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健身量化:原理解析》第三章 变量控制与动作选择

2023-08-07 08:50 作者:星霖w  | 我要投稿

第一节 计划变量控制1:频率和分化方式

训练频率

  一种指的是健身者一周训练几次;另一种指的是健身者把某一部位一周练几次,或者在一周内连某个动作几次

分化方式

  初学者采用无分化(全身训练)的方式开展健身,待全身训练方式提高较慢时,再开始采用二分化(上、下肢训练)的方式开展健身;待二分化方式提高也较慢时,再开始采用三分化(胸、背、腿分化训练或者蹲、推、拉训练)的方式开展健身。

第二节 计划变量控制2:强度

  6RM以下(配重为极限重量的85%以上)的训练,属于高强度训练。

  6-10RM(配重为极限重量的75%-85%)的训练,属于中高强度的训练。

  11-20RM(配重为极限重量的60%-75%)的训练,属于中低强度的训练。

  20RM以上(极限重量的60%以下)的训练属于低强度训练。

第三节 计划变量控制3:容量

一、怎么定义高容量、低容量的概念?

  高于50次的训练,称之为高容量低于25次的训练,称之为低容量,在25~50次区间范围的,称为中等容量

第四节 计划变量控制4:组间休息时间

通过两种方式严格控制自己的组间休息时间:

  1.配置一个功能单一的计时器

  2.通过呼吸来严格控制组间休息时间

第五节 计划训练变量5:动作

一、不同训练体系看待动作的逻辑

  1.形体训练者挑选动作的逻辑

  在进行分化训练的时候,健美者通常也是根据肌肉群进行分化,比如:

  零分化:全身肌群。

  二分化:上肢肌群、下肢肌群。

  三分化:胸部肌群、腿部肌群、背部肌群。

  五分化:胸部肌群、腿部肌群、背部肌群、手臂肌群、肩部肌群。

  在零分化和二分化的情况下,健身者为了健身的效率,就会优先考虑大肌肉群、复合动作;在三分化和五分化的情况下,健身者则会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动作。

  2.力量训练者挑选动作的逻辑

  力量训练者通常喜欢把动作分为三种型动作:

  (1)蹲类动作:深蹲、硬拉、罗马尼亚硬拉、剪蹲。

  (2)推类动作:卧推、俯卧撑、双杠臂屈伸、推举。

  (3)拉类动作:引体向上、高位下拉、划船。

  力量举的训练分化逻辑是按照动作进行分化训练。比如:

  零分化:蹲、推、拉三类动作每次都训练。

  二分化:一次连蹲+推拉类动作,一次连拉类动作;或一次连推+拉类动作,一次练蹲类动作;或一次练蹲+拉类动作,一次练推类动作。

  三分化:一次练蹲类动作,一次练推类动作,一次练拉类动作。

  3.功能性训练者挑选动作的逻辑

  功能性训练挑选动作的基本逻辑:

  (1)不挑选坐姿和仰卧位的训练动作。

  (2)不挑选固定器械动作。

  (3)不挑选单关节动作。

  4.减脂者挑选动作的逻辑

  减脂者通常会选择以下类型的训练进行减脂:

  (1)单位时间热量消耗低,但容易恢复的训练。

  (2)单位时间热量消耗高,但不容易恢复的训练。

  (3)单位时间热量消耗高,不容易恢复,同时要求减脂者有很强的训练基础的训练。

二、在制定计划时,挑选动作的原则

  原则1:复合动作优先考虑

  原则2:大肌肉群的动作优先考虑

  原则3:自由重量动作优先考虑

  原则4:能弥补短板的动作优先考虑

  原则5:适用范围广具有功能性的动作优先考虑

  原则6:并不是动作越多越好

第六节 其他变量

  动作节奏

  动作速度

  动作幅度

  次间间歇

  健身者有三种次间间歇方式:无间歇、短间歇、长间歇。


《健身量化:原理解析》第三章 变量控制与动作选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