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消化科-胆道疾病

2023-02-01 20:44 作者:佛系老干部2021  | 我要投稿

胆石症

胆石症泛指胆道系统(胆囊和胆管)发生结石的疾病,表现取决于结石的部位和是否造成梗阻和继发感染;女性多于男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

分类:

按照成分-胆囊的胆固醇结石和胆管的胆色素结石;

按照部位-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原发多见,从胆囊坠入的为继发)、肝内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

临床表现:

胆囊内小结石可以卡在胆囊颈部,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压力高产生症状;

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右上腹、阵发性剧痛、右肩部放射,与油餐、夜间体位变动有关有关;

结石掉入胆管后症状暂时缓解,一直嵌顿可导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部分病人只有腹胀、嗳气、消化不良的表现(需要和消化性溃疡鉴别);

不发作时体征不明显,可有胆囊区压痛;

诊断:

Bus发现胆囊内有结石光团和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则可确诊;

治疗:

最好方法是胆囊切除术(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充满结石而失去功能)

肝外胆管结石:

临床表现:夏科3联征

腹痛-胆绞痛、剑突下和右上腹阵发性刀割样疼痛,右肩放射,伴恶心呕吐;由于结石导致括约肌痉挛和胆道高压导致的;

高热、寒战-继发感染逆行扩散形成毒血症;

黄疸-间歇性黄疸,持续黄疸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剑突下、右上腹部深压痛;

辅助检查:

血胆红素升高、直胆升高、ALP升高;

Bus-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胆总管内见结石;

需要与壶腹部癌鉴别-无痛性黄疸进行性加重;

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解除胆道梗阻;

ERCP后12指肠乳头切开取石;

 

 

 

肝内胆管结石:

病因:

最多见于蛔虫残骸和肝吸虫为核心的胆色素结石;左侧明显多于右侧;

临床表现:

肝区胀痛、肝区不适,无胆绞痛和黄疸;

合并感染时发生高热、寒战、轻度黄疸,称为急性梗阻型化脓性肝胆管炎;

长期梗阻可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损害;

体征-肝脏肿大、肝区叩痛;

辅助检查:

Bus诊断准确率100%;

治疗:

手术治疗、胆道镜取石;

胆道感染

急性胆囊炎:

病因:   

80%由于胆囊小结石长时间嵌顿不缓解导致,致病菌可从肠道逆行进入胆囊,一旦胆汁引流不畅就可导致细菌繁殖;

病理改变: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穿孔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或胆囊周围脓肿;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右上腹、阵发性剧痛、右肩部放射,与油餐、夜间体位变动有关,伴有恶心、呕吐;合并化脓性感染时可有高热;

体征-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Murphy征阳性;

辅助检查:

Bus提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其内可见结石;

治疗:

无缓解趋势的单纯性胆囊炎和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都需要手术治疗;

开腹胆囊切除术,化脓性和坏疽性胆囊炎不能通过腹腔镜手术;

慢性胆囊炎:

病因:

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结石长期存在;

临床表现:

多有胆绞痛病史,此后出现厌油、纳差、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表现;

Bus发现胆囊缩小、壁厚、收缩功能差、内充满结石;

治疗:

胆囊切除;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病因:

急性胆管梗阻并发化脓性感染所致,肝外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原因;

梗阻部位多见于胆总管下段,肠道细菌逆行进入胆管导致发病,G-杆菌和厌氧菌常见;胆道压力增高后,细菌和毒素逆行入血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临床表现:

夏科5联症-胆绞痛、发热寒战、黄疸、低血压、神智改变;

体征-高热、低血压、脉搏快、呼吸浅快、剑下压痛和肌紧张,肝区叩痛;

急性肝胆管炎由于梗阻部位较高,表现为高热、寒战、肝肿大叩痛;

辅助检查:

直胆升高、ALP升高、肝功能异常、寒战时血培养可阳性;

Bus-可确诊,肝内外胆管扩张,可见结石,正常胆总管6-8mm;

治疗:

紧急手术、切开胆总管减压、取出结石引流胆道;

ENB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括约肌切开取出结石后引流;

PTBD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适于急性肝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肝内外胆管慢性纤维化、管壁增厚导致胆管狭窄、闭塞的炎症性疾病;进行性发病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持续性无痛性黄疸;肝脾大;

辅助检查:

总胆红素升高、直胆为主、ALP升高;

ERCP-胆管不规则多发性狭窄、狭窄后扩张为串珠样改变;

确诊需要病理;

治疗:

无特效治疗,死因主要是肝功能衰竭;

 

 

 

 

 

 

 

 

 

 

胆道肿瘤

胆囊癌:

病因:

与胆囊结石有密切联系;

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表现,常表现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就诊多较晚;

治疗:

早期发现,手术根治切除是唯一的治疗原则;

胆管癌:

发生在左右肝管到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和诊断:

无痛性黄疸-陶土便、尿色加深、巩膜皮肤黄染、搔痒;

Bus或CT显示胆管扩张;

治疗:

    手术切除;

壶腹部癌:

胆总管末端、Vater壶腹部、12指肠乳头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堵塞胆管-黄疸,肿瘤早期堵塞胆总管,肿瘤坏死、脱落时梗阻减轻,肿瘤再次生长时梗阻又加重,波浪式黄疸是本病特点;右上腹痛;

堵塞胰管-纳差、腹泻、上腹饱胀感、腰背部疼痛;

侵犯12直肠乳头-肿瘤溃疡、坏死导致消化道出血;

辅助检查:

血胆红素升高、直胆为主;ALP、GGT升高;Bus、CT、ERCP、PTC、MRCP;

治疗:

    由于症状早期出现,可早期诊断,手术效果明显优于胰头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消化科-胆道疾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