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小说基础设定构造的尝试
虽说是构造修仙小说的设定,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读过多少修仙小说。无非是依靠对一些灵气,境界,神识等概念的平均领会来尝试构造设定。想必在一些老书虫看来我的尝试是可以轻易反驳的东西吧。除了修仙小说自身的设定之外,我很乐意引入别的类型的作品的设定,为修仙小说注入新血。当然,是经过改造的。 那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 首先是来自于对一种将修仙彻底科学化这种做法的恼火。这里科学化指的是,将修仙小说设定中的东西还原为科学体系或工业体系的中的东西。这在我看来大失其趣。而我在设定构造尝试里做的事情,最多勉强被称为理论化,即尽可能在设定之间建构联系。虽然我会尝试在其中建构类似工业的东西,但也不会是以科学的方式。 其次,现有的一些不对设定进行深挖的小说在我看来异常的无聊。当然,放弃对设定的研究,也就是说放弃探索世界的纹理,带来的是人际关系变动的突出。对于大多数小说来说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而这条路,算上仙侠,大家已经走了相当长一段距离了。那么我现在要做的无非也就只是释放出修仙世界里别的可能性,向另一个方向探索道路。谁又能说这种探索最终不会反过来塑形社会关系的描写呢?我所做的,用小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论道,自然之道。 也由此我做的不是对设定的概括与总结,而是构造,是决断设定应该是什么。我会参考古代资料,但这不意味着我会以古代的表述为准,它们只是材料。各位千万不要以为引入古代思想做设定,让自己与传统连接起来是一件无后遗症的事。古代思想有它自己的逻辑。一个不小心,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肯定古代的存在方式。这本身没错。如果我们还保留着思想的敏感的话。 附带一提,在我看来,现在的诡比鬼更接近源初的鬼的内涵(尽管很多人还是试图用所谓的理性去掩盖这其中更深层的内涵)。事到如今,谁若提到仙,脑海里出现的意象依然是高山,流云等自然之像,那恐怕落后时代远矣。这些意象背后所依靠的东西如今已经被科学彻底开发了,是已被征服的东西,早已失去旧日的神秘与肃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已经从这种意象代表的存在方式中被摘出来了,已经无法“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想要开发仙的内涵,答案只能去星空中寻找。就好像如今侠之意的相忘于江湖也只在星空的尺度下才有可能了。这些,不是这篇设定构造的重点,但如果能引起一些敢于想象新东西的人的思考,就算达到了目的。往大了说,我全篇文章写作的目的都是这样的抛砖引玉。(由此也可以反知我为何不赞同直接引入古代的观点。) 那么接下来开始正式探讨。谈到修仙小说基础设定,灵气必然是绕不过去的坎。谁若能将灵气的设定丰满起来,恐怕他立地成仙都不为过。灵气现在被理解为一种能量,于是人们对金丹元婴的想象就成了一种能量凝结体,气态液态固态逐步压缩之类的。也无怪乎人们会构建出科学修真工业修真的体系,因为一开始这些东西就隐含在人们对灵气的理解里了。这种灵气理解何须灵这个字,直接称其为气也没什么不妥(替换成魔力,法力,灵能都行,因为人们只是想要一个万金油的方便设定)。反过来说,我们必须首先廓清气的内涵,才能回过头思考灵气的含义。 气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里也算是一个核心的范畴。气运,运气,怒气,人气,生气,气质,气势,气这个词好像啥都能沾点边,根本找不着它的定义。不过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探索气在中国古代思想里的含义,只要找到一个能在修仙小说体系里用的理解就足够了。 我们以相对简单的怒气为例。这无疑是一种情感,但它里面是摘去了自由选择,也就是神智的作用的。它刻画的是某种东西自行聚集起来表现为怒意,我们的关注点必须从怒的表现转移向怒的形成。气自身的运行是与神智无关的,因为气比神智处在更为基础的位置。比如说,一件事引发了我心中的怒气,这个怒气不是我觉得我应该有怒气所以才有的,不是神智要求的,而是它遇到情况就自行转变显现为怒意。神智的作用在于决定是顺着它发作还是憋着生闷气,发作的话怎么发作,度在哪里。神智的作用表现为对度的把握。再看运气等词,可以鲜明的看出气是一种自行其是的东西。如果不加以遏制,气就会裹挟着我们前进下去。但是要注意,气这个东西并不是某种东西产生的物质原因,它涉及的是一个系统状态变化的自然原因。只要提到气,我们必然是着眼于整体来观察它内部的动力。必须在系统状态变化这个层面来理解它。换句话说,气构成了事物变化的内在必然性,是为事物变化提供潜能的存在。