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下直观,当下直观!

2023-02-16 00:46 作者:不二方可无为  | 我要投稿

用主观的臆测替代客观的观察, 用彼岸的幻想替代此岸的现实, 不能摈弃一切好恶当下直观, 这种事情,无论现实和历史中,因此而产生的祸患、酿造的悲剧,难道还少吗?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杨伯峻:孔子说: “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 钱穆:先生说: “人人都厌恶他,必得仔细审察。人人都喜好他,也必得仔细审察。 ” 李泽厚:孔子说: “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一定要考察。 ” 三国魏王肃曰: “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 详解:长久以来,中国人最大的学问就是整人的学问,何以如此?大概都要归功于两千多年来腐儒及其徒子徒孙们的折腾。 瞧瞧上面四位的解释,无一不从人与人之间的计算、算计说起。 察颜观色、相人之术,无论高低贵贱,个个精通,这与人斗的无穷乐趣,演化出无穷的把戏。而无穷的把戏,却只有着最简单的逻辑。 道、人、众,就用这三种元素所构成的逻辑关系,竟制造出两千余载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可悯可叹。 由“我本位”的“道、人、众”逻辑,相应就产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的通常断句。 在该种逻辑下,道,必然只是一己所尊之道,以其道去衡量世间一切人,则分出正道与非道之众,这是一切“道、人、众”逻辑的同一基础。 当众之道与其道不同,则有“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之类见解,无非是发发对多数人合伙一起折腾少数人的牢骚。 此举必高扬所谓“道本位”的大王旗:多数人非道是错的,真理在少数人手里,要反抗多数人的暴政,诸如此类。 而当其道忽悠众人大功告成,挂上牌子成了众人之道,那就少数服从多数,就要“君本位”,就要万河归海。 说东说西,百般伎俩,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我本位”而已,道归我,人依我,众服我,我是最大的。站在这种“我本位”之上,当然就会如四人所解的,把本章两“之”都指代成某种可以用“我本位”去套用的人。 一个“他”字就显露一切,他者,非我族类,必统之一之而后快矣。 摈弃“我本位”的独断,以“众”为众,相应就有如下断句: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众”, 有大众、 有小众, 无论以大压小还是以小卖小, 都不可能是真正的“众”。 “众”,必须显现“众相”之“众”,对任何一种现象,不同人会显现出不同的好恶程度,相应就有了“众相”之“众”。 那种对所有现象都万众一心、一种色彩、一种声调、一种气味、、一种味道、一种思想、一种行动,是无“众”可言的。 “之”,指代前面的“众”,包括现实中的一切现象。 “好之”,以之为好而好之; “恶之”,以之为恶而恶之。 认为好的喜欢,认为恶的厌恶,这都是人之常情。而人之“远虑”,离不开对现实中一切现象的“察”。 “察”,无所谓好恶,而带着各种好恶去“察”,就无所谓“察”了,只不过继续“我本位”逻辑的把戏。何谓“察”?分辨、明察、知晓也。 只有排除一切好恶,当下直观,才有真正的“察”。任何人都有其情绪、好恶,但这情绪、好恶就是“察”的最大干扰, “远虑”离不开“察”,而“察”就要摈弃一切好恶,当下直观,这样才有可能进而“远虑”。 “焉”, “于此”的合音。当下直观,就是“于此”直观,离开了现实的此岸,幻想那虚无飘渺的彼岸,是没有“察”之直观可言的。 “人无远虑”之人,没有深远的审察、思虑、谋划,在“必有近忧”的缠附祸患里,归根结底最大的祸患,就是以一己之私对“众”、对“众相”、对一切现象恶之、好之,不能摈弃一切好恶当下直观。 用主观的臆测替代客观的观察,用彼岸的幻想替代此岸的现实,这种事情,无论现实和历史中,难道还少见吗?由此而产生的祸患、酿造的悲剧,难道还少见吗?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警示。那些不断玩弄“我本位”“道、人、众”把戏的腐儒们,那些高喊打倒孔家店的痴儿们, 避坑落井中求火奴鲁鲁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地又干了些什么?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一切现象,当被认为是恶的就会被厌恶,对此必须摈弃一切厌恶当下直观;一切现象,当被认为是好的就会被喜好,对此必须摈弃一切喜好当下直观。 ————————————————————— 缠论于市场中同样是当下直观,不着过去,不臆未来。 文摘: 1.但真正的理性从来都是当下的,从来都是实践的,而实践,从来都是当下的理性。