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万历十五年》,随便记点

2023-07-31 00:47 作者:红尘远上  | 我要投稿

心爱女人的儿子不能被封为太子,自此皇帝开始跟群臣摆烂。

明朝组织缺乏分析统计数据的技术和思想,对体制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分为文官和武官两方面。 对文官来说, 一是各县税收漫无标准:富裕县税收多一两个百分点,县令宦囊充裕;贫穷县如果按此标准征收,则是苛政;而富裕县和贫困县是不断在变化的,国初定立的某个县税收标准,在若干年后往往与实际不相符;缺乏统计使得中央无法了解各县经济发展的变化。 二是上级没有完全驾驭下级的能力:因为各级官员各自抽取“常例”,所以下级有自主财政权;而人事任免权力集中于北京。 三是文官集团需要用精神力量来补助组织上的不足。有的文官从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却可以领导仓促集合的民兵固守孤城,最后杀身成仁;有的文官不顾溽暑疫疾,与民夫同饮食、共起居,在洪水威胁下抢救危险河堤

对武官来说, 一是军队给养掌握在文官集团:帝国重文轻武的风气,使得完全不可能让军人自己组织和管理后勤。有时士兵抄掠百姓,士兵的长官自然要收到处分,然而事情的背景却常常是军饷积欠过久,军饷由文官控制,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文官可以毫不承担责任而由将领们代人受过。 二是军队补给线混乱:一个府县,可能输送粮食和银两给十几个不同的军队小单位;一个卫所,也可能接受十几个府县送来的粮食和银两。这种方法一经定制,盘根错节,任何高级单位也无法把补给线改组,以适应形势变化需要。

明朝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一个地区发生了问题,府县官自然责无旁贷。例如三千亡命之徒,丛聚为盗,当地地方官必受检举。他可以被指责为缺乏胆识以致失态严重,也可以完全相反被检举为浮躁轻率迫使亡命之徒铤而走险。这样,凡是发生事故,上级总可以归罪于地方官。这是因为周密的调查既费周折,而如果受罚者又提出证据为自己辩护,如所出事情,在他到任之前滋生,或者其过错出在邻县,或者由于上级指示错误,则法庭无法结案。悬案不结,责任不明,文官机构的运作规律也必被破坏,失去以后赏罚的标准。

明朝推行伦理道德作为治国标准,效果不理想,可没有更好方法。如果放弃四书上说的正心诚意,仁民爱物,嫂溺则首援,如何能使两千名京官对事物有一致看法?又有什么更好的标准去教育全国约一百万读书人?个人私心会随时变迁,只有伦理道德相对不变。比如邹元标,26岁得中进士,当时没有任何官职,但是敢根据圣贤的指导,弹劾当时中央最高官员张居正不肯丁忧得可耻可恶,因而他进士头衔被革,流放到贵州的穷乡僻壤;五年后冤案昭雪,任给事中,职司监察(相当于如今的中央纪检委),然后又两次上书批评皇帝不能清心寡欲、有错不改,引用“欲人勿闻,莫若勿为”的谚语,说皇帝没有人君风度。两次上书哪里来的底气?靠的就是道德上的权威。(古代的封建道德不完全服务于皇帝。读书人或是追求的是对道德忠而不是对皇帝忠;或是追求钱财,声名狼藉,搜刮自肥得让人愤慨;或是介于两者之间,会在灰色地带取得一部分额外收入,以保持士大夫阶级的生活水准,也保持情操)

而这也使得军队退伍后难以生活:对退伍普通士兵,在军队里学到的技术和养成的起居习惯,已经难于再度适应农村的生活(存疑)。对退伍军官来说,我们的退伍军官也难以担任民政职务,因为我们军官在长期训练中所培养的严格和精确,退伍后竟毫无用处,他会发现在军队以外,人们所重视的是仪表、文辞、辩才、圆滑。 申时行,体会得到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他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调和阴阳很是复杂,所以他放低标准,期望“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若有一种体制or哲学or道德,能把人们公认的理想和私欲结合,阴阳合一了,自然也就不再需要费大劲调和阴阳,但是这体制我还未曾听闻,这哲学我知道,这道德处处都是)。 ​ ​用严政考察官员,会使得行政体制人心惶惶,不稳定,还容易引发相互包庇。 ​

《万历十五年》,随便记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