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感1《十三邀》第七季 对话彭凯平

2023-04-10 11:27 作者:子燊08  | 我要投稿

1、彭:前天晚上我和崔健在一起,他认为信息压抑,心理学有证据,就是这个思考太多,行动就少,对吧。

许:所以过度思考就会造成这样。

 

l 如果信息压抑是因为过度思考而行动太少导致的,那么当我们进入类似压抑的状态时,可以尝试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去解决,就是说先把大部分的信息放一边,把那些能立马指导实践的信息先用起来。通过实践来逐步地消化信息,去粗取精,以缓解思维过载的压力。

 

2、彭:这其实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特点,大约在40多万年前,人类的一次伟大的心智革命,就是我们开始前额叶发达,就开始想事,一想事就不太行动了,甚至有一个教授叫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他就发现那些过度思维的人,其实最后就是行动偏少。

许:所以现在我准备开始越想越少一点。

 

l 之前看脑神经方面的文章有提到,人的大脑是单进程系统,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项任务,目的是减少能量消耗。从这个角度看,人在思考的同时很难再开展行动。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方我们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但走路对于成年人来说已经成为了“本能”,只需消耗一点点的能量,而大部分能量还是被用于看手机。因此“一心多用”只会让能量消耗过快,大脑很快就会进入疲劳状态,从而拒绝营业。

1+2

3、许:这种迅速遗忘的东西,会让你不安吗?

彭: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也是非常正常的,人是选择性记忆的,这个记忆它就受到个人的心理的影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有一部分人,他是不应该遗忘的。

 

许:那你应该是属于反思的那个小群体?

彭:我觉得我和你都应该属于这样的人,因为我们实际上是喜欢把过去的事情,再用理性的方式,全局的方式,比较的方式,逻辑的方式再过一遍。但有些人选择遗忘,我觉得也是很正常的。有些失去亲人的人,他不想回忆这样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的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他们,所以我觉得该遗忘的忘。大家都那么反思,也没必要,对吧。

 

许:那你担心这么说有美化痛苦之嫌吗?

彭:美化的一个潜台词就是把它忘掉,把它藏起来,把它抹杀,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就是超越这样的创伤,不是忘掉痛苦,更不是否定痛苦。

 

许:或者说,因为这个问题也会困扰我,就是我有时候把整个的,比如社会的,集体的,甚至制度上的困境,都最后变成了一个自我化的,这东西是不是也是挺大的伤害?

彭: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学期我要上两门课,一个叫文化心理学,一个叫社会心理学。就希望从上个学期的积极心理学,个体的体验的改变来进入到文化层面的和社会层面的改变,这种社会的动力,群体的狂妄,以及这种制度上的一些设计,如何让我们人变好或变坏,这个反思和这个纠正,其实要做的,我其实已经有点不太喜欢聊积极心理学了。最近我都不更新我的微博了。

 

l 彭老师认为,改变了个体层面的心理状态,就能改变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心理状态。对于个体层面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在过去的十年和YQ期间,彭老师的主要方式是倡导积极心理学和编写相关书籍的,采访中提到彭老师有一本YQ期间写的书,叫《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畅销20多万册。

l 而对于个体未来的心理状态的改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反思,一种是遗忘。多数人选择后者,少数人选择前者。但无论是反思还是遗忘,都是可以的,都应该得到尊重。

l 回归到个人的视角,上海封控期间收入严重下滑,所以YQ后的重建工作不仅包含物质经济层面的重建,还有内心精神层面的重建。在重建内心精神层面时确实依靠的是反思。彭老师在这里也提到了具体的反思方式,包含理性,全局,比较及综合这几种。

3

4、许:为什么国人的弱势感这么普遍?

彭:我认为这是“社会比较”出来的,中国人往往要跟强势的人比,跟厉害的人比,这样容易造成不正常的非理性的判断。

 

许:这也是中国社会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吗?

彭:中国人很大的特点就是追进步,要求自己进步,要求自己高尚。

 

许:但这点其实挺矛盾的,你看如果说,罗素看到西湖边上人力车的大爷都这么开心,他也会有他的幸福感,怎么到现在好像变成一种普遍觉得被剥夺感那么强?

彭:所以就是说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往上看求进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不能把他泛化,不能把它强化。

 

许:但这点又挺矛盾的。我们但凡出任何一点事情,我先封起来,我们这个社会心理对墙的需求特别强烈。

彭:对对对,我觉得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农业文化一个很重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那我们一定要经营好自己这块土地,一定是守住自己的田,那个本,那个地。

 

许:这样的一个传统这么漫长,我们应该打破它吗?

彭:我觉得文化应该创造,它打破不了,因为它永远会影响到我们,潜意识的,下意识的,没有一个文化它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地去适应,不断地去变化,适应其实这个潘光旦先生有个很好的翻译,叫做“位育”,就是说我先接受,然后我再变化。叫做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l 如果能保持开放平和的心态,偶尔和更优秀的人比较也不一定会带来焦虑,反而能打开自身的格局和视野。此后终究是要回归现实,做好日常的对内比较,这样不仅能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还能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下找到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向。

l 这里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做个简单的翻译,大概意思是:为了能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首先是天和地要各司其职,然后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l 建议辩证地看待国人“既要进步又图安定”的社会心理特征,警惕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二元思维的简化在这里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突出,只会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于他人的不同选择,能理解则理解,不能理解则尊重。反之,也要坦然地接受他人不认可我们的选择。

4

5、彭:我们现在很多人出是第一人称:我烦,我要,我得不到,为什么就是我对吧。这个就是第一人称,但是你自己换一个角度,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比如说凯平为什么这样,知远为什么这样。那其实你就已经变成了上帝的视角。

许:跳出来重新看自己。

 

彭:对,就不一样。也有人把它叫做心理隔离。

 

l 在上帝视角看问题的好处:摆脱了情绪的束缚,重新回归理性。

l 多数人只知道怎么面对成功的鲜花和掌声,少有人跟我们讲怎么面对失败的压抑和自卑。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看失败,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中有可控的,也有不可控的。成功只是偶然,而失败才是常态。对于不可控的因素乐观面对,可控的因素要谨慎对待。

l 那怎么个谨慎法?这里借助王德峰老师提到的道家和佛家的入世思想来表述。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即顺应大道,减少人为因素就能无所不为;佛家说“无心而为”,即做事要专注于过程,享受过程,不要在意结果,因为在意结果就会沾染上业,最终要遭受业报。

l 做事之前,我们辨析清楚哪些关键因素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在做的过程中,面对不可控的我们要顺应时局,保持乐观心态,面对可控的因素要专注于过程,顺势而为,尽量不掺杂私心私欲;做完以后,如果结果如意,就感恩幸运;反之,如果结果不如意,那就反思可控的部分还能怎么改善精进。

5

未完待续...



观感1《十三邀》第七季 对话彭凯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