就像性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理性也一样。 2.对于市场的参与者来说,首要且时刻必须清楚自己目前介入模式的当下。 3.投资市场中一个最坏的毛病就是根据盈亏进出,而盈亏不是先验的,是根据当下的走势当下决定的,是被动的,根据盈亏进出,就是根据被动的因数进出,这不是被动带套是什么? 4.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面对是都是鲜活的、当下的,而正如《论语》所说的,“由知、德者,鲜矣!”,必须直面这种当下、鲜活,才能创造。 5.战胜市场,其实就是战胜自己的贪婪、恐惧、愚蠢,本ID 的理论只是把市场拔光给各位看,而拔光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就等于征服一个人,对于市场,其道理是一样的。不干,不可能征服市场。对于市场来说,干就是一切。技术分析的最终意义不是去预测市场要干什么,而是市场正在干什么,是一种当下的直观。在市场上所有的错误都是离开了这当下的直观,用想象、用情绪来代替。 6.市场是有规律的,但市场的规律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是需要严格的分析才能得到。更重要的是,市场的规律是一种动态的,在不同级别合力作用下显示出来的规律,企图用些单纯的指标、波段、波浪、分型、周期等等预测、把握,只可能错陋百出。但只要把这动态的规律在当下的直观中把握好、应用纯熟,踏准市场的节奏,并不是不可能的。 7.这一切,和市场价格是否反映所有信息毫无关系,因为所有价格都是当下的,如果当下的信息没被市场反映,那他就是没被市场当下反映的信息,至于会不会被另一个时间的价格反映是另外的事情。站在纯交易的角度,价格只有当下,当下只有价格,除了价格与依据时间延伸出来的走势,市场的任何其他东西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8.而更重要的是,本ID的理论,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操作,都是永远建立在当下之上的。一般人,总习惯于一种目的性思维,往往忽视了走势是当下构成中的,而本ID的理论判断,同样是建筑在当下构成的判断中,这是本 ID 理论又一个关键的特征。 9.理论,只是把现实解剖,但真正的功力,都在当下,不光要用理论的眼睛看清楚现实,更要逐步让自己和走势合一。 10.本 ID 理论的基础部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交易市场建筑在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上,就是要把市场的本来面目还原,让人的贪婪、恐惧无所遁形,只有明确地知道市场当下的行为,才可能逐步化解贪婪与恐惧,把交易行为建筑在一个坚实的现实基础上,而不是贪婪、恐惧所引发的臆测上。只有智慧才可以战胜贪婪、恐惧。 11.感应,是当下的,如果当下你还想着前后,那你一定跳不好舞。股票也一样,永远只有当下的走势状态,股票的走势,没有一个必然的、上帝式的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当下赋予的。 12.所以,一切的预测都是没意义的,当下的感应和反应才是最重要的。你必须随时读懂市场的信号,这是应用本ID理论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如果你连市场的信号、节奏都读不动,其他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读懂了市场,但却不按信号操作,那这就是思维的问题了,老有着侥幸心理,这样也是无意义的。 13.由于市场是当下的,那么,投资者具有的思维也应该是当下的,而任何习惯于幻想的,都是把幻想当成当下而掩盖了对当下真实走势的感应。这市场,关键的是操作,而不是吹嘘、预测。 14.在某个阶段,你可能会形成这样一种感觉,你如同站在重重叠叠的走势连绵中,而当下的趋向,仿佛照亮着层层叠叠的走势,那时候,你往往可以忘记中枢之类的概念,所有的中枢,按照各自的级别,仿佛都变成大小不同的迷宫关口,而真正的路只有一条,而你的心直观当下地感应着。说实在,当有了这种市场清晰的直觉,才算到门口了。那时候,就如同看一首诗,如果还从语法等去分析,就如同还用中枢等去分析一样,而真正的有感觉的读者,是不会计较于各种字句的纠缠的,整体的直观当下就呈现了,一首诗就如同一自足的世界,你当下就全部拥有了。市场上的直观,其实也是一样的。只要那最细微的苗头一出来,就当下地领悟了,这才算是对市场走势这伟大诗篇一个有点合格的的阅读。 15.正闻、正见、正学、正行,无此四正,要在股市里终有成就,无有是处。正,不是正确的意思,所谓正确,不过是名言之争辩。正,是正是,是当下,只有当下,才是正是,才是这个。要当下闻、当下见、当下学、当下行,才是正闻、正见、正学、正行。而对于股市来说,只有走势是当下的,离开走势,一切都与当下无关。一切“闻见学行”,只能依走势而“闻见学行”,离开此,都是瞎闹。