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4):“能量扰动”
在开始正式的论述之前先让我们再度就前文《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3):“源质的理论空间阵列”》所描述的源质的理论空间阵列图1进行审视:

该图1取于网络,如冒犯了您的权益请携带权属关系的证明联系我并与我商议解决方案。
为了简化讨论的复杂程度,请让我暂时将三维的源质的理论空间阵列取一条线上的源质点简化至一维进行讨论于是有下图2:

在图2中源质1号、2号、3号是处于一条直线上仅有位置不同的三个源质点,其中1号与2号的距离等于2号与3号的距离(可能画得有点歪,大家理解我要表达的意图就行了,别的内容就别管了),同时在由1、2、3这三个源质连成的直线上1号源质的左侧及3号源质的右侧同样存在无数未在图2中明确标明的源质,并且因为诸多未被标明的源质产生的源质引力作用,我们假定1号、3号源质的位置固定不在本次讨论中移动,于是因为没有能量的干涉2号源质受力平衡并在目前1号、3号源质连线中点的位置静止且受力平衡。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图2的体系中加入一小团能量A,打破图2的力平衡于是有图3如下:

在该情况下,由于源质1号与源质2号之间插入了能量A,原本源质2号因受力平衡而处于静止的状态被打破,由于能量具有阻隔源质引力的能力,因此源质2号的受力表现为受到来自左侧的源质引力变小,但由于源质2号受到的来自右侧的源质引力大小不变,因此源质2号得到一个向右的引力加速度并最终与源质3号碰撞在一起如下图4:

以上图2至图4由于能量的存在导致的部分源质偏离其原本位置的现象即为能量对于源质的扰乱作用,或者说是能量的扰动。在我们明确了这一概念的情况下,让我们把情况变得稍微复杂些,现在让我们把讨论的范围由一条线上的源质点提升至一个面上的源质点,让我们看看情况会变成什么样的。
在下图5中所有源质是处于同一平面中位置不同的源质点,这些源质共同组成了一个5X5的正方形源质矩阵,在这其中我将最中心的源质成为第1层源质,第1层源质外围的8个源质称为第2层源质,第2层源质外围的源质称为第3层源质,同时这些源质两两之间还是距离相等(还是画得有点歪,大家理解我要表达的意图就行了,别的内容就别管了),同时在这三层源质组成的平面外围还有更多未被标明的源质层与处于其上的源质,并且因为这些未被标明的源质产生的源质引力作用,我们假定第3层源质在本次讨论中的位置固定不动,于是因为没有能量的干涉第1层源质源质与第2层源质受力平衡并在目前1、2层源质所处的位置静止且受力平衡。

同样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图5中第一层的源质附近插入一小部分能量A于是有下图6:

于是如同图3至图4那样第一层源质的位置发生偏移如下图7:

截止目前的情况我们都认为和之前预测的一样,不过在之后的变化却有所不同,原因是第1层源质的位置变化导致了由这几层源质共同产生的源质引力场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距离第1层源质与能量最近的第2层源质受到源质引力场改变以及能量的源质引力阻隔作用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它们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引力场的改变能量的位置也会改变于是最终稳定后的位置有下图8:

具体的受力分析我就不做了,如果有兴趣的话读者在阅读本文后自行研究一下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请注意第二层源质目前所处位置的变化,在新形成的力平衡稳定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第二层源质的形状实际已经形成了一个椭圆,并且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一层源质的位置以及能量所处的位置,你或许已经发现了我想表述什么,事实上我认为能量的扰乱作用就是目前行星轨道、宇宙截面呈椭圆状以及诸如银河系这样的大宇宙星系呈现出椭圆胶囊状的直接原因。
另外在三维空间作用下,能量的扰乱作用会使得源质的理论空间阵列呈现出一种椭圆形胶囊状结构,这里我就不详细赘述了(主要是要去做一个三维模型我估计得吐血所以不弄了)各位读者可以结合线阵列和面阵列进行推理理解。
综上能量扰动的内容暂时到此为止,由于在本篇,能量扰动中我所讨论的实际上是极为少量的能量对于源质的理论空间阵列产生的作用,在下一篇中我会讨论多数能量的情况下能量的作用与其与源质的结合(嗯,每次我在上篇文章说要讨论什么,在下篇文章开始讨论的时候总是发现讨论不完于是干脆不讨论了,我下篇文章再看着办吧,反正只要我继续写要讨论的内容总有讨论完的一天的,慢慢来吧(笑))。
以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