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新蝙蝠侠》对美国政治生态的折射
聊聊《新蝙蝠侠》对美国政治生态的折射
《蜘蛛侠:英雄无归》在美国上映时,赢得一再的欢呼,高高吊起了国内影迷的心。等啊等,终于盼来了资源,迅速看了,然后发现:就这??

就这?!!
美国人是不是也太好糊弄了。
《新蝙蝠侠》同样如此,先在美国上映时,赢得各种赞誉,各种猛吹,结果国内上映了,兴冲冲冲到电影院的观众,看完之后的观感同样是:就这??
美国人这是怎么了?整个就莫名惊诧嘛。
对啊,美国人怎么了?为何嗨点如此之低?明明好莱坞电影制作水平很高,美国人淫浸好莱坞久已,不应该轻易就送上自己膝盖。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文化的问题。

《战狼2》与《长津湖》在国内赢得如此高的票房,双双冲破50亿,放到美国,也是很耀眼的表现了。可是,让美国观众来这两部影片,他们的感受同样是“就这?”明明是很普通的战争片,顶多是好莱坞中等体量的影片嘛,何以中国人这般热情,理解不了。
要说理解,其实也容易。美国动漫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产生了,DC与漫威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输出,对于美国文化的影响早就潜移默化,进入两代人的血液之中了,尤其是蝙蝠侠、蜘蛛侠这样的大IP,早在美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只要被改编的电影,不是特别烂,美国人就能够接受。
文化,还有情怀,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因子宽容度要低得多。《蜘蛛侠:英雄无归》里三代蜘蛛侠同框的一幕,仅仅情怀就足以将美国观众的心给融化了。而缺乏动漫基础的中国观众,对于三虫同框的感受就轻得多,没有太深的情感触动。

不是中国观众没有情怀,《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在电影院里掀起的观众狂潮,就是哪吒、孙悟空这些深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在触发了,与蝙蝠侠、蜘蛛侠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比较接近。
当然,只有文化还不够,还得能够让观众与故事产生共情才行。要不然,解释不了同为动漫改编的《黑寡妇》《黑凤凰》为啥就不行,同样《哪吒之魔童降世》火了,《姜子牙》却并不能复制同样的成功。为啥,观众无感,产生不了共情。
而蝙蝠侠、蜘蛛侠的故事,扎根于美国本土,让美国人大有感触,超出美国之后,就不行了。《黑寡妇》《黑凤凰》架空的故事,连美国文化都没有融进去,想火就格外难。《黑豹》同样是架空的故事线,但是它有明明暗喻了美国的黑人平权,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而已,所以美国人依旧很吃那一套,但中国观众就完全接受不了。

接下来,细聊一下《新蝙蝠侠》在中美两国的观众待遇吧。
在美国,一片叫好;在中国,扑街了。中国的低票房有疫情的因素,但即便没有疫情,同样还是要扑街,不会有例外。
说到“蝙蝠侠”,是无法绕过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的。
但说到底,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里,其实只有第二部《黑暗骑士》才是真正的神作,另外两部也不过是中规中矩的漫改罢了,三部曲的水平参差不齐。完全不像《指环王》《教父》那样,三部曲部部都是经典。
《黑暗骑士》的高口碑又在于诺兰往这部漫改作品里加入了对于社会秩序的思考,使得这部超级英雄片拥有了极高的思辨度,超越了英雄打怪物的俗套,赋予了漫改作品以浓厚的艺术气息。

《黑暗骑士》借由蝙蝠侠与小丑、双面人之口,对哥顿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发出了终极追问。片中,蝙蝠侠与变坏之前的双面人代表了社会秩序中光明的一面,追求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社会制度的规范与制约,让这个秩序里的人各守其道,不得逾越。小丑与变坏后的双面人则代表了反秩序者。小丑代表了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他要追求的是原有社会秩序的彻底崩坏,将所有制度都打破,然后在乱中产生新的秩序。
当然,小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新秩序让社会变得更好,而是要在乱中谋求自己的利益,他要的是自己能够大肆敛财及掌控社会。但是因为没有实现,就只能展现出他对于无政府主义追求的一面。
蝙蝠侠当然代表了社会正义的维持者,他要追求的就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和平,维系传统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防止失序。

双面人则介于小丑与蝙蝠侠之间,变身前的城市检察官被誉为光明骑士,代表了社会正义,但是在恶意犯罪面前,检察官发现自己能力的弱小,仅凭个人之力,压根无法实现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且,在自己妻子受到伤害时,别管身上背负多大的荣耀,都会感到格外无助,感到自己被社会的抛弃。最终,检察官堕落了,沦为了双面人,成了超级反派之一。苦苦维持的社会,却对自己带来不公,那么干脆就背叛它,去利用它好了。
这还没完,《黑暗骑士》甚至直接搞了一场选举还具体阐释诺兰的政治理解。对于社会需不需要超级英雄进行了结构。