潜能的意思是,潜在的能够,即事物内部为自己如何存在提供动力与选择空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怒气升起给我发作还是不发作的选择,我具备进行选择的能够,因此怒气是我能够愤怒的潜在能够。(我不想用能力这个词,因为这样听起来没有突出选择的自由,而且失去气作为动力的存在)而如果没有怒气,我甚至失去怒的可能性,失去促使我从正常状态变化到愤怒状态的爆发式动力(因此忘情必须做到绝怒气,而不是简单的克制表面的感情)。如果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将气的多少量化,说气的多少是潜在的能够的量,即将能量的概念建立在潜能的量的理解上,那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气作为内在必然性是就系统而言,它尚未内化于神智,我们虽然会认为气是从我们心底里来的,却不认为它就是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气又是外在的。 气被我们设定为潜能,用中国思想自己的词语来表达,就是元。“元者,气也。”不过,元这个字只覆盖了潜这个字形容的范围,能这个字如何处理呢?比较适合的字是欲。“气有攻取之欲。”气生来就是要弥散在所有空间中的,就是要由虚入实的。它无法主动去制止这种对一切空间的占领。因此气(潜能)的实现是一种盲目的行为,用欲来形容正合适。两相组合,潜能就被我们改造为元欲。但这样一来不是很奇怪吗?虽然现在的修仙小说信奉打打杀杀抢夺资源,但大家还是认可修仙是修身养性的,怎会与欲望扯上关系?须知修仙是炼气行气,这绝不等同于让气自行。好比治水,水自身的动势当然很重要,但如何引导使其为我所用更加重要。因此炼气是一定要掺杂神智的作用的。神就是炼气的火。先前已经说过神智的作用在于知止。这在炼气里的表现就是去芜存菁,就是使气的性质更多的倾向于元,而不是欲。元就是虚,炼气就可以被视作归元返虚。这个归元不是说我们从此就不要欲了。我们不要的是欲里面的盲目扩张本性,但不能因此丢了欲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我们要做的,是使这股会裹挟我们前进的气内在化,归顺人这个整体,构成神在上气在下,气在神内的结构。这样一个过程便是归元。 我们从气的概念过渡到了气的修炼。因为我们看的修仙小说都是道家的,而道家以炼气为主,也许我们因此就忽视了儒家的养气工夫。现在修仙小说佛教境界体系和儒家境界体系是缺位的。儒家境界体系缺位可以理解,因为祖宗就没找到把儒家那一套转化为力量的办法,现代人不过是顺延罢了。佛教境界体系缺位就有点不应该了。别看禅宗说顿悟,但实际上佛教是最注重修行次第的。我思来想去觉得原因大抵是佛教给出的那几个修行次第名字不大好听。不过佛教讲究修心,心就不像气那样可以完全理解为一种能量了。即使是神通,在成长性方面也有限。因此佛教战力体系搭建起来也有困难。有人认为修仙小说不必开发儒佛境界体系。我依然要说,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但它不是一种能把仙道境界体系的潜力逼迫出来,使之明晰化的做法。虽然我们讨论的是修仙小说,但修真才是我们追求的。仙应该建立在真我之上,而非阶级概念之上。 好了,我们继续关注养气工夫这一设定。我希望能通过引入它来开阔修仙小说的视野,发掘更潜力为新的想象提供可能的道路。养气法与炼气法的不同在于,炼气法讲究祛欲还元,而养气法则试图直接让气整体改变面貌。养气法不会说要归元,它要做的是“变化气质”,是更元。人当然有其自然本性,但礼乐教化可以将本性蕴养得更为和善。养气不强调神智的作用,而是让形体自然进入一个义理的境界中,德自然显现于行坐住卧之中。这么说吧,养气法的关键在于重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重复不断激发气进入神形与言行,通畅气由虚入实的通道,使其外放常态化。最终这就表现为气场。如此做法亦能坚韧身心,为承担天命做准备。甚至天命不仅仅是要承担的东西,而是在重复中自发从体内涌出的动力。 所以如果要构建一个儒家修炼体系,修炼方法就是“学而时习之”。学:圣人之道,时习:重复练习,克服亡失。由此我们可以将儒家的力量来源设定为两种,一,通过学,将古代的力量投影到自身上,由此延伸出相对固定的名与器的力量;二,反复练习,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天命(遮天里有一个向过去身未来身借力的设定,可以参考),也可以通过仪式将力量叠加起来,上限是其境界极限这样的。不过我们现在还是关注养气法。炼气法可以将气活化,因此能够运用气直接做成一些事。但养气法不讲究运用气,而是在一言一行中自带气势,是无意识的。气相当于一个增益buff,可以有次数或总增幅条的限制。也因此气不是儒家的主要攻击手段,所以建议儒家修炼者效仿先秦儒家多锻炼身体,修习君子六艺,最终达成以德服人。(笑) 可是说了这么多气相关的东西,灵气呢?我认为灵气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气的一种,就其本质而言它甚至与气存在冲突的。