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作文到申论大作文(3)嫁接、融和与融活、给定资料5
申论大作文在很多地方比高考作文的要求要更加严格,本文会通过「2022国考地市级卷」和「2023年语文高考全国甲卷一」的对比,从3个角度具体分析下两者的区别。
【2022国考地市级卷】
万物在融合中发展变化,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实现融和与融活。请你以“融和·融活”为话题,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通过之前两篇分析可知,「嫁接」「和、活」都是文章要强调的点,且不对应任何问题的「给定资料5」要整合进文章中。
「给定资料5」的内容如下:
Z城原本是一座县级小城,现在却发展的很好,原因有二:
一是通过Z城县委齐书记展开论述。Z城县委齐书记告诉记者,一个「融」字贯彻「Z城模式」,包括破除妨碍农业发展的机制障碍,强化工商资本下乡「输血」功能,建立起较高层次的大农业融合服务体系等。
二是以老鲁归乡创业举例。食品巨头老鲁开发榛子梯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深加工+仓储物流」的产业模式,吸引人才建设农业社区,成了城乡要素共生共融的典范。
考生想要得高分,则需要至少在大作文中加入下面3项内容:
①给出「嫁接」定义,明确表述「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
该表述可以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第一个分论点靠前的地方,但不宜放在第二、三个分论点或结尾。
原因:作者已经明确表述「嫁接」是「融合」的反义词,因此在靠前的位置点出,就是告诉阅卷老师「我审题审到这儿了」,让老师打分时高看一眼。
框架:植物因为有自愈能力可以嫁接生存,但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简单「嫁接」,而是要使不同元素保持活力并以和谐为目的 ,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②和、活的定义
「融合要实现融和与融活」这句话极为重要,必须放在文章的开头。
原因:这句话被出题人重点强调,而且无论考生怎样解读题干,想从哪个角度入手,「融和与融活」都是绝对绕不开的话题,所以最好一上来就明说。不过,这句话不宜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要加入自己的解读,最好有一定深度(「观点有深度」也是申论大作文的基本要求)。
框架:给出定义并融入首段中,可强调「和」的「和谐」属性,例如引入「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经典名言;强调「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分析「和平的大环境、和睦的小环境」对个人与社会发展成长的重要性等。
③「给定资料5」的化用
该部分内容比较推荐放在第二、三个分论点或结尾。
原因:此处内容直接和题干对应的点不明显,放在开头或第一个分论点有点勉强;但该部分内容又确实属于审题范围,需要在正文中体现,因此综合考虑,可以放在较为靠后的位置。
框架:一是浓缩「Z城模式」的材料,突出「破除机制障碍/强化资本下乡「输血」/建立大农业融合服务体系」等内容,用来和分论点对应。
相关的热门大作文论点: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法治国、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
二是浓缩「食品巨头老鲁」的例子,这里表述较为固定,即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深加工+仓储物流」的产业模式。
由于原文已经把产业模式详尽说出来了,所以如果引用此处材料的话,不宜进一步拓展,而是就事论事,直接把「老鲁的产业模式」的优点论述出来,再辅以恰当的分论点就已经很好了。
解读后,再看一下「2023年语文高考全国甲卷一」中「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就更能体会到申论大作文和高考作文的不同了。
想要把「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改成「申论大作文」的形式,就一定要仿照出题人的思路,将「审题」难度同步放大。
参照「融和·融活」这道题,采用类似的方式来提升难度,结果如下:
①给出一个词语的定义,并使其和题干相关联
这个概念不一定和题干强相关,只要有所联系,并且和题干沾边即可,例如:
「科技失控」假说——科技的滥用和副作用导致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科技降级」理论——科技产物让人上瘾,降低人们的注意力,并且更容易因情绪的裹挟而传播内容。
「AI暴动」概念——人类对AI的依赖最终导致AI失控,反噬人类社会
「防沉迷系统」——无论你是否支持,防沉迷系统当前已经在中国广泛使用并将会进一步扩大范围。
上述名词只要提取出和「科技」「时间」相关的概念并加入题干首句,就会使得解读难度大幅度提升。
②「科技」或「时间」新创词语的定义
这种词完全可以生造出来,不会有任何问题。就像「融和」「融活」这两个词,除了2022国考地市级卷大作文,其他地方一个用的也没有,这并不影响国考申论的公正性与全问下。
根据这一思路,对「科技」「时间」也可以新创词语,例如:
「科费时」与「科省时」。
可定义「科费时」是因为科技进步导致浪费的时间,比如:
因为平台上无良媒体刻意引战的话题(尤其是阶级/性别/环保/动保的相关话题,很多重灾区)而气鼓鼓看了好几个小时,就是纯粹的浪费,属于「科费时」。
刷了一下午短视频平台,本意是为了放松,结果却沉迷了——短视频刷几分钟轻松下就行,可它太容易沉迷了,别说是未成年人,成年人刷半天一天的都很正常。这种行为也属于「科费时」。
同理可定义「科省时」是因为科技进步节约的时间,比如下载学习资料更快速、查资料更方便、学习干货知识更全面等。
这种「由结果倒退出题思路」当然很简单,但如果反过来审题,却不容易。
如果申论大作文中再次出现类似「科费时」「科省时」这样的「新造词」概念,且考生没有心理准备的话,想要审好题可不容易。
③额外的给定资料
这在实战中也很容易操作,使问题1~问题4和给定资料1~给定资料4对应,然后在给定资料5中,放一篇不太起眼,内容也没什么特色的短文即可。
这篇「额外的给定资料」唯一的作用就是测试考生是否正确审题了,有没有在大作文中体现。
完全没有提到「额外的给定资料」就一定会扣分;只要能提到一两句,就说明考生真用心了,不会扣分;如果进行了准备的解读和化用(例如把「食品巨头老鲁产业模式」的优点和「和谐、活力」结合起来),那就是很明显的加分项。
总结:
高考作文的题干长得再像申论大作文,两者也完全不是一回事。在2023年这个时代,申论大作文的出题者会想尽办法来设置各种陷阱,重点考查考生的审题水平。
本文通过「申论大作文」与「高考作文」的对比,从3个角度分析了「审题陷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