按说,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里,是不需要超级英雄存在的。海瑞的存在,只能说明万历朝已经腐烂透顶,到处都是贪官污吏。政治清明时期,是不需要海瑞的。《黑暗骑士》无论怎么改都依旧是一部超级英雄片,它的结论自然是社会依旧需要超级英雄的存在。
要知道,《黑暗骑士》上映于2008年。那一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奥巴马正式接替小布什,登上总统宝座。
《黑暗骑士》拍摄于小布什在任时期,正式上映于美国大选的前期。这一背景千万不要忽略。
因为大选年上映的影片,其目标就是冲着当时的社会氛围去卖票房的。诺兰拍摄《黑暗骑士》,就是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社会秩序的更替套进了自己的影片之中,只是手段相当高明而已,让人看不太出,融于无形之中。

当时,小布什担任总统已届满8年,到了退休的年纪。这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总统,他在位时的各种段子层出不穷,被一再讥讽。
作为一名共和党出身的总统,小布什按说应该遵循传统的保守风格,但是不。小布什在任时,采用了许多积极的手段,积极将权力延揽到自己手中,进行总统扩权,做了很多令普通人不太满意的地方。
2008年总统对决的是民主党的奥巴马与共和党的罗姆尼。
罗姆尼是传统的保守派,也是传统的建制派官僚,他的主张就是在小布什的基础上,进行回收,回到传统的保守共和立场上来。

但是,奥巴马不是传统官僚,而是一名政坛新人,他是踏着希拉里的肩膀上来的人。原本对决的应该是希拉里对决罗姆尼,可是奥巴马斜刺里杀出,最终改变了美国的政治走向。
作为素人的奥巴马,他利用的并非民主党的基本盘,而是靠着自己的肤色,成功拉拢了更多少数裔选民参与投票,这些个群体原本对于选举并不感兴趣,可以奥巴马的出现给予了他们希望,于是参与了进来。最终,奥巴马充分利用了民粹的力量,实现了弯道超车,不仅完胜希拉里,也完胜罗姆尼。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任黑人总统,并因为这一事实拿到了诺贝尔和平奖。不是奥巴马为黑人做了什么,而是他当选总统,证明了平权运动终于结出了硕果。
回到《黑暗骑士》,影片中对于秩序与混乱,对于光明与黑暗,对于英雄与反派的讨论,都可以折射到当时的美国社会生态里去。

诺兰作为一名文化精英,他的政治理念里,既有对于传统社会秩序的保守理念,又有在文化上进一步开拓的念头。因此,他既希望维持社会秩序不发生剧烈的动荡,又希望社会关注少数群体,更加成熟,富有更广泛的正义。可以说,在政治上,诺兰是保守的,在文化上,他是“白左”的。
这种矛盾与撕裂,就被呈现到了《黑暗骑士》之中,他对小丑与双面人充满了怜悯,又积极打击他们过于残暴的一面。
可以看出,诺兰对小布什是不满的,对于奥巴马,他又是充满了期颐的。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后来奥巴马并没有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没有能够带领美国走向新一轮的复兴。反倒是他打开了民粹的魔盒,结出了更加让人沮丧的恶之花。