不符合当下走势的,上帝说正确也白搭。由此,入股市者,首先就要把所有面首、怨男的情绪、基因抛掉,化掉,如何能办到?也离不开当下,离不开在当下的走势中磨练。当下的走势就是一切,一切股市的秘密就在其中。这秘密,是大道,没有任何的遮掩,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明明白白地彰显,你还向外求什么?而无数的人,还是要争着玩骑驴找驴的游戏。 16.当下的走势,就如同一把飞速滚动的屠刀,任何与之相反的,都在屠杀之列,而与之顺着的,那被屠的血就成了最好的盛宴。也就是说,一旦你的操作,陷入一种与当下走势相反的状态,任何该种状态的延续就意味着死亡,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离开。当然,走势是千变万化而有级别性的,任何的当下,并不就意味着 1 秒种的变化,而是根据你的资金以及承受所可能的操作级别来决定的。 17.还有一种应用,就是关于走势的当下判断。当下判断,其基础在于采取的分解方式。例如,一个按 5分钟分解的操作角度与一个按30 分钟分解的操作角度, 在同一时间看到的走势意义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在 5 分钟分解中完成的走势,在 30 分钟却不一定完成。例如 A+B,A、B 都是5 分钟的走势类型,那么 A+B走势,对于30 分钟的分解就是未完成的。根据走势必须完美的原则,未完成的走势必完成,也就是,在不同的分解角度,可以在当下看到不同级别的未完成走势根据走势必完美原则产生的运动,这方面的仔细分析留待专门的课程。 18.市场的声音,永远是当下的,任何人,无论前面有多少辉煌,在当下的市场中,什么都不是,只要有一刻被贪婪与恐惧阻隔了对市场的倾听,那么,这人,就走入鬼门关。除非,此人能猛醒,否则,等待的只有:死亡。记住,1万亿与1 万,变成0 的速度是一样的,前者甚至可以更快。 19.节奏,永远地,只有市场当下的节奏,谁,只要与此节奏对抗,只有痛苦与折磨在等待。 20.市场的预测、观察、参与者,恰好又是市场走势的构成者,这就是市场预测的最基本起点。因此,市场的走势模式,归根结底就是市场预测、观察、参与者行为模式的同构,这意味着,唯一并绝对可以预测的,就是市场走势的基本形态。不学无术之辈,喜欢谈论所谓的点位,却不知道,点位只是基本形态演化的一个结果,是当下中形成了,形态是“不患”的,点位是“不患”之“患”,只要把握了这“不患”,其“患”自然就在当下的把握中。那种追求对点位的非当下把握,绝对是脑子进水,因为点位都是当下形成中的,这是一个“不患”,企图逃离这个“不患”而谋其“患”,不是脑子进水是什么?正因为点位都是在基本形态的演变中当下形成的“不患”,才有点位的“不患”之“患”。 21.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算是有了市场预测的“正眼”,无此“正眼”,都是瞎掰。而实际操作中,最基础的,就是对基本形态的最基本把握,这是“不患”的,只有立足于这“不患”上,才有对点位之“患”当下的把握。说白了,所有的操作练习,归根结底就是在此之上。所以,本ID 说自己只是一个训练者,引导者,因为当下,只能是你的当下,离开你的操作当下,根本是不存在的。由此,不难理解另外一个操作上的“不患”,就是你事先确立的操作级别,这是“不患”的。市场,归根结底只是你的市场,就像,一个看花只能看到花的眼睛,那自然看花就是花,不会把花看成猴子,科学的把戏,就是要先假设所有的被科学定义为眼睛的物体,都只能把花看成花,所以科学在股市上注定死无葬身之地。 22.所有的市场,都必然只能是你当下观察、操作中的市场,离开你当下的观察、操作,市场对于你来说并不存在,或者说毫无意义。而你的观察、操作,必须有一个“不患”的前提,就是你的操作级别。这操作级别,就等于一个把花看成花或把花看成猴子的眼睛,在你的世界里,把花看成花与把花看成猴子所包含的基本模式是同构的,关键是这个模式,而不是花还是猴子的不同设定。所以,本 ID 的理论里,可以适用于任何操作级别的人,因为不同级别之间的基本模式是同构的,这就是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注意,这特征不是理所当然的,这个特征之所以存在,归根结底,就是市场参与者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这结构,归根结底,就是贪嗔痴疑慢。 23.那么,市场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最基础的,就是反复说的以中枢、级别为基础的趋势与盘整。而背驰的级别一定不小于转折的级别,是市场预测的最基础手段。例如,你是一个30 分钟级别的操作者,那么,任何30分钟级别下跌及30 分钟级别以上的盘整,你都没必要参与。因此,当一个30分钟的顶背驰出现后,你当然就要绝对退出,为什么?因为这个退出是在一个绝对的预测基础上的,就是后面必然是一个30 分钟级别下跌或扩展成30 分钟级别以上的盘整,这就是最有用、最绝对的预测,这才是真正的预测,这是被本ID 的理论绝对保证的,或者说这是被市场参与者的贪嗔痴疑慢所绝对保证的。 