照湖南省物质文化资源库的介绍,滩头木板年画本身“过去的服务对象多为普通民众,难登大雅之堂”且讲究视觉的冲击力,“具楚文化特色,艳丽、鲜明,对比强烈,使人产生兴奋、欢快而热烈的情绪。”其服务对象和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普通农民为基础的群体,是一种朴素的情感表达。

徽州板凳龙,主要是聚族而居的徽州村民自发表演,在每年的传统佳节中自娱自乐的活动;其服务对象和表达意义同年画等类似,除此之外,舞龙还有非常强的群体教化功能,是宗族用以团结族群,增强凝聚力的有力途径。
类似的乡土审美典型意向还有风筝,比如赫赫有名的潍坊风筝;潍坊风筝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兴趣和理想。

当代土味审美:要强烈而具象+大体量
扎根于乡土文化中的传统土味艺术在当代逐渐发展,而在当代,这种地方艺术随着不断演变,逐渐褪去了原先原始偶像崇拜的意识和传统生活生产要素的影响,融入了更多当代潮流元素,呈现出愈发明显的夸张化和实用主义特征。
比如,还是以风筝为例:


当然还有更典型明显的,就是各类土味建筑的产生。由于审美表达与文化是一体的,产生这点的原因也同前文所述相同,而随着乡土群体的解体分裂以及心理的改变,基于收入水平上升的经济基础,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乡土社群的审美尤为偏好具象性表达,用最直接且具备视觉冲击效果的方式来凸显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和代表性身份象征。
这一点在建筑和与之相关的雕塑等设施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建筑为例,最具代表性的是近年来频繁出现地方政府、企业或是个人建立的完全具象化的建筑。典型的例子有福禄寿大酒店、阳澄湖畔的大闸蟹生态馆、白洋淀鼋型建筑、贵州湄潭县茶文化陈列馆等,不胜枚举:

位于河北的福禄寿大酒店是赫赫有名始祖级别土味建筑,不过看着就很具有足够喜庆,足够大体量的特征,“有排面”“大气”,知道一次就能过目不忘,这就达到了效果。

金鳖馆坐落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内,金鳖馆东西长68米、南北宽46米、高18米,总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也评为世界上最大的鼋(yuan)型建筑---虽然这两只大眼看着有点惊悚。但不论造型如何,它的设计目的一样达到了,具象的形象毫不遮掩地昭示着建筑的用途和目的。

位于江苏昆山市的大闸蟹生态馆,长75米,高约16米的“超级大闸蟹”,也是完全具象化的表达手法。
诸如此类的建筑表现手法在全国范围也是非常多的,总体而言都有个特征,就是位于乡土文化圈和地区内,产品也多以农副产品,食品等相关,将这种简单朴素的诉求最大化。
土味文化和审美出现的根本原因
由土味文化产生载体的主要人群可以看出,它们主要是来自相对不一线的城市或乡村地区的青年群体;从客观环境角度来看,当下中国处于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商品经济不断推进的时期,看起来土味文化是青年群体对自身身份的宣扬和声音的表达,根本上反映的是广大传统文化集中的偏远地区,乡村地区同大城市之间的割裂。

在文化上,传统乡土社区原本是拥有深厚且非常实用的文化体系的,这一文化体系本质上主要基于以下两点来构建: 一是以血缘宗亲关系为本的婚丧嫁娶活动; 二是以农时活动为本的传统习俗。这两点共同组建并决定了传统乡土社区群体的思维方式、兴趣点和文化需求。因而可以发现,传统乡土社区的文化体系体现的正是追求稳定、安定为核心的。
在城市化和商品经济化之后,由于乡土社区内部的离心作用和分裂断层,这一稳定而朴素的文化体系也正在破裂并走向迷茫。
出于同以城市为引领的当代核心社群的脱节,而这一趋势正在扩大和急于试图融入的考虑和心态,当代乡土社群文化也出现了一种趋势,即为: 以经济差距缩小为基础,在生活方式、习惯、生活生产资料上模仿并跟随城市社群。但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生长环境的差异,此种方式往往在物质上体现差异化的表现最为突出。因为接受这种文化表现的受众群体的一部分也正是同样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传统乡土人群,这样的表现方式也是最有效、最易被同类群体所认同和接受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效益,影响最大化,获得足够的认同感和承认,但这种审美方式实际上反映了乡土群体的审美必须依赖外界因素和客观存在而表达,自在自为的精神并没有独立呈现出来,未能真正发现它的内在本质,从而无法用清晰而嘹亮的艺术语言方式去表达———所试图彰显的精神本身在这样的阶段还是同个别的,直接的感性事物为同一种东西。土味文化这种自发性,最具冲击力和表现力的亚文化形式,也就在高度存在感感中进入了主流大众的视野。

