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天歌詩 介然用之 茅塞頓開

2023-03-26 14:40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20230325       儒鼎的學長,大家好。我是朗讀助理小雅。前兩天南風先生引用了,孟子所說過的牛山之木,和茅塞頓開兩個典故。以下來說明它的內容。


(一)牛山之木。


牛山之木出自孟子經書之中,告子一篇。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很繁茂,因為它處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還能保持繁茂嗎?那山上日夜生長,受雨露滋潤的樹木,不是沒有嫩芽新枝長出來,但牛羊接著又放牧到這裡,因此成了光禿禿的樣子了。


人們見它光禿禿的,就以為這山不曾長過成材的大樹,這難道是牛山的本性嗎?就說在人的身上,難道會沒有仁義之心嗎?有些人之所以喪失了他的善心,也就像刀斧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就不能使善心繁茂。


儘管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觸了天光靈明之氣,而使他的好惡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許的相近,可是白天的所為,若是混亂無常、又喪失了生機靈光。自以為是的反复迷惘,那麼每天夜裡,有滋生出來的一點善心,也就無法保存下來了;夜裡滋生的善心不足以保存下來,那他離禽獸就不遠了。人們見他像禽獸,就以為他不曾有過善良的天性,這難道是人的實情嗎?


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養護,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如果失去護養,沒有東西不會消亡。孔夫子說:『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把握著就存在,放棄了就喪失;出出入入沒有定時,沒有人知道它的去向。這大概說的就是心神吧?


學伴們天天都歌詩,也就是因為遵循了聖人的教導,

要去積極的把握住,每一個人自己身上都有的靈光。

不要急功好利的揠苗助長,也不要槁木死灰的刻意雕琢。

自自然然的勿助勿忘,就會天天有滋養,

隨時隨地,日用經常,上道健康,使人一天一天茁壯,

無處不在,無人不有,直到寬宏至重,經世常存。



第二,茅塞頓開。


「茅塞頓開」是說心中本來有所遮蔽,經人指點啟發之後,頓時豁然開朗。茅是一種野草,可以用來蓋茅屋,搓繩子;「塞」字,是封閉、遮蔽的意思。「茅塞頓開」出自《孟子盡心篇》:故事是說,齊國有個人跟孟子求學,後來又去跟別人學道術。所以孟子跟他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


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心,要常常去存養它、關心它,好比山間的小路,經常有人走,就會變成一條大路;反之,如果長時間沒有走動,那麼,茅草又會把原本的路,給阻塞起來。現在你的心,就像給茅草阻塞了一樣不通。


這是孟子以「茅塞」來比喻為學缺乏恆心的一段話。後人就取這段話的意思,把心靈被物欲所蒙蔽,或是思路因疑惑而不通,透過聖賢教化,就豁然開朗起來,稱為「茅塞頓開」。


這裡是一個真實的狀況,這樣的靈光,去用它就有,不去用它就沒有。論語當中有講,「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之心誰沒有呢?離的又不遠?想要仁,仁就會來了。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就能夠說明。個人的精神世界裏,不常用的就不存在。不感知的就不明白。停留在表象和外在的?那樣心裡也就會打不開。這都是點亮生命的關鍵。而且,中國人的道路最明白!聖人的聖字,就是耳、口、壬三個文來衍生的字,由耳光先開始來下筆。就自然可以了解聖賢的元氣。


又像是學群的氣氛,不同於其它,是因為一開始和大家接觸的時候,大多是透過語音的渠道,沒有太多外在形象的干擾。所以能夠直接上道,順利的從聲音來開始做學習,常常樂此不疲,有真實的感觸。會進入遼闊的天地,有一個恆久的中心。


學儒之中,有生生不息的美景,天上銀河裡,有日月星。在地,有牛山草木的天天滋長。在人有掌握良心,去用它就會增加的神奇。隨時可以茅塞頓開。聖人有云「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以上是儒鼎,朗讀助理小雅,提供給大家,牛山之木和茅塞頓開的內容,感謝學伴們。文南風。

天天歌詩 介然用之 茅塞頓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