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还是兕,傻傻分不清楚
兕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出场率很高的一种生物,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的记载,因此大部分学者根据《山海经》中的描述将兕定义为犀牛。诚然,独角而似牛,确实很符合犀牛的形象。但是这些学者们忽略的是,在许多古代典籍中犀和兕常常是并列出现的,例如同样在《山海经》中,就有“兽多犀,兕,熊,罴”的记载,而《战国策》中也有“犀,兕,麋鹿盈之”的记载,显然中国古代的兕和犀并非是一种动物。那么中国古代的兕和犀又究竟是哪两种动物呢?本文将提供解答这个问题的几种假说。
我们先来看看《说文解字》中对于犀的外形描述,“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可是在晋代郭璞注的《山海经》,以及刘欣期的《交州志》中,又说犀有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也就是说,犀在中国古人的印象中是两角或三角的,而无论是在《山海经》还是《战国策》,抑或是成书较晚的《康熙字典》中,对于兕的描述都是统一的,那就是独角似牛。
参考了古代文献,我们再来看看现代科学的视角,根据化石记载,在中国大地上曾经生活过三种犀牛,分别是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犀,其中印度犀和爪哇犀都是独角犀牛,而苏门犀则属于双角犀属。而且苏门犀的两只角,前角长在鼻端,后角长在额头,这与说文解字中的双角描述不谋而合,至于三角的描述,我认为很有可能是指的是爪哇犀头顶的骨质凸起。这么看来,我们对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犀,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犀指的是苏门犀,那么兕也就顺理成章,指的是独角的印度犀与爪哇犀。

然而我们不禁要疑惑了,中国的古人并没有区分双角犀属和单角犀属的科学概念,他们又为什么将长相十分相似的三种犀牛硬分两类呢?所以又有另一种假说出现了,犀是犀牛,而兕则是普通水牛。乍看到这个假说读者们一定觉得难以置信,水牛明明是双角嘛,明显与古书中对于兕的独角描述不同,不要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个观点的证据在于殷墟出土的一件兽头骨刻辞,刻辞内容大义是:商王征讨盂方伯而归,途中猎到一头名为“白兕”的生物,并将它以燎祭的方式献祭神明。而专家对这件兽头骨的鉴定表明,这是牛头骨。也就是说至少在商代,兕指的是牛。那为何后世又有兕独角的说法呢,下图是同样从商代流传的猎兕图。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兕明显是牛,而非犀牛,至于独角的说法,最早见于《山海经》,很有可能是《山海经》的作者对于兕的误解,毕竟本图从侧面来看,兕便是独角的。而此口一开,后世的文人们也将错就错,很多时候兕和牛的关系也就模棱两可,暧昧不清。例如《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青牛精下凡,一会是青牛成精,一会就是独角兕大王了。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中也是有“三避大王”这样专门的犀牛精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中国古人的印象中,兕和犀是完全不同的动物。
除了以上两种观念,还有一种脑洞较大的观点,犀是犀牛,而兕是一种已灭绝的生物——大角雷兽。大角雷兽是奇蹄目雷兽科下的一种动物,他们的体态与现代犀牛类似,区别是他们的角,这也正是许多人认为雷兽是兕的原因,且看下图。


这就是大角雷兽的化石以及复原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奇妙的巧合,大角雷兽的角就是汉字“兕”的形状,这实在太巧了,所以尽管古生物学家认为大角雷兽在大约三千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依然有人坚信有少数的大角雷兽幸存,只是地层和我们开了个大玩笑,留下了三千多万年的化石空缺。而中国的先祖们则有幸见到了这种生物,将其奉为神兽,并创造了象形文字“兕”。
以上就是对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犀和兕的三种猜想,不知道大家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新人创作不易,希望大家点赞加关注,我还会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百科知识。
(作者能力有限,如有谬误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