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二怒汉》——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

2022-04-26 10:04 作者:小小与记事  | 我要投稿

爱一个人会让你感觉更有力量。爱不是拖累抑或负担,爱是治愈。如果爱让你感觉到负担,极有可能是你自己目前状态不对,抑或这段关系本来就不健康。

《十二怒汉》是法院学子必看的一部电影。没查过相关资料,有些好奇为什么要设立陪审团呢,陪审团成员都不是法警相关专业的人,由他们来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处以何种刑罚是否是恰当的。

不过电影是真的好看。长镜头对台词及演员功底都有很高的要求,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做到了。其实我个人在观影时最感兴趣的是对原本看似确凿的案件一点点提出疑问的过程,随着影片的推进,有种跟着一起抽丝剥茧的愉悦感。

十二名陪审成员需要全部意见一致来决定一名18岁青年的生死。有两名证人指认这位18岁的青年是弑父凶手,我们都会不加思考的接受证人的证词,认为他们说的全是真实可信的,但这个相信背后隐含的是听者已经把被告所说的话认定为不可信的,他只需要找个人证明被告不可信即可。因此,基于对被告的保护,“疑罪从无”的设定是十分合理的。

影片中建筑师对于证人的证词反驳那句话说的极好。既然你如此相信那位老人的证词,为什么就不能相信那名青少年的话。这句话点破了陪审成员先入为主认为青年就是凶犯的想法,但是陪审成员的任务就是找到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质疑。可以说,影片开始,除了建筑师,其它11名陪审员都没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观影过程中,个人感触最深的就是思考与质疑的重要性。上段提到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自己也有很多。对于他人的话不加思考的接受真的显得整个人很愚蠢啊。

影片开头便是庭审结束,坐在被告席上的那名被怀疑弑父的18岁青少年的脸一扫而过,接着就是陪审员进入房间内讨论并判断这名青少年是否有罪。观影时我还纳闷,对于案件难道都不做一下简单的介绍么,一脸懵逼的继续看,随即我突然意识到案件必然会在陪审员的讨论中逐渐还原(ps:这不废话么)。不得不说,刚进入房间内的前五分钟是我看的最憋屈的一段。我在内心呐喊,你们是要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的人啊,怎么可以这么无所谓,这么不当一回事呢?虽然导演意在通过这混乱的五分钟初步展示了12名陪审员性格特征,也暗示了接下来的讨论中他们将扮演的角色,但我就是觉得憋屈啊,迟迟不进入正题,对待人命跟玩似的。当然,我前面的情绪积压的越浓烈,后面故事情节的呈现才能让我更投入,这就是影片中基本都会用到的弹簧筋理论。当然,电影技巧并不是我的关注点。个人更感兴趣的是对一个原本看似确凿无疑的案件提出疑问,进行推理及验证这个部分。

首先是建筑师提出疑问一,那把据说只有凶犯才有的弹簧刀其实很容易购买到。在这里,我猜想导演意图讽刺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办案机关貌似也并不是很用心啊。所以这把刀一定是被告当晚购买的那把吗?

疑问二:事发地在城轨附近,案发时有城轨经过,这么大的噪声那名老人是否能那么清楚的听到那声“I am gonna kill you”?假使能听到,他是否真能分辨那句话一定是被告所说?假使真能分辨,说了那句话是否一定意味着要杀害某人?如果假设这些都是真的,那也就意味着被告属于激情杀人,而激情杀人的人会在杀人后马上把刀上的指纹擦掉吗?然后跑出去冷静三小时再回来取凶器。这行为不符合正常的逻辑。

疑问三:一位跛脚的老人能否在15秒内走出卧室和长廊,他所说的看见被告跑下楼梯,是看见脸了吗?还是一个背影?看,证人的证词也是先入为主的,默认了当晚出现的人一定是那名青少年。

疑问四:一个善于用刀的被告会在激情杀人时使用错误的用刀手法而不是常用的手法么?

疑问五:一个深夜躺在床上睡不着觉的近视的女人会在60米开外看清楚杀人凶手的真实面貌么?如果这名女性证人直接指认是那名青少年,起码说明这名女性也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默认当晚出现在房间内的一定是男孩本人。看,我们不可避免的都会在有限的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主观臆断,所以建筑师的质疑、推理和求证精神真的真的很可啊。

只能说,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

《十二怒汉》——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