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都会做电影海报了,这是要把设计师的笋都夺完啊!【杰视帮】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全民红利是什么?
与时俱进?低成本追星?随时随地异地恋?
我倒觉得,这是低成本即时释放天性的权利。

大多数个体都是矛盾的,一方面讨厌被别人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关注。
在这种矛盾碰撞下,互联网的诞生给所有人戴上了一个体面而安全的面具。

在一串虚假的ID下,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抒发情感、释放天性,虽然有少数极端主义者借由这层伪装发表着反人类的言论,但有一点需要承认:
互联网实现了普通人的即时创作与表现欲。
在软件的帮助下,普通人的歌声也能被全国的围观者聆听,普通人的舞蹈也能被全国的围观者赏识,普通人的厨艺与美妆技术也能引来现象级的打call。
连普通人写文章也有这么多朋友赏脸看。

虽然借此带来收益的只是凤毛麟角,但以此收获成就感,满足分享欲却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
对于门槛颇高的设计,也同样享受到了互联网的这份红利。

电影海报,原本只是一个极小的圈子,顶尖的设计技法只是进入这一行的敲门砖。
独到的眼光、惊为天人的创意、逻辑严谨的口才,甚至巧舌如簧的游说能力都必不可少。
所以长时间以来,影视海报圈子都难以破圈。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轻松撕裂了这一壁垒。

去年年底,微博一度掀起了全民设计电影海报的热潮。
借由电影海报给大众的印象,以抓拍的照片或网上图片为素材,通过简单调色与修改,打上标题注释,即可完成一幅自己原创的电影海报。

比如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

网友的再创作也并没有什么违和感。

这类的创作更多是充满着一种无厘头式的娱乐与打趣,用谐音梗或同义的形式,寻找新的图片素材为标题带来更具互联网精神的寓意。
比如《饥饿游戏》

比如《乘风破浪》

比如《釜山行》

我们当时也顺应热点搞了搞这样的戏谑式创作,甚至还首度曝光了秋水的粉嫩工位。


土味电影海报终究还是戏谑偏多。而最近,微博和豆瓣又掀起了一场后期修图中的截图魅力。


大致玩法呢,就是晒出自己废掉的照片,通过截图和简单的调色,再加上充满仪式感的标题,就能制造出一种大片电影海报的既视感。

比如这样一张照片。


再比如这样一张随手拍得的照片:

同样经过三五分钟处理后,就变得颇具复古文艺范儿了:

一张普通的操场风景:

聚焦调色后,就能轻易改头换面:

这颇有几分电影《小事儿》的海报韵味:

一张随意的宠物合照:

经过裁剪后,是不是有新海诚那味儿了?

一张古老拥挤的居民小巷:

通过聚焦和氛围渲染,就能充满着浓浓的市井气息:

当然了,这看上去简单轻松的操作,真正操作起来也并不是那么亲民。

裁剪并不是听上去那么简单的操作,甚至可以说,裁剪是对设计理论的实践性应用。
虽然以提出“决定性瞬间”的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为首的一系列摄影师非常抵制摄影后的二次构图与裁剪。

但是,讨论行为就要带上背景,至少在商业修图与商业设计领域,二次构图与裁剪能够给我们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期的裁剪蕴含了一个设计师或摄影师对照片的理解与诠释,一张照片通过不一样的裁剪甚至能传达出完全不同的寓意。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通过不同区域的裁剪,你是否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当然,要想通过裁剪为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就是对我们设计理论与设计美学的实践性考量了。


所以,在影视设计逐渐娱乐化与全民化的时代,设计师要如何保障自己的专业性与价值呢?
答案自始至终都是老掉牙的那一个:
打好理论基础,并且学会应用它。

听到一些设计师朋友吐槽,PS现在越来越智能,手机P图软件也越来越好用,谁都能做一些简单的设计了,
设计师是不是越来越廉价了?
相反,设计出圈普及的时代,优秀的设计师会更加值钱。

在大家都体验过设计后,才会真正知道那些优秀设计的来之不易,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也不会再说出那句经典的:
“你是做设计的?那顺手帮我设计张海报吧!”

这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想抓住这份红利却又不知如何使劲儿?
迷茫的话,就来我们的公开课看看吧~
从电商设计到合成设计、从手绘到C4D、从概念合成到影视合成...我们会尽可能多地向迷茫的你展现设计的可能性,帮你找到专属于你的前进道路。

不仅能做一些泛娱乐化的裁剪与调色系合成,为了抓住这波红利,你更需要的,是这一类专业的合成。






不管是全职还是兼职,学会以后动辄四五位数一张的报价,它不香吗?
基金股票已经垮了,在专业技术上,可不能再被夺笋了。


再透露一个信息,不久之后,杰克将带着满满干货开启新年第一堂公开课直播。
感兴趣的朋友们还不赶紧每天准时去直播间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