灵气的灵被我设定为灵智的灵,由此它进一步被我设定为那个制止气的神智的潜能。灵气与气既冲突又统一。神智制止气不是为了别的,正是为了让气归元,这与气的自然本性有悖但却不违反气的本质。气力求由虚入实,灵气则不然,它力求炼气返虚。但这怎么可能呢?不妨这样去理解它。灵气之于气,正如团体中的组织者之于个人。符合个人利益的事情未必是符合团体利益的。但我们要注意,这并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为灵气对气并不存在支配关系,且灵气本身也是气。气有它自己的自然本性,它是自由的,它随时有不与灵气协调的权利。我们只能说,总的来说总有一定量的气愿意与灵气保持协调。这样的灵气就表现为进行治理的神智。也就是说,灵气是气的一种,但它却更多的从整体出发来调谐气的运作。赋予灵气如此权力的不是别的,就是不为气之欲所动摇的气之元。即灵气比气更接近气的源头,所以它才能对其它气的状态进行感应并调谐。(元气-灵气-气三重复合构造,这过于艰难了,还是先不展开。)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把灵气理解为制气之气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还记得我说过我把灵设定为灵智的灵吗?灵智,可以理解为意识,不是开天辟地时附带出现的东西。源初的东西完全可能在后来才逐渐表现出来。我们学过马克思对意识的看法:意识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虽然修仙小说我们不好直接引入这个观点,但起码可以引入一个设定,灵气的诞生是与人的诞生,文明的诞生同步的。灵气的诞生象征着自然从莽荒走向和谐。而人既是这个进程的主体,也是被这个进程催生出来的灵气自我运动自我生产的载体。根本上来说,不是世界有灵气,而是有一个灵气的时代。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廓清灵气的内涵呢?归根结底是为了改造世界观设定服务。唯有我们把灵气的出现作为一个时代来考察,修仙小说的世界观构架中才有可能真正出现历史。也就是说,不会出现所有世界无论经过多少年都还是一个样子这种事情。我们可以初步的分出这样几个时代:一,神话时代:人们顺从是莽荒(自然)的力量,向着所有能看见的地方扩散。这个时期的力量来源是动物化,图腾,血脉,神灵赐福(神“灵”)。二,圣人时代:人们扩散到一定限度,开始进行自我治理。灵气初步诞生,但尚未达到能直接意识到的程度。这个时期人们以制器为主,通过制器(劳动)无意识地引动了灵气。(可以参考斩魄刀的设定,人借刀成长,人与刀一起成长,刀就是人的内心,人的命运)。三,王朝时代:人们在已然成气候的灵气的影响下开始主动修炼,深挖自身潜能,走上自己道路。同时灵气统合全局的作用开始显现,天命体系借助国家被构建起来。炼气与养气法也在这个时代诞生,但除少数人外无法反身主动掌控灵气。四,仙道时代,过于丰沛的灵气导致集中天下力量并投射的天命体系的崩溃。丰沛的灵气催生出诸多利用灵气修炼的人,简单靠天命投射已不足以制衡。于是人们在炼气的基础上主动吸纳外部灵气以提高对气的掌控能力,由此诞生更为玄妙的灵力(儒道),法力(佛)。但这个时代人们使用这些力却不究其本质。而如果我们仿照科学的进程,第五个时代可以规定为对力的探究。从人走向世界,寻找灵力,法力,神力等一系列力的共同基础。权能,神通的方向也不错。可以有第六个时代,因为我们将灵气的生成奠基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上。一旦制器,修炼等消耗灵气的速度大大超过灵气生产的速度,且人们沉溺于欲望导致灵气生成速度降低,那么就会开启第六个时代。这个时代讲究循环再生。为了确保灵气大范围的循环再生,人类组织形态的重点再度从宗门走向国家(宗门?公司!),德行概念将会被重新重视起来……说白了,就是现在提的生态社会。 已经写了挺多字了,先到这吧。第一篇设定构造讨论了最为根基的灵气设定,其目的是为修炼体系设定打基础,同时引入修仙小说社会形态变化的设定可能性。后面可能还会有灵力法力设定,境界设定,佛儒境界体系等等。也许有人会问,搞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无疑是没用的,我也不会说这些东西日后就会有用,毕竟又不是真的科学。但就像我一开始说过的,如果这其中有那么一条思路引起了读者思想的火花,进而为修仙小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那这篇文章就算达到了它的目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比较喜欢耳根的小说)总之,虽然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但就不要因此就放弃思考。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