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的俄裔现状如何?

自2004年成为欧盟成员国以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处于欧盟和俄罗斯的交汇处。当然了,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也会进行边境合作,但这些国家对俄罗斯越来越不信任. 作为曾经的苏联一部分,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历史渊源极大,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渊源上都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而在苏联解体之后,留在波罗的海三国的俄罗斯后裔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的。
波罗的海国家在欧洲的历史地位一直都是不明确的。在整个现代历史中,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沙俄的统治之下,作为罗曼诺夫王朝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独立,最后成为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之一。 这种独特的历史轨迹,导致波罗的海三国与小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对俄罗斯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历史发展的脉络,如今国家关系更多的取决于是否有共同的历史记忆。 在波罗的海三国有大量讲俄语的少数民族,其中立陶宛为6%,拉脱维亚为27%,爱沙尼亚为25%。宗教方面,东欧特有的东正教徒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属于少数民族之一,爱沙尼亚语与芬兰语的接近程度极大,及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加里宁格勒语,都证明了该地区与俄罗斯世界的文化联系。 俄罗斯的语言和宗教对于波罗的海三国的文化输出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俄语和东正教就是如今俄罗斯的代表。俄罗斯民族后裔在波罗的海三国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 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走势狭长而又曲折,一路向西直通北大西洋,是北欧的重要航道,也是俄罗斯与欧洲贸易的重要通道。 而波罗的海国家与欧洲的亲密关系也是不可否认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主要是新教徒 ,而立陶宛则主要是天主教徒,因为它在地理和历史上与波兰接近。 这些国家在苏联解体之前已经宣布独立,波罗的海三国是仅有的前苏联共和国,摆脱了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加入北约。
这种国家关系的变化更好的表现了波罗的海三国对于苏联「今俄罗斯」的态度,俄罗斯经济实力大幅度的下降,更是加剧了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的好感,国家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升级版,嫌贫爱富本来就是人之常情,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波罗的海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仍然复杂,一方面,波罗的海国家与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其他前苏联国家有着重要的经济联系。拉脱维亚首都和爱沙尼亚首都等港口城市尤其如此。 波罗的海国家对俄罗斯贸易项目进行了相当大的投资,渴望与欧洲其他地区相比,充分利用接近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希望吸引欧洲的目光。此外俄罗斯是立陶宛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波罗的海国家与乌克兰,白俄罗斯或哈萨克斯坦都在以经济纽带的方式成为其势力范围的一部分,而波罗的海国家本身就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情感。 毕竟前苏联的历史追忆还是存在的,而在铁腕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的地缘诉求也是非常明显。这样一来,波罗的海三国人民的危机感就越来越大! 波罗的海三国在重新获得独立之后,加入北约。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北约的扩大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俄罗斯的边疆已经与北约成员国接壤。 波罗的海三国的人们担心俄罗斯的影响,甚至帝国沙文主义重新出现。在失去波罗的海国家的同时,俄罗斯也失去了进入波罗的海的很大一部分。 这个出海口的重要性对于俄罗斯极其重要,进入欧洲的东大门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保证,所以俄罗斯对于波罗的海三国的态度也是特别微妙。