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碧学习训练Ep113~120】二十周习惯养成day120——学习总结

2020-12-19 23:55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这是老碧的知识学习实验室的最后一轮学习实验,也是今年最后一轮学习内容,之后会改名为,老碧的学习日记,记录我当天的学习内容。

实验的初衷是为了了解,老碧本人,一个一直以来无系统、情绪化、随缘学习者,对于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知识的学习速度、质量、效果,在实践中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终的目标,其实很单纯,就是有独立阅读一些原版书、文献的能力,对自己的生活节奏与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控力。

这20个月的三轮实验,我学习了外语、数学、经济学、心理学、法理学等内容,下面按照愉悦度、舒适度、便捷性以及实用性四个方面来说说这几门学科给我的感受。

a.愉悦度数学>外语>心理学>法理学>经济学

这个事情应该与个性有关,我偏爱两种事物:
一种是能带来直接成就感的事物,就是在一件事物上,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的程度,因为反馈我会更喜欢这件事,比如,数学用一个知识点解出一道题,或者外语书一开始看很难,过一段时间看觉得简单很多,这都是成就感;

另一种是能解决我的困惑的事物,我常常会因为想不通一些事而烦恼不堪,科学成理的解释以及应对机制,才能够解除我的困扰——

我常常会在无外因触发的情形下陷入负面情绪,心理学的许多内容会让我在面临这种事的时候不会因为束手无策而愈加慌乱,情绪恶化,这个是与我个人生存息息相关的,也是最初级基础的需求,所以会偏爱心理学理论;

法理学则是会在我看到一些所谓的伦理学悖论或者事情处理方式的两难抉择时给我一些思路,其实法理学比起具体的部门法来说更像一种哲学、思路、价值观,并且这种价值观是世俗意义的,那么对于现实中面对的种种不平,提供了一个准绳,也算是减少思维负担的一种方式,法理学虽然也是事关外物关系的学科,但更接近个体直接生活的环境本身;

经济学更像是一种度量方法,是一个人向外拓展的工具,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人所处的视角是与现实世界是有一定距离的,和许多工科学科一样,以一种相对理性的方式(即数学建模)去度量世界,而大多经济学规律,其实往往来自于经验性的总结,可能因为我对外物的兴趣相对比较小,所以,学习起来的趣味性感觉就会小很多。

b.舒适度:心理学>数学>外语>经济学>法理学

首先,个人思考越多的内容,学习起来舒适度越强,我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对于自身的状态观察反思很多,那么,日常生活中积累最多的,除了心理学还有运动科学知识,不过在b站内容上没有反映罢了。

其次,个人偏好抽象性强的学科,依然和自己个性偏内倾有关,数学理论方面以及语言学本身的内容,抽象程度相对还是比较高的。

再次,逻辑性越强的学科,学起来因为有逻辑链作为轴,比较容易拎起来,而逻辑往往以数学形式展现会更加简洁,所以经济学比法理学学起来舒服。

c.便捷性:法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外语>数学

便捷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二次加工的过程,识记内容越多,逻辑内容越少,学习起来越便捷,机械记忆的学习关键,在于等时间内的重复频率,简单粗暴。

把外语放在靠后位置是因为,个人观点外语翻译过程中大脑的工作量往往巨大,语言转译过程,是一个抽象再具象的过程,如果只见枝叶而不见森林,整体逻辑拎不清,翻译出来的东西往往奇奇怪怪,佶屈聱牙,所以也是其过程也是相对复杂的。

d.实用性:经济学>心理学>法理学>外语>数学

实用性就是其中的某个原则直接拿出来迁移到生活中的能力,数学和外语在实用性方面,更类似于学习学科的工具,其本身作为一门学科,数学、语言学,则更关注于其本身,而非其怎么用,哪怕是应用语言学这种冠以“应用”的分支学科。

其他几门课的实用性,只要看看某些专业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出现频率便可见一斑了,比如,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等概念的出场率显然比“法不溯及既往”这种概念的频率要高太多,就知道,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实用性要比其他高很多了。


新的一年,我会继续学习,把西方经济学慢慢整理完,然后,会继续分享读书笔记,数学基础和外语积累会保证较高的更新频率,其他内容则有空就发。新的一年有52周,保证200天左右的学习记录作为一个基准线吧,以文章为记录。

年终最后几天,我给自己放放假,休息几天,我们明年再会,再一起努力昂!爱你们!

【老碧学习训练Ep113~120】二十周习惯养成day120——学习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