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评 | 偷自行车的父亲

2018-10-28 10:55 作者:马马塔  | 我要投稿


   虽说片名是偷自行车的人,可影片讲述的却是一个关于失窃的故事。故事既线性又简单,它的视角很小,永远聚焦在主角安东尼奥身上,与此同时,又给予了它一个目标---自行车。随着主角自行车的失窃,展开了故事。看上去这确实是一个平庸的剧本,像这样套路的电影实在是太多太多,可导演西卡在影片中对那个年代社会百态的刻画与人物内心矛盾,却使得影片成为经典。用影片反应社会问题是电影制作者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而电影之所以迷人,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向前,只要新的思考与新的问题永远都在发生,那电影也可以永远处在当下。

    《偷自行车的人》其背景是在二战之后的意大利,随着墨索里尼政府的倒台,意大利的工业一度萎靡,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就业的巨大问题让很多人的生活变得漫无目的,影片的开头就是由此开始,大量的闲散人员集中在就业处等待就业,当工作轮到主角时,主角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上班了。而自行车则成为了他能够有工作的契机。奇妙的是,为了体现自行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导演在片中给出了几个物品的等价换算,男主赎回自己自行车的钱,几乎是男主的老婆把自己的嫁妆(6套床单被罩)当掉所得到的,而男主在拥有自行车之后的工资,也是这个价。这样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同感片中人物的桥梁。

    虽然在新现实主义的潮流中,对社会描写的电影不在少数,导演德 西卡独特在于对生活的痛苦描写的如此细致又不觉悲悯,除了这部关于工人的电影,西卡与柴伐蒂尼合拍了一部关于老年人问题的电影---《风烛泪》,而因为讲述的故事太过于悲剧化,著名政治家安德烈奥蒂还写过一封公开信给他,其中强烈谴责这样的行为,并认为这是对国家的侮辱。可那又如何,这就是西卡的视角呀,一个同样处于底层没有俯视的视角,除了贫穷带给人们的痛楚,《偷自行车的人》还给予了主角另一层痛苦,那就是父权形象的崩塌,这也是为何跟在主角安东尼奥身后的孩子看上去有点吊车尾和鸡肋,确是影片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他见证了父亲由失窃者到盗窃罪的转变过程。

    影片中的父子形象的刻画得益于两者的位置关系,父亲一直追随着自行车的线索来展开剧情,他是追逐者,而孩子是没有具体动机的,一切行为都是完全被动的跟随着父亲进行,孩子是观察者。父亲在大部分时间并不在意孩子的处境,一场在集市与教堂的追逐戏让这样的位置关系很好的展现,孩子在追逐父亲的时候,显得十分的吃力,每次有什么线索,主角安东尼奥总是自顾自的跑开,一下与孩子拉开了很远的距离,当孩子好不容易能偷偷找个机会撒尿时,刚脱下裤子却又被父亲呵斥住,只得继续追逐父亲。面对一名老者,父亲不断逼问,当教堂中大家在虔诚的听神父说话时,主角安东尼奥丝毫没有礼仪的大声喧哗和在人群中穿梭,倒是孩子能够观察到周围的气氛,虽只得跟随着父亲,但在经过神父时,还是匆忙的行了个礼。而这样的关系正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错误的行动目标只能带来徒劳的工作罢了,对政府失去了信任的民众剩下的只有漫无目的的贫穷。


    如果偷窃者找不到,也许主角只得认命,重新回到最初的贫穷生活中,可最终在一个寻常的街道,两人竟然相遇了。其实一个故事中,主角的目标有没有达成并不是影片的最终目的,关键在于追寻目标的过程中,是否有让主角原有的思想发生改变,而改变并不一定是正向的,如这部影片,找到偷窃者正是主角转变的关键契机。虽然找到了偷窃者,但是却无法挽回自己的自行车,而纵然求助于警察,也无济于事。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主角的困境仍然得不到解决。而这是否暗示了了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的原因,除了做做样子,还能如何。既然法律渠道得不到解决,那么主角只能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非法的渠道上---偷窃。而这身份的转换这一影片的目标就在角色目标达成之后也随之达成了。

    但影片最终还是回归了温情,主角偷盗被抓,作为观察者的孩子默默地看着这一切,承认了父亲意志力薄弱的事实,也理解父亲这么做的初衷,将手伸入父亲的手掌,二人走进人海之中。


影评 | 偷自行车的父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