八年后,川大爷上位了。
如果说小布什的扩权行为,让他显得不那么像一向主张保守的共和党,那么川大爷上来之后,走的道路远比小布什更加极端。甚至,川大爷抛弃了共和党原有的基本盘,充分利用民粹的力量,大力改进了共和党。这使得以罗姆尼、麦凯恩为代表的共和党传统建制派显得有些举步维艰,与川大爷明显同床异梦。甚至,在麦凯恩去世后,川大爷居然以庆祝的方式来为自己的党内同僚送终。
川大爷折腾了四年之后,在连任选举时,他落败了。但是要知道,不是他的基本盘的选民抛弃了他,只是反对他的人前来投票了而已。
川大爷获得的选票,比第一任时还要多,他的基本盘实际上是上涨了的。但是,性格乖张的他,在吸引了粉丝的同时,也招来了更多的批评者。往常的总统选举,总有很多人懒得参与,觉得选谁都一样。
可是,反对川大爷的人这一次不再沉默,而是走上了街头,去投了票。所以,尽管川大爷基本盘更多了,支持他的人更多,但是传统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反对他的人才不在乎瞌睡乔是谁,只要不是川大爷就行。
就这样,瞌睡乔其实是捡来了一个总统的职位。因为川大爷实在是太不招人喜欢了。
反对川大爷的人,不代表就是支持老乔的人。尤其是乔上来之后,同样没能拯救美国一样,那些曾经选他的人,就迅速感受到了失望。
但是,对于未来,对于下一任,是川大爷卷土重来,还是老乔继续参选,没人知道,也没人有信心。
这样下来,到了《新蝙蝠侠》里,最终呈现出了一个让人倍感泄气的结局,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新蝙蝠侠》很好地继承了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的黑暗气质,而且对于政治的解构,也继承了诺兰,使得这部新作更加写实化,更加贴近现实。
诺兰在《黑暗骑士》里对于政治的讨论,最终是有结果的,那就是这个社会需要规范的秩序,同时也需要超级英雄,这个稍微有些拧巴的结论,使得影片拥有了风骨,也充满了一些希望。
《新蝙蝠侠》最让人诟病之处,在于它没有结论,只有鸡汤。
《黑暗骑士》里展现的是对2008年后奥巴马登台后的期盼与希望。但是经过几轮折腾之后,美国却没有再次伟大。
于是,到了《新蝙蝠侠》里,哥谭成了一个彻底沦落的社会,政治层面全面崩溃,官员的高层里已经没有了什么好人,全部是贪腐份子。所谓的“重振”计划,不仅没有帮助社会底层人士,没有能够帮助哥顿的经济实现重生,只是被黑道与白道中人作为套利的手段而已。
谜语人作为曾经的社会底层,曾经见证了“重振计划”的诞生,以为自己会迎来光明,但没有想到一切都是谎言,自己依旧被社会抛弃。但即便是社会弃儿,新闻里也只有布鲁斯·韦恩才会被关注,真正的社会底层从来不曾进入过大众的焦点之内。
谜语人提出了一个极佳的观点,就是谜语人与蝙蝠侠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曾经,他们都是孤儿,可是蝙蝠侠最终走上了光明的一面,而谜语人则走上了黑暗的一面。
按说,通过谜语人,《新蝙蝠侠》的写实路线,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挖掘,表现的相当漂亮,有可以媲美于诺兰蝙蝠侠的因子。
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新蝙蝠侠》只有揭黑的一面,对于蝙蝠侠如果走上光明的一面,并没有太多触及,也没有给出答案。
影片只反映了布鲁斯·韦恩身为蝙蝠侠身份纠结的一面,对于身为义警,身为黑暗守护者身份的不确定,已经内心痛苦与焦灼,进行了挖掘。可是,没有给出答案。
最终,以为导演就要给出答案来了,结果只有生硬的鸡汤,只说出了这个社会需要“希望”,需要看到光明,然后,就完了。
至于蝙蝠侠通片藏身于黑暗之中,一直在痛苦思索的问题,到底是啥,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来。
谜语人像《七宗罪》里的大反派一样,剥洋葱一样将生的黑暗给剥了出来,至于对策,至于答案,却没有。
等于是整个肌体都坏掉了,最终却只给了一口鸡汤。
回到上面的话题上,诺兰的《黑暗骑士》暗扣了当年的美国政治,表达了对奥巴马的期望,《新蝙蝠侠》展现的则只有绝望,对于未来,则毫无观想,唯有喂一口聊胜于无的鸡汤。
奥巴马打开了民粹的魔盒,然后再也无法关上。老乔身为资深传统政客,也无力拨云见日,让美国回到最初,重回传统秩序,只能任由这匹脱缰的野马,奔向未知的黑暗之中。靠蝙蝠侠来拯救吗?他自己身陷痛苦的深渊之中,无法自拔呢。
所以,《新蝙蝠侠》只是揭开了谜题,却没有给出答案,让人无力接受。
《黑暗骑士》之所以牛掰,在于它不仅暗含了对于美国政治的批评与期许,还实现了超越,即便是脱离美国政治,它探讨的话题依旧成立,很有一些基本学理的探究意味。可是《新蝙蝠侠》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最后只证明了自己是个二百五,并没有给出什么有效的答案,也没有上升到哲学思辨的地步,无法对于影片中的勾陈产生深度共鸣。
或者说,《新蝙蝠侠》的编导也很无力,毕竟当今的美国政治本就是一滩烂泥,能够做好还原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实没有答案,电影自然也无法有答案。
只是,这种结构对于美国人自己还行,对于美国之外的观众来说,就一言难尽了。只思考,没答案,这算哪门子深度嘛。

所以,中国观众对于《新蝙蝠侠》难以接受,是不能怨中国影迷水平不行,还是自己没有彻底搞明白自己在拍的到底拍什么。