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用了39集才看清吕不韦,明白了《吕氏春秋》这个伏笔!
《大秦赋》是一部历史正剧,但历史正剧不等于史实,而是导演和编剧对历史的一种解读。在《大秦赋》的众多人物当中,吕不韦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了。从一介商贾一跃成为秦国的相邦,为秦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人无完人,吕不韦贪婪权力,一度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这方面在《大秦赋》中也有所展示,为了推迟嬴政亲政,设计构陷成蛟。为了让赵姬对自己言听计从,将嫪毐送入宫中。由此来看,吕不韦似乎是一个反面人物,那么果真是如此吗?

其实不然,至少在《大秦赋》中不是这样的。在第39集中,吕不韦曾对郑义说道;
“大王要是承袭本相之国策,大秦之天下安慰千秋万代”

那么吕不韦之国策是什么呢?回到第34集中,也就是嬴虞刺杀吕不韦之前。吕不韦一个人在马车上有一段独白:
“政儿,你若早些习《吕氏春秋》,仲父安能不助你加冠亲政”

显然《吕氏春秋》便是吕不韦的国策,之后姚贾作为说客劝吕不韦助嬴政亲政,吕不韦直接表态希望嬴政可以以《吕氏春秋》治国。姚贾以此回禀嬴政,嬴政则认为以《吕氏春秋》治国则无法统一六国,那么《吕氏春秋》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吕氏春秋》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将诸子百家学说熔为一炉。《吕氏春秋》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赞同儒家的孝悌之道。至于法家主张的严刑厚赏,吕不韦却认为是“衰世之政”。
简而言之,吕不韦希望以仁义治国。回看第15集,秦将麃公打了胜仗却被吕不韦罢了官。原因很简单,吕不韦先前颁布了新政,不得斩杀俘虏和平民。麃公置若罔闻斩首三万,故而吕不韦依法处置。由此可见,吕不韦从始至终推崇的都是以仁义治国。

实际上这才是吕不韦和嬴政之间的矛盾所在,因为嬴政推崇的是法家。其实不止是嬴政,从商鞅变法开始,之后的历代秦王都十分尊崇法家思想。不可否认法家思想让秦国国富兵强,实力不断提升,也为日后兼并六国积攒了实力。

这就是嬴政不愿意以《吕氏春秋》治国的原因了,同时也是嬴政重要李斯的理由之一。李斯尊崇的也是法家,包括李斯的同窗、韩国公子韩非都是当时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在之后的剧情中,韩非也会出使秦国,而且得到了嬴政的赏识。只可惜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最终遭逼迫服毒自杀。

总而言之,《吕氏春秋》没有成为嬴政的治国之策,即便是一统六国之后也是以法家治国。
看似是嬴政选择法家治国是正确的,但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包括嬴政在内只有两任皇帝。大一统后的秦国如此短命,恰恰印证了吕不韦认为法家是“衰世之政”的观点。假如嬴政在大一统后以《吕氏春秋》治国,或许秦国就不会如此短命了。秦之后的汉朝,便是以儒家思想治国,王朝延续了422年。自此之后,历代王朝多推崇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从《大秦赋》对历史的解读来看,《吕氏春秋》是一个很大的伏笔。或许这个伏笔在剧中无法体现出来,但却表明了现代人对那段历史的一种立场。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上真实的吕不韦到底如何,恐怕没人能够说清楚。但《吕氏春秋》是的的确确存在,至少可以佐证吕不韦的治国思想。以后人的角度来说,理应优于嬴政的法家治国之策。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