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长安的路,很远 ——看完《长安三万里》后

首先必须得说,《长安三万里》是一部我看完十分爽快的电影。该片已经上映了一段时间,忽略观影之前的一些影响,即影片宣发,网络上止不住的好评,以及高评分,我对这部电影是完全不了解的。哪怕不怀着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宽容,这也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
除此之外我并想不到其他的词藻来形容,因为我不是品鉴无数影片的资深票友,也并不是学院派观众,做过很多功课。于是便很难想出多么震撼的词汇形容我的感受和电影整体的风貌。
我不是个内行。那么,作为一个外行,吃瓜群众的心态去看了这部电影,收获了什么呢?
动画效果确是其一,追光工作室沉淀多年,当初看《哪吒》时便已震撼于国产CG的技术,且不论工作室是否有外国人提供技术支持,追光终究是中国公司,值得骄傲。同时,在《长安》的美术制作能看出些许变化。如果看《哪吒》怎么看怎么像迪士尼,那《长安》中多处水墨画风格的场景,既服务于剧情,体现虚实结合,又突出满满国风,唯美,浪漫,很难阻挡中国人对水墨画的钟爱。此外,十分惊讶于影片中关于水的渲染,出神入化,无论是李高二人打斗激起水花,还是扬州水乡的追逐,还有白帝城的长江,水终于没有果冻的感觉,对于国风电影来说,很加分。虽然有些大场面看起来还是有点肉,比如大军临城的远镜头,亦或是人物脸上的细节稍微有点出戏。
全篇叙述了一场宏大的故事。初看片名还以为又是突出长安城有多么辉煌,以为很老套,但电影的叙事写的却是人的故事。我不懂什么明线暗线这些谋篇方法,太专业的我分析不出来,只是单纯地认为电影通过展现李白坎坷的一生,侧面写玄宗时代的唐朝剧烈变化,这个故事结构安排合适。当然是采取插叙的手法,然而只要对唐朝历史有浅显的了解就能完全明白电影的故事发展,比如唐蕃松潘之战、安史之乱、后宫干政等等历史名词耳熟能详,理解并不困难,当然电影院里面鬼叫的小孩除外。
我其实并不了解李白高适两人之间发生的事,但我认为本片对两人的刻画是成功的。影片肯定有戏剧化的加工,两位主角性格差异巨大,但能相互帮助,相互成就,相互赞赏。私以为李白刻画得很好,把李白的豪放,不羁,随性表现得活灵活现,这一位李白展现在荧幕前,自然就能感叹他的自恃高贵,也就能理解历史书上写的,李白因不愿给杨国忠提鞋而受迫害。也许历史上的酒仙就是这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由他的满腹才华而体现,而疯子只是社会的古板礼教给他下的定义。而高适更像是本片的主角,他是故事叙述人,是决定剧情走向的关键因素。而片中的高更像一个普通人,不像李白一般天赋异禀,靠努力勤奋提升实力,他处事谨慎,为人忠厚老实,守信。高适不忘李白随口一说的一年之约,也会因一封信赶去长安。片中的其他配角也很描绘得很有趣,杜甫好可爱,王维简直是i人之典范,各种历史人物活灵活现,枯燥的教科书,纪录片看不下去,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长安》展现了中国人的浪漫。也许很少有作品能让人认识中文的美,整部电影中有好多镜头,都看得我心跳加速。长安城的场景复刻,李高二人骑马时群鸟环伺,高公公弹剑而歌,高适雪中题诗,有萧瑟,有壮丽,有豪情。最佳的场景莫过于李白作《将进酒》时,飞九天之上,鲲鹏随之,扶摇九万里,加上色彩的运用,真的震撼。片中不断出现的唐诗也是亮点,我不知道这么多诗句的堆砌是否有点冗杂,有种强行阳春白雪的意图,我这个文学白痴看下来,程度完全能接受。看完之后,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文化走出去的好媒界,因为字幕下方的英文译文也很美就是说。
就这样,这也算不上什么影评。我没查什么史料,不是历史专家,不是电影专家,写这些就为了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推荐指数五星!唯一的槽点也许就是剧情实在有点长了吧~
一名普通观众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