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境界的试车:是和车子调情以达至高潮


撰文:陈伟雄
你有见过这样的试车报告吗?车评人的每一个试车动作,都像在爱抚着车上的细节,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像在和车子调情。你没见过?或者你可以看看早期的英国《Top Gear》杂志试车报告和之后𧗠生出来的电视节目,又或者你可以找找九十年代的香港《人车志》看看。
我记得《人车志》前主编梁国健写了一篇宝马M5 (E34)的试车报告,其中一句结语是“人车都同时达到高潮。”
他能写出这样的试车报告,我认为,因为他达到了试车的最高境界,人车合一之下,忘掉了所有数据、规格,用六感和车子互动,而得出来的一种试车体验。当然,也需具备优雅的文采。
重温试车头两个境界
在《什么都不懂,就可以学人试车》,我提出了试车人的四大境界,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在第一境界之“我不知道,不知道”,在车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无知状态下试车,我们看到的是:“哗,好快!哗,好舒服!”
在第二境界之“我知道,不知道”,在车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哪些事的状态下试车,我们看到的是:“嗯,它的中低转好好反应,但尾速好像有点拖延,噪音低、吸震特别好,坐得舒服。”但他知道自己不知道当中的道理和影响。
第一境界的车评人,基本上是对汽车一无所知,或者只懂开车,例如一些开了多年车,但连基本的汽车知识都不想钻研的朋友,某天拿起手机便可以拍车评片,那我们预想得到它的车评只在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的车评人,他感受得到汽车的各种表现和反馈给人的资讯,但他没有试过多少款车,他看得懂规格表但没研究过汽车研发的历程和内涵,分析汽车的能力仍未到家,但我们看他的车评,会大概知道那款车的基本质素和给人的驾乘感觉。
YYP的第三境界车评
来到第三境界之“我知道,知道。”
最佳代表就是YYP的每一辑试车长测片。只要你看过YYP的任何一辑车评,便能领略到这个境界的车评强在什么地方。

YYP不但可以精准地讲出试驾车的各方特点和质素表现,更能解构出它的内涵和原理,甚至是举一反三地带引我们去看汽车的发展。
YYP对车的了解,除了因为他在大学时是修读有关汽车的专科,他更用心钻研每一款新车的底蕴,这和只在新车规格表中钻很不同,YYP能够在科技、功能、美学、市场调研、汽车发展,甚至是顾客心理去分析。
YYP更会争取每一个机会和车厂的工程师及设计师倾谈,交流意见。所以,YYP看车的深度和广度是超越一般的车评人。
能做到 YYP的试车境界,单是用功研究资料和学习汽车科技知识便能达到吗?
这只是基本要求,更关键的是YYP他从事车评人多年,试过数以千计的车款,而几乎每一款车都很用心去试。而且,他试车的方法很系统化,例如,他在好多年前跟我们分享过,在试一款新车的吸震时,他会刻意辗过一排排的坑渠盖,去测试悬挂的吸震力。见微知著,YYP的试车方法很贴地(意思是很合乎民众平常开车的体验)。为了提升对汽车性能和操控的触觉和判断力,他更去考个赛车手证,下场赛车。
而YYP不断累积试车的体验和感受,纪录在脑中,建立了只供自己应用的试车大数据,当他每试一款新车,YYP-GPT (YYP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YYP生成式预先训练模型)便自动开始运作,自动地产生出第三境界的试车报告——判断精准、资讯丰富、旁征博引、个性突出、一句到位、参考性高。
YYP的试车方法让我想起香港的资深车评人刘伟华(Edmond Lau)。他的资历比YYP更深厚,他做过《人车志》、《武刚车纪》、英国《Autocar》中文版、英国《Top Gear》中文版,到今天他从《Top Gear》走出来,成立《Rev Channel》成为香港最专业、知名的车评YouTuber。刘伟华又是怎么试车的呢?
Edmond和YYP有不少共通之处,都热爱汽车,有很好的汽车品味,对汽车很有研究心,亦抓着每个机会和工程师沟通交流,而且有自己一套的试车方法。

