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百亿益生菌”的饮料,到肚子里还有几个益生菌?

2023-07-13 14:22 作者:蒙佩尔兰--益生菌  | 我要投稿

大家肯定都尝过含有益生菌的饮料,像是X全、X乐多、X益添等等。在包装上,也常会强调所含有的100亿的乳酸菌数量。.


“一千亿活性乳酸菌”!这听起来像是一支强大的援军,可以立即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屏障。

确实,有些益生菌饮料声称的功效是有一定依据的。

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链球菌等益生菌进入肠道后,能有效改善便秘和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同时长期摄入益生菌还能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然而,前提是当这"100亿乳酸菌"到达你的肠道时,是否还能有足够的活菌-因为在从生产到最后饮用的过程中,益生菌的数量一直在减少,到达肠道时只剩下几亿或几百万是很难说的。


储存与运输极端温度:极热或极冷

益生菌是一种细菌,对温度非常敏感,只有在4到8℃的温度下才能最好地存活。

大多数饮料无法直接从工厂的水龙头供应给消费者,而是需要经过包装、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才能进入消费者的口腔。

这表示,对于益生菌饮料来说,冷链系统,包括冷藏车、冷藏仓库、冷藏柜等设施非常关键;当你购买益生菌饮料后,将其放入冰箱中也十分重要。

如果在以上的某个步骤中出现错误,导致饮料中的益生菌丧失活性,那么这瓶益生菌饮料很可能会变成一瓶普通的含糖水。


如果将益生菌饮料冷冻成冰块,会不会更方便呢?

不会,因为益生菌会被冷冻而死亡。在冷冻过程中,由于细胞内含水量较高,细胞体积会增大,进而导致益生菌的细胞膜破裂,致使益生菌无法存活。因此,你得到的不是益生菌冰棍,而是一根以糖水为主的冰棍。

摄入体内:各种死亡


经过储存和运输后,存活下来的益生菌已被你摄入,面临着残酷的考验。

最初的一个防线位于口腔。

人类的口腔中含有微量的溶菌酶,可以消灭一些细菌,不管它们是否是有益菌。

所以应该尽快喝下,不要只尝一口并细细品味。

细细咀嚼食物是身体进行杀菌消毒的首要步骤


胃是第二个防线。

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其pH值甚至可以低于1,被归类为强酸。一般情况下,胃酸能够消灭食物中的大部分细菌,然而...它并没有区分坏菌和好菌的能力。

就算到了终点——肠道,益生菌也难逃被追缴:一方面,胆汁是一种威胁,它可以溶解益生菌的细胞膜;另一方面,则是肠道原住细菌的“排斥”。


伤亡太过严重,只能凑数

即使通过冷链运输到达口腔,益生菌最终仍然会有很多死亡和损伤,那么益生菌饮料是否是诈骗行为呢?

倒也不是。


努力奋斗会有令人惊奇的结果,菌海战术在这里同样有效。虽然一路上益生菌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只要起始数量足够大,即使只剩下1%能够成功抵达肠道,数量依然相当可观。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的肠道健康来说,含有一亿活菌的饮料(符合国家最低标准的乳酸菌饮品,活菌单位为CFU,即“菌落形成单位”)出厂时每瓶几亿活菌,即使剩下1%,也是百万级别。这也是有益的。

而且,大多数益生菌饮料的活菌水平要比"每100毫升1亿"更高。

然而,对于健康的人群而言,肠道中已经存在着一定数量稳定的益生菌。

有时喝一瓶益生菌饮料可以稍微补充一些益生菌,对身体有些好处,但不是很明显,效果也不会持久(而且需要注意保持全程冷链,以免失去这些健康益处)。

而且选择益生菌一定要选择无糖含量的,不然一袋下肚糖摄入甚至比同容量可乐还要高哦~


要保持肠道菌群的基本平衡和健康,可以补充全程顺丰冷链运输の蒙佩尔兰,小小一袋足足千亿!你理想的“对象”非他莫属~



参考文献

[1]WallerPA、GopalPK、LeyerGJ等人。BifidobacteriumlactisHN019对成年人整个肠道通透时间和功能性胃肠症状的剂量反应效应。《ScandJGastroenterol》。2011;46(9):1057-1064。

McFarlandLV。益生菌对C.difficile感染的一、二级预防:一项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Antibiotics(Basel),2015;4(2):160-178。

[3]WhorwellPJ,AltringerL,MorelJ,等.胶囊包培双歧杆菌infantis35624对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妇女的疗效。美国胃肠病学杂志.2006;101(7):1581-1590。

【4】世界胃肠病组织。世界胃肠病组织全球指南:益生菌与益生元。

参考文献: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8):953-965。

【6】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量效关系"科学综述:以益生菌为例[J].中国食品学报,2022,22(7):443-454.


“百亿益生菌”的饮料,到肚子里还有几个益生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