24.本 ID 的理论可不是什么先验理论,而是根据客观条件充分反映当下可能的充分可操作性的理论,这必须要彻底明确。 25.这次是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请回想一下那些卖点时,你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里是不是有很多幻想,被幻想蒙蔽了眼睛?看图操作,唯一的对象只有图,谁说都没用,市场是当下发生着的,没有人能替你去反应。 26.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级别走势从B0下跌到A1反弹到B1,再跌破下跌到A2,再反弹到B2,这可以分为两类:一、B2低于A1,二、B2不低于A1。显然,第二种情况,会构成某更大级别的中枢,而第一种情况没有,因此这两种情况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在心理层面上,A1这第一个反弹的起点,有着很强的心理暗示意义,而再次的跌破,使得这A1的价格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位,而交易本质上都是预期的,这价位就构成了一种实在的预期分类:一、预期能重新上去A1并实际交易,二、预期不能重新上A1并实际交易、三、观望。第三种,在实际的走势中不产生实际的交易,因此一、二种心理预期构成了市场合力,而市场的走势是这合力的当下痕迹,因此这两种心理预期的大小,并不需要实际去测量,因为市场的走势就实际反映出来了。例如,如果实际上不能重新上去,出现第一种B2低于A1的情况,那么显然在当下的情况下,第二种心理预期大于第一种。 27.走势是有规律的,这规律是不患的,这不患的根源在于人贪嗔痴疑慢的不患。为什么本ID 要强调当下分解的多样性?因为走势本身就是当下形成中的,是市场各种预期的合力当下画出来的,而每种画法都是不患的,都是源自人的贪嗔痴疑慢,因此每种多样性的分解都是符合理论的,多样性不是模糊性,而是多角度去让市场本身自己去画地为牢,由此使得市场的走势万变不离本ID 理论的控制之中,而这,恰好是市场自身的规律之一。 28.从这里,本 ID 理论的当下性也就有了一个很客观的描述。为什么要当下的?因为如果当下那些K 线还没走出来,那么具体的分型就找不出来,相应的笔、线段、最低级别中枢、高级别走势类型等就不可能划分出来,这样就无从分析了。而一旦当下的 K 线走出来,就可以当下按客观标准唯一地找出相应的分型结构,当下的分析和事后的分析,是一样的,分析的结果也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不同。因此,当下性,其实就是本ID的客观性。 29.今天说说预测,何谓预测?一般的预测是什么把戏?而科学严密的预测究竟是怎样的,本ID的理论是如何成为最精确最当下预测的,这都要在这里说明。真正的预测,就是不测而测。当然,这和一般通常的预测不是一个概念。在通常预测概念的忽悠、毒害下,很多人那根爱预测之筋总爱不时不自主地晃动几下,这里也算给那些被预测毒害的人治疗治疗,也算死马当活马治一治了。 30.边界条件分段后,就要确定一旦发生哪种情况就如何操作,也就是把操作也同样给分段化了。然后,把所有情况交给市场本身,让市场自己去当下选择。 31.那么,本ID理论中的分型、笔、线段、中枢、走势类型、买卖点等等,是不是预测呢?是也不是。因为本质上本ID 的理论,是最好的一套分段原则,这一套原则,可以随着市场的当下变化,随时给出分段的信号。按照本 ID 理论来的,其实在任何级别都有一个永远的分段: X=买点,买入;X=卖点,卖出;X 属于买卖点之间,就持有,而这持有的种类,如果前面买点,卖点没出现,就是股票,反之就是钱。按照分段函数的方法,本ID 的理论就有这样一个分段操作的最基本原则。 32.其实,线段的划分,都是可以当下完成的,无非是如下的程序:假设某转折点是两线段的分界点,然后对此用线段划分的两种情况去考察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其中一种,那么这点就是真正的线段的分界点;如果不满足,那就不是,原来的线段依然延续,就这么简单。 33.还有一个更大的误解,有人见本ID整天说当下,那当下就最重要了。这是绝对的误解。当下之所以被反复提出,就是因为有人企图预测的想法太过根深蒂固,只是一种破的手段。能当下,那只是第一步,而真正要破的,正是当下本身。现在,有很多学口头禅的,整天忽悠什么活在当下,而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有什么当下可得? 34.而在走势中,当下的走势,就对应着这样类似的两重表里关系。在我们前面所讨论的走势分解的配件中,有两种类型:一、能构成中枢的。二、不能构成中枢的。 35.缠中说禅笔定理:任何的当下,在任何时间周期的 K 线图中,走势必然落在一确定的具有明确方向的笔当中(向上笔或向下笔),而在笔当中的位置,必然只有两种情况:一、在分型构造中。二、分型构造确认后延伸为笔的过程中。

当下直观,当下直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