Edmond在90年代中已入行,比YYP早了至少五、六年,所以,他的脑袋中的试车大数据也非常丰富,唯一差异是YYP在国产车的试车数据比Edmond的丰富得多,而Edmond在德日试车方面又比YYP丰富,所以YYP-GPT和Edmond-GPT是两套不同的模型,如果两人试同一款车,产生出来的试车报告亦大异其趣,但都会精彩万分。
我曾经在一个访谈节目和Edmond聊过他的试车风格,他在香港会尽量在同一段路去试车,就是有“香港秋名山”之称的大帽山,他戏称,除了大帽山,他便不懂得去什么地方试了。据Edmond解释,这种试车法,能得出更公平的比较,特别是在操控上的差异。从此可以知道,Edmond是特别着重每款车的操控性和驾驶乐趣。
其实,在第三境界的试车中,亦可以分不同的等级,第三等是试出一款车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第二等是试出一款车的市场价值和领导性;第一等是试出一款车的驾驶乐趣和情怀。当然,YYP和Edmond都能透过脑袋试出第三等至第一等的结论。
忘记一切数据 全心全意和汽车谈情
第三境界的试车报告,最能让受众了解一款车最佳的好与坏,极具参考性和专业权威。九成人都很接受和推崇第三境界的试车报告。
但,第四境界“不知道,但我知道。”却是一种升华。初看,它和第一境界做出来的试车效果有点像,都是很讲求感受,但从内涵和评语深度去看,就完全是两回事了。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他的功夫已高到招随心发,忘记了什么功夫套路,一出一接,无迹可寻,但已击倒对手。
也像球王梅西控球射门,你问他用了怎样的身法脚法过关斩将?他只会答自然而为矣。
在第四境界的试车,车评人的脑海中必需有YYP或Edmond般的试车大数据才能做得出来,但将蕴藏的大数据化成无形,渗入到每一句车评中。在试车时,他不会提什么数据、客观标准,纯粹地全心全意和汽车沟通,像和汽车调情般,以丰富的联想力去形容试车的感受,有着像诗般的评语,也有着意想不到的比喻,当中甚至有风趣幽默的情节。使受众在享受车评的过程中,自自然然地以为自己正和车评人一同经历着试车带来的感受。看完之后,很可能会叹一口气,我看到了它的灵魂了。
没错,第四境界的车评,是要邀请受众和试车人一同窥探车的灵魂。可惜,第四境界的车评,并不适合作为导购试车去看待,它不会提供一个你是否适合拥有这款车的答案,它只会让你爱它或者恨它。

我看YYP、刘伟华或袁启聪的试车,虽然他们随时能去到第四境界的功力,但仍因为受众的需要,会冷静地保持在第三境界,客观而深度地去拆解一款车的好与坏,但在他们的车评中,你会在当中的细节感受到他们偶尔进入第四境界的化境(特别是袁启聪的情怀车评,他更偏向于用第四境界评车)。
第四境界习作,你感受出什么?
我是一个迷恋在第四境界的车评人,在此我想献丑一下,以我在2009年为《汽车与你》写的一篇题为《引力终结者》的保时捷997 Turbo车评,示范一下看似第四境界的试车报告是怎样的:
“车速顷刻间便超过了200km/h,以这个速度巡航,引擎的转速还不到3,000rpm,会让人误以为是在以百多公里的速度行驶。这时,一辆湛蓝色的TVR呼啸着在我身旁驶过,这激起了我的飈车欲望,一脚油门到底,双涡轮增压器终于在我的催逼下开始觉醒,随后便以匪夷所思的强大扭矩将Turbo亮黄色的车身射向前方。当油门全开时,涡轮增压引擎的排气声浪非常浑厚迷人,尤其在5,000rpm到超转断油的这段过程中,比上代流动阻力更小的新型排气系统会发出格外迷人的高分贝排气声浪。不过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涡轮增压先天上就会降低引擎的重低音效果,所以怎么也不及自然吸气的GT3动听,但毫无疑问,新Turbo比GT3更快。不消片刻,在我前面晃荡的那辆TVR,迅速消失在997 Turbo由500bhp和312km/h极速作为后盾的后视镜中。
它所改动一切带来的最终产物就是速度。没错,就是速度。997 MKII像刚刚挣脱牢笼的猛兽一样怒吼着一路向前猛冲,直到转速达到7,000rpm后才逐渐平息下来,即使速度已经逼近了极限(超过300km/h),你仍然会感觉到它尚有潜力可挖——这真是一种可怕的诱惑,它将会让你沉醉其中而无法自拔。
越是无法自拔,你越是需要加倍小心。其实从起步的那一瞬间开始,它便让人感到恐惧,你必须打起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神才能控制住这头速度猛兽。在以颠簸路面著称的葡萄牙高速公路上,Turbo毫不留情的向我展露了创造加速奇迹的能力,它快得“令人发指”,我甚至担心它巨大的尾翼能否压得住气流。我毫不掩饰Turbo的狂暴姿态所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这是我从业十多年,第二辆令我产生恐惧感的车,上一辆是法拉利430 Scuderia。除非在赛道上,否则我不会再去挑战这部车的极限了。”
老友,觉得好睇的话,记得点赞、分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