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读完全部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一日一题】一月十日
一月十日:为什么说“《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时期,孔子编定由鲁国史官所记的鲁史——《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做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略,长的不过40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洁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 虽然《春秋》记事极其简略,孔子以维护周礼为出发点,在字里行间却表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对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寓褒贬于行文中,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融入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世史传文学所继承。虽然做史者并没有明确指出孰是孰非,但正是在具体的记事与叙述中,褒贬自现,从思想伦理道德上规范现实人生,正因如此,“《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 每日诗歌拓展: 剑器近 宋·袁去华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 且留取。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 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佳树。翠阴初转午。 重帘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彩笺无数。 去却寒暄,到了浑无定据。断肠落日千山暮。 【解析】 本词尽得婉约词的曲折深渊。乍看是写愁,实际是写相思,这种层次丰富的情感流露,增加了词句的韵味,一唱三叹,余韵悠长。挥之不去的愁绪是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题,其中的景色描摹,无论哀喜,也都是为此主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