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为什么卖方爆仓?期权什么情况下会爆仓?
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期权是一种新鲜的投资方式,国内第一只场内期权的上市时间不过是2015年。近年来我国的期权品种不断扩容,许多投资者对期权的交易特性还不是很清楚,那么期权为什么卖方爆仓?期权什么情况下会爆仓?

下面以“上证50ETF购2月2900”为例,2月24日是该期权的行权结算日,拥有期权的投资者,可以按约定的行权价,以2.9元价格购买50ETF,1月初50ETF的市价为2.91元,那么理论上期权内在价值= 2.91-2.9=0.01元
恰逢50ETF大涨,一个月涨幅达8.93%,到了1月24日收盘价为3.17元,那么理论上期权内在价值=3.17-2.9= 0.27元,期权价值的涨幅高达26倍!

所以期权的内在价值就是高度依赖行权价这个支点,跟随着市场价格变动而变动。上例50ETF只涨了8.93%,期权就跟着上涨了8倍,而后来下跌11.67%,期权就跟着暴跌92.6%,可见期权的杠杆是非常大的。
具有那么巨大杠杆的期权,是不是很容易就会发生爆仓?
买方不爆仓
初涉期权的投资者,一看到“期”字,就会马上联系起让人恐惧的名词:“爆仓”。
期货、融资融券之所以需要保证金,是因为当市场波动很大的时候,你的持仓浮动亏损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你缴纳的保证金,如果你不追加保证金,那么就会被强行清仓,浮亏变成实亏了。
因此只要一个金融产品不承担义务,不需要保证金,就不会有爆仓的风险
期权的买方购买的是一种权利,可以到时根据情况执行或不执行这种权利,所以不会有爆仓的风险,所以专业术语上也叫权利仓。
期权的卖方卖出的是一种义务,需要缴纳保证金,所以会有爆仓的风险,专业术语对于这种卖方叫义务仓。
这种买卖双方的情况和保险很类似。我经常坐北京-广州的航班,在购买机票的时候,我都顺手买一个10元的延误险,心想万一意外发生了,这样可以让我发一笔小财,弥补延误造成的不爽。

如果飞机真的发生延误超过4小时,保险公司将会赔给我400元,那么我购买的延误险收益率是(400-10)/10 = 3900% !,如果没有发生延误的话,我最多也就是损失了10元。
作为期权的买方就像买了一份保险,不出事就最多就是亏了保费,那就是损失有限,不会爆仓,不会有更多亏损!所以一张期权可能涨了20倍,也可能涨了100倍甚至更多,但它最多亏损100%。
因此购买期权的魅力在于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亏损有限,收益无限
但作为期权的卖方, 就像保险公司,收取了区区10元保费,航班不延误就纯赚了保费,一旦航班发生延误超过4小时的情况,就必须执行卖方义务约定,必须支付了400元赔偿金给保险购买者。
由于承担义务,所以期权的卖方通常是要有抵押品的(50ETF或者保证金),如果方向错误,卖方就必须追加更多的担保品,如果没有能力增加担保品的话,就会有爆仓的风险。
期权什么情况下会爆仓?
期权是有爆仓风险的。期权爆仓是对期权义务仓而言的,期权义务仓建仓需要缴纳保证金,与期货一样,当保证金不足以弥补亏损或者不符合交易所要求时,就会被强制平仓。
对于期权权利仓而言,虽然没有爆仓风险,但是会有“权利金”归零的风险,这会导致权利仓亏完所有的权利金,在结果上与爆仓是一样的。期权权利金归零的情形有如下:
【1】临近到期日时,虚值期权价值归零,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可避免了,只要在临近到期日前避免买入虚值期权即可。
【2】到期日一过,权利仓没有行权,权利金归零。
【3】行情大幅波动时,期权的内在价值消耗完毕,期权权利金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