在建筑领域上所流露出的乡土人群对于身份认同感和存在感的迫切需求更为明显: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的上升和拥有一定经济基础,才有能力构建那种一定程度上大体量夸张的建筑,这种独一无二的身份感和归属感,对于急于寻求认同和融入主流文化公众视野的上升阶段的乡土群体来说非常重要。
这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审美表达是雕塑和建筑装饰上的具象化,比如很多当代乡土建筑装饰上常用的大型狮子雕塑、鹰形雕塑,或是各类号称世界最大雕像的建设,如最大关公像、菩萨像或是佛像,或是小洋楼顶部用不锈钢球串联而成的装饰,愈多表明户主财富越多( 多见于浙西北) 等。此类建筑的层出不穷的背后反映的正是乡土社群审美的直观体现与表达,所集中出现的背景都具备两个要素: 一是区域经济经历了短时期内的快速上升,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但同时缺乏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是建筑的用户本身或是主要意向受众群体为乡土人群。
由于用户本身不论是区域人群个体还是地方政府,所代表的都是乡土社区的形象和利益,因而这样“土味”建筑和雕塑所存在的区域绝大多数群体就是正处在转型期的乡土群体———而这样的建筑和设计所要吸引关注的群体一般而言也正是新兴的、处于转型期的乡土群体或边缘城市群体: 他们拥有经济实力,敢于且愿意消费,并且对于这样的审美表达能够直接理解并接受,因而这样的建筑表达方式能够充分吸引乡土群体的注意和认同。

因而,从审美转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乡土群体在建筑和社区的需求上目的和要求很明确: 就是要求获得认同感、存在感,重获发展主导权与话语权,获得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作为边缘群体被遗忘的认可和尊严。
如何看待土味文化播影响力?
在当下土味文化的传播中,网络就成为了最广阔的传播平台,通过信息时代畅通快速且无所不在的网络,用极具渗透性和冲击力的方式自发向社会传播。在官方渠道上可以看到如以东北小品、乡村生活剧情为代表的文化传媒作品; 而在民间渠道上,则可以看到近年来以快手、抖音视频、各类直播和短视频平台为阵地的自发性的文化传播现象———基本为新奇、刺激、大尺度的视频,以及喊麦这样的表演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基于当代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和信息传播的实时性,这一类以视频为主的文化信息得以迅猛发展,并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快手直播为例,据其CEO宿华称,在 2017 年其已拥有约 5000 万/日活跃用户,而其中87%的用户为90后。而在这样惊人的发展和影响力的背后,正是数量庞大的乡土社区群体的支撑。虽然近年来这类文化现象争议很多且备受诟病,但反映出的正是年轻一代乡土群体迫切渴望获取主导性群体的关注和认同,并自发进行创作的现象。

与此同时,以年轻人为绝对主力军的B站,也成为了各类土味文化和素材的传播地,不断的被重新演绎。在这里,土味亚文化的范畴已经超出了国界的界限,比如最近爆火的的黑人抬棺视频,看似滑稽荒诞,其实是来自非洲加纳的传统葬礼文化,用一种戏谑的手段去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也是对过去和悲伤的告别,以及对财力和排场的展示。

尾声
其实对于大变革时代这些种种土味文化的表达和意义,都可以用看待这一视频的观点来形容,那就是,无论从这里你看到的是滑稽可笑还是戏谑,都应该用尊重理解的态度去对待这些文化现象,毕竟对于这些经历者来说,这就是他们愿意毫不遮掩去表达自己喜悦和悲伤的方式,是面对生活的大变更依然要生活的更好的方式,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参考资料:
【1】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93 - 94.
【2】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3】李星华.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直播平台发展现状及影响———以手机直播平台为例[J]. 中国报业,2018( 5) :88 - 89.
【4】快手. CEO 宿华: 5000 万日活用户中 87% 是 90 后[EB/ OL].[2017 - 03 - 20]. http: / /tech. qq. com/a /2017032 0 /031884. htm.
【5】黑格尔. 美学( 第 2 卷)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48 - 51,78 - 86.
【6】陈绵水,冷树青. 中华农业文明的早熟、融合发展与再生性[J].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2) : 72 -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