2014年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吞并,俄罗斯和乌克兰最近在亚速海中的冲突都加剧了这些担忧。 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一样,前苏联时期都是一家人,而现在分家了,导致苏联的东部边疆迅速向东退回到俄罗斯的边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诉求也是可以理解的。 近年来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波罗的海国家的忧虑只会加剧。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北约已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派驻了北约士兵,与相当一部分的战略军事设施。 对于北约来说,这是一个后备措施,而对于波罗的海国家来说,这是绝对必要的。2017年,在爱沙尼亚由英国指挥的士兵有1000名,在拉脱维亚由加拿大指挥的有1000名,在立陶宛由德国指挥的有1000名。法国军队也越来越参与其中:自2004年以来,法国士兵已六次参加波罗的海空中警务任务,自2016年以来法国士兵已驻扎在波罗的海三个州。从波罗的海三国接受欧洲国家军事领导人的角度来说,也能够看出,夹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三国更加倾向于欧洲。 实际上,现在俄罗斯对北约成员国的吞并或直接攻击风险太大,因此基本上不太可能。然而,波罗的海国家担心另一种侵略:混合战争。混合战争包括煽动内部冲突(通过支持亲俄罗斯的反对派团体),传播亲俄罗斯的媒体和散布信息,破坏基础设施和网络攻击等手段,在另一个国家进行干扰和破坏稳定。 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期间使用了这些手段,而波罗的海国家多年来一直就此话题向欧盟和北约发出警报。这件事说明了波罗的海国家俄国人的微妙处境。的确,即使民族之间的共存相对稳定,某些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主义者也存在反俄罗斯的情绪,这些少数民族被排除在大局之外。
波罗的海的俄罗斯人,以及在加里宁格勒的人都将波罗的海国家加入欧盟视为俄罗斯的又一次破裂。毕竟波罗的海三国加入欧盟是迄今为止北约东扩最迅猛的一次,也是真正把边界开到了俄罗斯。 俄罗斯对邻国(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少数民族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对普京而言,领国的少数民族可以用作政治工具。 2012年,一场全民公决试图使俄语成为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之一,最终提案被75%的人否决了,拉脱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将其解释为试图干扰俄罗斯的政治取向,而莫斯科则将其视为寻求帮助。 拉脱维亚的俄罗斯人变得越来越亲俄,而波罗的海三国的主体民族越来越反俄,最终可能陷入相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导致社会紧张甚至暴力。 至于在波罗的海三国的俄罗斯后裔实际上是最尴尬的一部分人,俄罗斯后裔绝大多数都是当年苏联时期强势融入的人,而前苏联存在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并没有让这个事件成为历史,人们的记忆并没有抹掉,现在随着俄罗斯和欧美的矛盾,俄罗斯后裔的困境越来越明显! 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波罗的海三国的总人口中,本地人占比虽然还是第一位,但均已下降到一半左右,为了扭转人口危机,波罗的海三国规定,1940年以前在本国出生的人及这些人的后代,自动成为公民,外来人口要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公民。 这条法律针对后来移民进入的俄罗斯人,考试的内容包括各国的民族语言、民族历史、宪法等。这样一来成年俄罗斯人很难通过语言考试,娃娃们从小不得不学习波罗的海三国的语言,以求未来获取公民资格。 当年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进行民族同化,现在他们反过来同化俄罗斯人,手段何其相似乃尔。俄罗斯曾多次抗议其公民政策,但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和欧盟后,军事上与经济上都不惧俄罗斯,仍坚持公民考试的法律。 不少俄罗斯人因没有公民身份或受到排挤而离开,时至今日波罗的海三国本族人比例提升至五分之四到四分之三之间,在民族感不断强化的今天,波罗的海三国的本民族比例仍在上升当中。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民族同化不断加强,俄罗斯后裔的存在感会不断的降低,从国家角度和个人生活,俄罗斯后裔在波罗的海三国的存在都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在普京的强势手腕之下,真真正正渴望俄罗斯记忆的人,都会回到俄罗斯的怀抱,而更多的俄罗斯后裔会考虑眼前的生活。 生活和生存实际上也就是一线之隔,在岁月的打磨之下,俄罗斯后裔的认同感会不断的降低,国家层面的压力只会让这些人走向两个极端。正如所说的,拉脱维亚就是最极端的一个国家,反攻倒算达到极端,波罗的海三国当中,拉脱维亚是最反感俄罗斯的,也是当年拒绝加入独联体的领头羊,其他两国在欧盟的经济援助和文化攻势之下也都唯首是瞻。同样都是东斯拉夫人,相煎何太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